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尽欢《火与土——火星城市构建史》 025 | 长篇科幻连载


前情提要
203x年,人类还处于宇宙开发科技的低科技时代,各种火星开发流派的厂商、科研机构,都在争夺着火星开发战略方向的发言权。
黄离火成立息壤公司,决定去火星上烧砖制陶。程式方调动所有关系在火星上成立了宇宙墓地公司,进而筹措到了庞大资金,向黄离火提议,建立一个够资格拿到火星开发联盟牌照的大型火星开发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认可,黄离火终于去“考试”了……
本文首发于未来事务管理局“不存在科幻”(non-exist-SF)公众号

康尽欢 | 科幻作家,代表作品《脑内小说俱乐部》等。资深媒体人,历年来为《时尚芭莎》《新周刊》《GQ》等刊物撰文超百万字,有多部作品出版。
火与土——火星城市构建史
第二十五章 一夜城
全文约6100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千面英雄》是通俗知识领域最出名的神话研究文本,却作为了编剧圈和大众小说创作界的写作参考书。所有还在流传的神话,都是经过了诸多真实历史事件的影响,而不断被涂脂抹粉,变成我们现在知道的样子,追溯神话融合学的路径,就会触及到许多本该被忘记和禁忌的真相。
——《神话融合学》
一
息壤的工作团队在火星模拟基地已经交替工作了60个小时,终于把泥胚版的龙窑搭建完成。
此时第一项脑洞科技出现了,技术组的人把三组连接着外接导管的形状如同导弹的柱状装置,置入龙窑的三个火口,导管的另一端连接着氧气罐。
此时,按照基地管理方很配合的把空中的光源调整到傍晚状态,整个环境的光线都暗了下来,大地仿佛变成了深红色的幕布。
完整尺寸的龙窑绵延二十多米长,像一只甲兽匍匐在火星的红色大地上。
第一处火苗燃起的时候,是淡蓝色的火焰,蓝色的火焰在深红色大地的反衬下,有一种明艳的光感,紧接着三处火口里的火焰都燃烧起来了。
吕镜这时,通过宇航服的内置通话系统进行现场讲解,“诸位观众大家好,我是息壤公司的火星研发工程师,我叫吕镜。我们都知道,火星的大气稀薄,自然条件下很难进行充分燃烧。而烧窑这件事需要稳定的温度供应,所以,我们不久前和我国宝钢集团的特种材料烧制技术研究所定制了这种直供氧燃烧炉,很感谢钢铁行业的技术前辈们给予我们的支持,在操纵火焰这件事上,陶瓷行业和钢铁行业应该是目前最热衷研究火焰的两个行业了。只不过,钢铁产业需要庞大的基础设施,而目前,火星上的开发环境还无法满足这种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我们算是为钢铁行业的老大哥去火星上进行预建设。我们的龙窑在这种智能控温系统的供热下,需要二十个小时的成型时间,一直在观看我们直播的朋友们,我觉得你们可以稍微休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后,我们将展示我们的核心科技,也就是火星产业报道一直在说的,我们能否建造千立方米级别的火星工业仓的能力,我们将展示我们的一夜城技术给大家。一小时后见。”
所有在观看直播的人们,都被吕镜的这段话勾起了兴趣,那些一度放弃了看直播的人,听说终于点火了,又都打开了直播想看看是怎样的光景。
国家级的火星模拟基地,对火星环境的模拟度极高,龙窑在蓝色火焰的衬托下,笼罩在一种异色的光辉中。
虽然,普通民众在理论上早就习惯了当下的科技生活,然而,他们中很多人发觉,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比较大的火焰了……电磁炉,微波炉,外卖……现在已经有百分之七十的年轻人不会在自己家开火了。
火焰与陶土,无形和有形,一种最本质和简单的化学性变,就在这个缓慢的燃烧场景中,慢慢变化,从柔软的泥土变成坚硬的陶砖。
息壤的工作人员并没有休息,他们中的一半人还在接着制作着墙砖,而四个工作人员,则把一个巨大的盒子通过那种结构最简单的平板推拉车拉了过来,那个盒子大概接近两立方米大小,外壳是一种深白色的塑料质感。
接着,又陆续有大约五十个超过一立方米的大物料桶被运了过来,他们真的花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做准备工作。
这时,直播的镜头对准了那个挖坑组挖了十几个小时才挖出来的长条大坑。
