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语系列文字游戏及其英中翻译的一个简单粗略的比较分析
前排声明:摸鱼之作,不足挂齿,如有错漏,还望担待。

摘要
(我特么为什么氵个专栏都沦落到要先写个摘要了……)
物语系列的官方英文版翻译和官方中文版(繁体)翻译各有千秋,在文字游戏的翻译上,它们也各有优劣。本专栏在此根据各种不同的比较情况,相应地给出几个典型例子来加以验证。同时经过对比可以发现,导致两种翻译“各有优劣”的原因主要在于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的不同特点,以及部分有可能是源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正文
摘要的废话就不再赘述了。
下面就正式开始吧。

1、英文翻译更胜一筹
这个情况的经典例子就是,斧乃木余接对阿良良木历的特有称呼——“鬼哥”。
这个词最早出自倾物语。
中文最多翻译成“鬼哥”了,只能说至少还是把基本的意思把握住了的。但日文的这个词,只要是看物语动画看得多的,都听过也都知道,它是通过地将“鬼”和“哥哥”的发音相似的地方合在了一起而拼成的称呼。
而英文对此的翻译则是“monstieur”。
这个词也是将英语的“怪物”(monster)与法语的“绅士、先生”(montieur,类似于英语的“sir”)结合起来的词,直译的话当然就是“怪物先生”(顺便一提,怪异的英文翻译是“aberration”,即“脱离常规; 反常现象; 异常行为”)。
这就不仅把原文的文字游戏翻译出来了,意思也大致相当。虽然意思准确性略逊于中文翻译,但总的来说,英文还是翻译得更漂亮的(印欧语系亲戚太多没办法,一个词想借就借了,不像汉语……)。
实际上,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毕竟英语的拉丁字母和日语的假名都算是表音文字。再比如关于垃圾和八九寺一见面就几乎必有的咬舌桥段,想想就知道,也是英文更好翻译一些,毕竟人家只要直接打日语的罗马注音就行了。比如倾物语最后的“parallegi”和“araragi”,写成英文的话一看就一目了然,而中文只好将其翻译成“平行木”。而且中文这能够将这口误的意思翻译出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不要提对口误形式的翻译了。

2、中文翻译更胜一筹
这个例子不是很好举出来……因为中文“躺赢”的例子太多了……
“正弦”、“余弦”、“余接”;“骏河”、“伊豆湖”、“远江”……这些词里面的文字游戏,我们就算不全懂也能懂个大半,而人家老外只能看着罗马注音干瞪眼……
塞氏翻译法可是名不虚传的好伐!
这里举的例子在之前的专栏有提到过:

中文翻译如上面这个标题所示,日文原文见里面正文。
中文翻译固然形式上还差了点,但至少还是看得出点端倪的,而且繁体中文的话更容易看出来。
而英文只能无奈地将其直接意译:
“Tsubasa Hanekawa.The girl with a pair of mismatched wings.”
但在这里,我还要举一个中文翻译平平无奇,但英语翻译极其拉跨的例子。
先说清楚,下面这个例子,也是本专栏里唯一一个,可能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翻译出现偏差的例子。
那就是猫白小说001中赫赫有名的“阿良良木翼”。
这个词不知道触动过多少少男少女(以及大叔大妈)的心啊!
然后英文翻译为:“Koyomi Araragi”,也就是“阿良良木历”。
讲道理,“妇随夫姓”这个文化传统东西方都有的好吧?
而且我们这都废除这个传统好多年了,翻译的时候照样按原文翻译;你们那旮旯这传统到现在都还有,咋地,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
而且这个词在终物语下时又会被拿出来鞭尸的。这里如果这样翻译的话,和终物语下那里的隐喻自然是对不上的了。
总之,这波操作我是真的不想再多说什么了。

