安频:陈友谅建造水军战舰史略
01
陈友谅“优于武艺,尝为县吏。”靠着一支义军,驰骋大江南北,成为了闻名遐迩的风云人物。

此外,他还有“安天下志”。一次,在战斗中打败了元朝的水军,缴获了几艘战舰。登上一艘战舰后,他萌生了建立水军的梦想。
张定边、杨从政,是陈友谅最信任的人。他找来这两人,与他们研究如何造船。杨从政的祖祖辈辈都是造船的,他从小耳濡目染,熟知造船基本技巧,听了陈友谅的构想后,担起了造船的重任。
他们先后组织工匠、农夫在玉沙县(现监利东部桥市)外的大湖中(还有一处地点在武昌城外),建立起了造船棚。这个大湖与长江相通,船只进出方便。先造了很多小船,积累经验、技术,后到武昌外造大船,逐步发展。最后成功造出了多种规格的战船。
《明太祖实录》云:“友谅大制楼船,数百艘,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不相闻……”明末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云:“陈友谅大船,涂红为号,大者容三千人,中者二千五百人,小者千余人。”由此可知这些船很大很有气势,上下层还有隔音设备。在战争中,每层的人马可以互不干扰,特别是在下层驾驶的船工,无论外面如何兵戈扰攘,亦不影响正常驾驶。
陈友谅的大型战船,行驶在长江、汉水等河流,往来自如,进退有序,他推翻元朝统治阶级的大气魄,受到众人的称赞。中科院历史研究员赵现海曾经评价陈友谅造船时说:“陈友谅的水军数量最多,舰队最为强大,不仅是当时中国,而且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水军力量。”
02
但随着鄱阳湖水战的失败,陈友谅的战舰几乎全被烧毁。大船的真容永远无法目睹了。巧的是2000年之后,在武昌长江边打捞起一根长约十米的金丝楠木舵杆。据考古专家考证,这是陈友谅的战船遗物(现藏临江大道“汉帝典藏馆”)。你想想,一根舵杆就有十米,肯定还有类似的很多根舵杆,在脑海里设想一下场景,可见战舰的雄壮庞大。有人指出,陈友谅造船的木材料大多来自施州(今湖北省恩施州),那里有工匠砍伐、专人运输,在巴东清江边上的三里城还设有中转站。
陈友谅坐镇江汉、指挥战舰,大有席卷域内、并吞八荒之势。至正十五年,元朝的威顺王率水陆大军南下进攻沔阳州,陈友谅闻讯后,率部乘战舰直奔汉川鸡鸣滩阻击元军。在战斗中,陈友谅的士兵们“斩其将”,挫败了元兵的攻势。将威顺王吓得跑回了大都。
至正十七年,陈友谅为了打通长江沿岸的重镇,率水军东下,攻克了元兵把守的安庆城。守将余阙忠于元朝廷,眼看城破,拔剑自刎。元朝廷被吓住了,连忙派人携金玉财宝来讲和。陈友谅严词拒绝。由此,他在义军中的声望如日中天。
《南昌府志》云:“戊戌夏(至正十八年)友谅由九江率水军,乘风一夕掩至,官兵势衰不敌,城遂破。”这是陈友谅水军打败元兵的明确记载。几年之后,陈友谅率领战舰南征北战,持续重创元军,先后占据了湖广、江西全境,浙江、安徽、福建、广东部分地区。史称:“江以南唯友谅最强。”这话没说错。
03
元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在采石矶称帝,国号大汉,纪元大义,建都九江(后迁武昌)。研究相关史料可知,陈友谅称帝初期:选贤授能、开办学校、重视农业、发展经济,以致“政通人和。”
元末进士傅箕称赞陈友谅说:“(陈友谅)以雄毅之姿,英迈之略……所致之处,能者使,才者用,贤而有德者尊,礼俾各遂其性。”陈友谅竖起反元的大旗,在初步的胜利之后,获得了遭受元人迫害的汉族百姓的拥戴,也得到了当时文人的好评。
元末周闻孙《鳌溪文集》云:“陈公(指陈友谅)钺镇豫章,政修令行,乾阖坤辟,人心大和,百司庶府,奔走率职……”从中可见一斑。为什么陈友谅后来失败了呢?这是因为他慢慢地骄傲自大了,低估了对方的隐藏实力,加上战略上的失误,最后在鄱阳湖决战中被人射杀。正是“无数百姓双泪下,多少豪俊剑气沉。”
一部《明史》,是明朝的敌人清朝人撰写的,但清朝人也是成功者,自然不会替失败者陈友谅发声。清代人还是站在“成王败寇”的顽固立场上,贬低、抹黑陈友谅,销毁他的光辉事迹,甚至影响了一些头脑简单的乡下文人。这些文人也对陈友谅“开火”,用最恶毒的语言对他进行歪曲诽谤。好在后世还有一些有良心的史学研究者譬如梁启超、王守义、南炳文等人为陈友谅发出了正义的声音。
很少有人知道,当年陈友谅的造船船工都被朱元璋俘虏了,将技术传给了明军的水师。这些技术最后传到了朱棣的手里,被他交给了郑和。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体量巨大,设计制造水平是当时世界第一,其中的基本技术就来自于陈友谅的水军、船工。
陈友谅在造船史上的创举,与他拼搏的开拓精神,至今仍值得后人学习、传承。谁要是撰写《中国造船史》,应该在里面写上陈友谅的造船功绩。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作权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