“这是个九米宽,十九米长,一米深的预置地基坑。我们是考虑到了火星的强风环境,才采取这种半生构建法,来增强火星工业仓的稳定性,实际容积有一部分在地下,可以提高防风性。”吕镜接着给大家解说,“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穿着宇航服的吕镜做了一个请观看的动作。
四个穿着太空服的工作人员,把那个大箱子搬到地基坑中间位置,他们辨识着那个箱子上的指示标箭头,一个太空人拿出一个看起来如同测试仪的贯彻工具,又对着那个地基坑观测了起来,然后,终于点点头。另一个太空人先跳到坑里,根据拿着观测器的太空人的指示,在地面画好了一个方形的预置位置。
几个太空人把那个大箱子搬到地基坑里,然后进行了一番操作,整个大箱子的外壳的六个面开始分离。太空人们开始快速离开地基坑,最后一个人从坑里出来时,手里拉着一条引线,如果不是镜头给了特写,根本看不见那条细细的引线。
拿着引线的太空人通过通讯器开始宣告,“火星二号工作仓灌注阶段开始倒计时,十,九……”
观众们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各个不同主题的群里,都在猜测息壤的这些人到底要做什么,那个箱子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会有引线,是要爆炸吗?在不同的群里有各种猜测和争论,还有一些群里甚至开起了盘口。很多人的心跳都随着那个太空人的倒数开始加速。
终于他数完了十个倒数数字,然后,猛地一拉那根导线。直播的视频中忽然发出一种尖利的哨声,镜头对准了那个大箱子,箱子里的东西忽然快速膨胀起来,一个深蓝色的巨大充气立方体,迅速展开,尖利的哨声,就是这个自动充气模型的内置气泵在快速吸收周围的空气,火星的空气虽然比地球空气稀薄,但是对于这种充气堡来说,只要充气泵的功率足够高,也足以迅速从周围吸收到足够的空气密度来撑起其结构。
而且,也许是因为经过预先设定的展开计算,这个巨大的充气堡展开后,刚好容纳在地基坑里,严丝合缝。
观众们又懵了,这个充气堡就是火星工作仓了?
这时,有的群里就有大明白跳出来给大家解释了,“你们太老土了,这种充气外壳,然后利用3D打印机器人在内部进行打印构建的火星建筑模式,在早期的火星概念建筑设计中经常出现。看外面准备的那些大桶了吗,估计就是陶瓷材质的3D打印材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践中,想依靠小型的3D打印机器人完成巨大的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太多了。比如,如果打印完成需要24个小时以上,打印过程中,有火星风暴爆发怎么办?那个充气外壳,是经不住风暴冲击的。”
各地的私人群,专业机构都在议论和猜测,这时,吕镜又出来解说了。
“诸位观众,我猜有人会猜测我们是要使用立体3D打印技术。我只能说,你们猜错了。容积超过一千立方米的大型建筑,而且是以高密闭性为质量根本的建筑,是不适合用那种打印技术来完成的。我们说了,我们使用的是一体浇筑技术。而这个看起来好像充气堡的装置,是用高耐热材质制作的倒模用外模,它的材质强度非常高,而且,内部是有合金钢骨在进行结构支撑的。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同时进行两个工序操作,一个工序是进行灌浆定型,我们准备好的那些大桶里面,是预先调制好的瓷土高密度泥浆,为了便于浇筑,密度设定比正常的瓷土泥胚的密度低百分之二十,更接近流体状态。通过一体浇筑,最终得到的烧成建筑,才有最高的密封性,隔热,密闭,不透气,不透水,而且有着极强的抗冲击强度。不过,我们是不会用将来在这个火星工作仓里工作的人的生命安全来冒险的,所以,我们预先准备了外墙保护砖,在这个火星工业仓的外部再构建一层保护性的抗冲积层。接下来,我们就两个工序同时进行。”
二
使用预先定型的强化材质充气堡来做陶瓷构建的模具,很多观众都觉得这个想法本身确实很跳跃。充气堡大家见过,陶瓷器皿见过,用充气堡来进行倒模浇筑的陶瓷建筑物……这还是第一次见到,这完全是处于不同的三个领域的完全不相关的三种制作工艺,竟然就此交织成了一种新工艺。
在觉得自己日常工作思路还是太老实了之后,大多数观众都觉得这次直播欣赏,可不仅仅是看热闹那么简单,简直算是一次新工作思路启蒙。很多相干产业的人已经开始考虑偷师了。