3、两种翻译难分上下
接下来的几个小分类可能存在很多个人主观因素,如有不合适的地方还请见谅。
(1)两种翻译都不错
这种情况的经典例子那就是“荡漾”了。
两种翻译都极大地体现了什么叫做扬长避短。
中文翻译,无论是民翻的“荡漾”还是台版的“眼迷心荡”,不仅都很好地抓住了原文中“荡”这个与“萌”在形式上对应的关键词,而且和“萌”的含义都多多少少有些联系。
英文翻译,“萌”翻译为“melt”(使熔化,使融化; 使软化,使变得温柔),“荡漾”翻译为“smelt”(熔炼,提炼)。不得不说,英文翻译的这个形式上的对应是翻译得相当漂亮的。而且“熔炼”看起来似乎也确实比“熔化”感觉“要更上一层楼(台版翻译原文)”。就是这个翻译的意思嘛,似乎有点微妙……感觉气氛似乎突然苏化了起来(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两种翻译都差一点
在终物语(上) 扇·公式的001里,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的不等式——我们的不当式。”。
这里的关键词自然是“不等式”和“不当式”。
这里之所以说中文翻译还差一点,是因为日文里这两个词发音是相同的,而中文翻译只能做到两者发音相近。
而此处的英文翻译则为“Our inequality formula, for formulating iniquity.”。
可以看到,英文翻译本身是有把文字游戏的关键词翻译好了的(“ inequality”和“ niquity”,即“不平等”和“不公正”),但在句式的形式上,它并没有采用原来对称的结构,而是用了一个非谓语动词作状语,构成一个独立主格结构。于是这两句话(准确说是两个词)就有了主次关系,而原来这两句话(准确说是两个词)的地位是对等的。
所以,这里之所以说英文翻译还差一点,是因为它的句式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
(3)两种翻译都不咋地
这个情况,首当其冲的例子那就是“化物语”这个标题了。
毕竟,在日语中,“化物”这个词本身就有“怪物”的意思,“物语”则有“故事”的意思(这里面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说了)。
而中文的“化物语”只取其形,英文的“Monster Tale”(怪物的故事)只取其意,都没能很好地将这一层文字游戏翻译出来。
还有一个很细的例子,出自伤物语的017,也就是垃圾君在操场呼唤咩咩后,咩咩给出的第二段回应。
中文翻译是:“阿良良木老弟,我们能在这种地方见面,真是史无前例啊。”
英文翻译是:“Araragi.Imaging meeting you here, what are the chances? ”
可以明显看出,后半句的翻译意思明显不同。
而且这句话在伤物语的第三部剧场版中也出现了,可惜当时字幕组里好像也没有谁反应过来。其实我也是看到有人问才反应过来的。
实际上这是因为,这里有个日语的文字游戏在里面。
日语原文此处的关键词是“空前”(读作kuuzenn)这个日语汉字。它的读音和“偶然”(日语里读作“guuzenn”)相近(其实就是一个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区别)。
这里明显西尾是想玩谐音梗,特地让忍野出现“口误”的。无论忍野这个“口误”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他表面轻浮的人设就这么通过这个文字游戏给立起来了。
而同上一个例子一样,而中文翻译只取其形,英文翻译只取其意,都没能很好地将这一层文字游戏翻译出来,这层立人设的手法自然也都没能再现了。
(4)日语原文就不咋地
这个例子其实还没出官方英文翻译的。
这个在之前我个人的注释里有提到过,是结物语第三话003里面的一句话:
“将奥运的五环融合为单一的花朵”

这句话的文字游戏在于,日语中的“五环”和“一朵花”都是用的“輪(轮)”这个量词。
实际上中文翻译已经算好的了,我是不知道英文版到时候打算怎么翻译,感觉很可能就给直译了。
虽然两种翻译版本都很难再现这个文字游戏,但个人认为,此处这个文字游戏的设置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为这句话来自羽川翼的战地广播。
讲道理,这个“日本的圣女贞德”,为什么会在这里,在这种面向全世界的发言中,说出一个只有日本人才听得懂的文字游戏?难不成羽川翼还是日语推广宣传大使?说真的,老贼你在这里哪怕玩的是一个英语的文字游戏我都觉得要合适一些,中文的我都不奢求了。

结论
摘要里说过的废话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吧,同一作品的不同语言版本还都是有一定的相互参考价值的。
当然,或许只有我这种弱鸡才这样想就是了……
但英文版的封面(或插画)是真的棒啊……
再次提醒:摸鱼之作,不足挂齿,如有错漏,还望担待。
就先这样吧

更新:
根据我最新搬运的那个视频,以及该视频原作者在原贴下的留言,上面那个“Koyomi Araragi”似乎是误译或者说失误,但似乎也并没感觉到情绪有多大起伏,至少个人感觉比我这里冷静多了。
这也算某种文化差异吗……
可能还是我这个人比较情绪化吧……
2020年10月18日

才注意到,民间翻译的化物语英文标题是“ghostory”。
我还是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啊……确实还太不成熟……
2020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