在组织机关成员观看直播的李虎,这时得意起来,“我可是除了息壤公司的人以外,最早看到这个工艺设计的人。很跳跃吧,黄厂长的思路真是不走寻常路啊。我听黄厂长讲解过,他最初制作钢化陶瓷浴缸的时候,就参考了金属浴缸的浇筑技术,来制作陶瓷浴缸,只不过那时候的模具是刷油的砂土模具。他想要去火星建筑大型工作仓的时候,也是打算使用浇筑技术,但是,他自己也没想好该怎样制作那个巨型模具。是吕镜先生加入之后,提出了这个使用充气模具来制作浇筑模具的计划。说到底,还是科学家的眼界高啊,吕镜先生对于各种材料学的研究,考虑陶瓷成型的温度条件,才能设计出这个浇筑方式。其实,这也是特定需求下才会产生的工业设计,毕竟,在地球的时候,有那么多金属材料和组装技术,是不需要制作如此大的陶瓷材质的器物的。只有在火星这个特别环境,这个跨领域工艺才有成型的必要。”
现场的太空人工人们的操作方式,也很工业化,两人一组。在长廊一样的蓝色充气模具周围,分成左右各三个施工段,六组十二个人,同时操作。
人们这时开始仔细观察这个充气完成后定型的超耐热合成材质模具,它周围的墙壁上,有很多个外挂装置。首先,是有一些输入孔接口,那些太空人把装满瓷土泥浆的物料桶摆好,然后,在桶口接上一个超过二十厘米粗长一米左右的导管,导管的另一端接着一个似乎是导流泵的装置,导流泵的另一侧的导管则接在那个巨大蓝色模具的输入孔上。
按下开关,能看到那些导管开始蠕动,随着抽动,一个工作人员会不断把物料桶举高,然后倒置,让物料桶里的瓷土泥浆能更好的被抽取,大概十分钟左右,就能抽干一个物料桶。
在填料太空人工作的时候,另外六个太空人,则开始沿着模具的外围开始砌墙,最早制作的墙砖,虽然还没有经过煅烧,但是,经过了这几十个小时,在这个极度干燥的环境中,也已经风干了,在硬度上完全成型。火星的低重力环境,就在此时体现出了对施工的便利。这些壮年小伙子的体力充沛,垒墙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直播的镜头给了特写,能看出来这些土坯墙和模具主体之间有大概三十厘米左右的距离,而且,这时,大家才发觉,那些墙砖的宽面上其实都有两个间隔刚好在砖体左右各三分之一位置的五厘米粗细的孔。
而这些人在火星模拟环境下砌墙的方式也很特别——他们仿佛是在搭积木。在地面部分先放下一块墙砖,然后,在两个预留孔中,各钉入一根一米多长的合金管,然后,以砖块之间交错压合的方式,用合金管固定砖坯的位置,形成彼此横向咬合,纵向贯穿的力学结构,虽然没用使用灰浆进行粘合,但是其整体的力学结构也十分稳固。
吕镜接着给大家讲解,“现在进行的外墙搭建,只是一种过度阶段保护措施,在我们的龙窑烧筑完成后,那些后期生产的墙砖,会入窑进行烧制成型,然后再用成型的烧砖替换这些土坯,那时候,就会使用灰浆粘合,厚度超过三十厘米的这层砖石结构,从理论上来说能很好的防止冲入火星的宇宙射线的辐射能量。而且,最好的就是,这些砖石材料,除了水分消耗,完全是火星就地取材。不需要进行宇航运输,这可是超过六十吨以上的建筑材料,如果你们了解火星航运的运费价格,你们就知道这些火星砖的价值了。”
这时,楚烯酮插话,“顺便打个广告啊,我们息壤为星辰大海的火星墓地提供的建筑材料,就是完全使用火星材料烧制的火星砖,绝对坚固耐用。”
对这个巨大的模具的灌浆工作前后进行了六个小时,外墙上的输入孔,也不仅仅是低处有,在五米高的区域,和顶层区域,还有两个序列的输入孔存在。工作人员们在填充完底部的容量后,就接着周围已经搭建好的砖墙留出的阶梯高度,当作脚手架辅助,把输入管不断换接到更高处。
终于,吕镜宣布,“模具灌浆工序完成,准备进入模具加温脱水工序。在此之前,我们要休息四个小时,进餐和睡眠,让模具内的浆体进行一段时间稳定。诸位观众也可以休息一下了。”
三
息壤在国家火星模拟基地的这次现场建筑展示,震撼了很多火星产业联盟中的公司,他们一直在追求使用高科技技术来突破火星的物理条件限制,期待能通过3D打印或者自动智能机器人来进行火星建筑的建设。
虽然,他们早就听说过这家中国建筑公司提出的“火星土质建筑”的构思,他们原本只是觉得这个想法过于愚蠢。然而,看到这次展示,他们才发觉愚蠢的是自己,而且,中文这门语言的信息含量过大,歧义过多。这根本就不是简单的土木建筑技术工程,其土木技术部分只在于建筑材质的选择是瓷土和砂土。其配合的辅助建筑工业都是现代科技工艺加成的。
很快,很多公司开始考虑,自己公司也要尽快对这种火星建筑工艺进行模仿,有的公司甚至打算直接定制材质更加厚实的这种充气模具,直接在火星上投入使用,虽然不能作为人类使用的居住工作场所,但是,作为物资储存仓库,来节约人类使用的太空舱的空间,在经济性价比上也是划算的。
然而,火星产业是个十分特殊的产业,首先,这个产业要进行任何技术变化的尝试,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间隔,而不能马上投入技术改进。因为,任何新技术新设备都需要从地球上运输到火星,而这个航程时间,按照目前的地火两星运行轨迹的周期来看,最快也要十四个月才能开始施行,而且,各个公司的每次运输量的财力支出也是有限的。作为主业,大多数火星开发公司的主业上都是持续烧钱状态,需要股东持续注资来续命,也有些公司会开发周边产业来补充主业的投入,总之,就是大家的资金链都很紧张。
所以,各火星开发公司原本就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在最初成立公司时,就已经选定了开发火星的技术方向,而且因为前期投入的沉没成本,对于公司的执行管理层来说,轻易转换其他技术路径,都是要承担巨大的成本风险的。
息壤这家公司,最初就选定了使用土建技术这个方向,而且,还没有在火星上投入实际的沉没成本,其实,其他火星开发公司即使想要模仿土木的技术路径,在实操层面也是很难的。
也许,只有尽快与息壤达成合作或者收购这家公司,才是更经济的商业手段。
就在这个时候,星辰大海宣布,他们已经收购了一家壳公司,并以这家公司为核心增发股票组建“火与土科技文化有限公司”,以建设火星移民城市为公司发展方向,公司已经与息壤公司签订了独家排他性合作协议,进行火星城市建设项目的长期合作。
星辰大海此时公布这个消息,倒是给了那些火星开发公司一个新的选择方向,然后,他们就发觉,这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东南亚垃圾股小公司,所有的流通股都已经在市面上消失了。星辰大海不但完全收购了所有股东的股权,连一点肉渣都不放过。
“火与土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的这个名字被所有人记住了。当然,公司的组建,融资,与壳公司的业务整合,等等繁琐事宜都还需要至少几周的时间来调整。而随着息壤在火星模拟基地的这次“公演”,现在还只是壳资源的这家公司的股价就在飞涨,但是有价无市。
火星开发联盟的执行主席也知道了这个消息,这让他感到十分头疼,inward 多瑙河联盟的巨型飞船车间计划,已经在建造阶段了。显然,如果息壤真的能用砖和陶瓷这种最原始的建筑材质,来建造完成能适应火星环境的大型工作仓,多瑙河联盟的巨型飞船车间计划就成了笑话了,这会导致多瑙河联盟破产……
而这个横空出世的星辰大海,竟然是不久前在为星盟通过的救助经济计划中出现的……执行主席非常怀疑,这一次,是不是被星盟算计了?
息壤和星辰大海已经作为业界黑天鹅,让整个火星开发产业中的各家公司,都在猜测,今后业界风向的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危机和机遇。那些比较老练的玩家已经开始猜测,“火与土”公司的加入,是否会改变现有的火星开发联盟内部的权力结构平衡?
两场精彩表演在同时上演,在公众舆论领域,息壤的火星砖与钢化陶瓷工作仓的技术展示,为他们赢来了极高的声望。
而程式方和火星黑盒的长袖善舞,也在资本领域和商业领域都引发了连锁效应。
在火星产业基地,龙窑的火还在燃烧着,组成龙窑的窑砖,已经开始变成深红色。被积木风干火星外墙砖环绕保护的火星工作仓模具壳,看起来也越来越巨大。
人们都在期待着看到息壤的下一步,如何把这个巨大的火星工作仓烧制完成,如何用正式的烧制火星砖来完成外壳建筑……
以及,他们何时能真的飞上火星,让火星上的第一座移民城市快速疯长。
(未完待续)

上海果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已获得本篇权利人的授权(独家授权/一般授权),可通过旗下媒体发表本作,包括但不限于“不存在科幻”微信公众号、“不存在新闻”微博账号,以及“未来局科幻办”微博账号等
责编 | 康尽欢
题图 |《火星救援》截图
添加未来局接待员为好友(FAA-647),留言“不存在科幻”,即可进入小说讨论群,和我们一起聊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