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拥有一颗勇敢的心

终于动笔写下本篇文章,心中有万千思绪。这个寒假算是我过得最清闲的一个寒假了,不过,与以往不同,我没有去哪里工作,也没去哪里过年,就待在杭州。
本文一度拖延至2月底动笔,本来是在过完年之后就开始写的,那个时候一动笔,发现根本写不出深度的文章,再加上我去知乎和豆瓣以及贴吧逛了很久,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的,于是我决定写一篇专属于我的,不同于大众的深度文章。
先回顾一下我这个寒假的观看历程:
2月15日之前,看了大量的喜剧(电影、动画、小说)等
2月15日之后,看的顺序大致是:Braveheart(勇敢的心)(电影)→寻梦环游记(电影)→NO GAME NO LIFE 游戏人生 ZERO(电影)→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动画、小说)(以下简称Re:ZERO)→Steins;Gate(动画)→Angel Beats!(动画)→血战钢锯岭(电影)→蝴蝶效应(电影)→失乐园(小说)→克苏鲁神话(架空文学)
后期看的内容是挺阴暗的悲剧,虽然整体偏阴暗,但所有故事的结局是明朗的,这点就足够了。
一般人写影评,差不多都是单个影片针对性的点评,我则反其道行之,我现在只想说两个作品:Re:ZERO和勇敢的心。

这两部作品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这两部作品都是经过二次创作,《勇敢的心》是公元1280年之后的史实改编,先是改成历史小说《惊世未了缘》,再被改拍成电影,Re:ZERO是日本小说轻小说家长月达平的处女作,也是由最初的网络小说,修改成实体轻小说出版,再进行动画化。
先说说剧情吧,《勇敢的心》围绕的中世纪的那段历史,进行二次创作,加入了两段爱情故事,推动着整篇电影的剧情发展,也是导致最后男主华莱士的英勇就义。可是在历史上,法国公主伊莎贝拉根本不可能和华莱士相遇,华莱士死后三年,伊莎贝拉才从法国远嫁英格兰。
如果把剧情的结局改写成华莱士凭借智慧说服贵族,最后联手赢得苏格兰的独立 ,似乎更能体现出所谓的自由,那就成为架空小说了,历史上男二布鲁斯才算是正正的勇敢的心,不过从本片的导演是美国人看出,他是故意这样子写,编剧把华莱士美化了,把布鲁斯的形象移植到他身上,但最终的牺牲符合历史的叙述,又恰恰能打动人心,能让人理解一个追求自由的英雄形象。
同样的,在Re:ZERO中,作者也是不断地描绘男主菜月昴的牺牲,最后才换来一个看似完美的结局,也恰恰是虐男主,引起观看者强烈的反响。
在现在的作品里,凡是能用悲剧打动人心的,必定能获得较高评价。
华莱士和菜月昴都是普通人,而正是普通人的他们做出了不普通的事。他们本都可以放弃这一切的。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带给他无尽的痛苦,确确实实历史就是这样,现在每个人对黑暗的中世纪都能感到敬畏,因为现在很多架空体系都是从这边改出来的,比如:魔戒的中土世界、克苏鲁神话体系等。读者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中世纪欧洲复古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当然也有宗教,都有着莫大的关联,Re:ZERO的世界观也是这样。
很多人不理解,有一部历史小说《Quo Vadis》(你往何处去),是获得100多年来唯一 一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小说,这部完成于一八九六年的著作,史诗般的重现了使徒时期罗马皇帝尼禄残害基督徒,基督教经过殉道后而兴起的历史。波兰的大师显克维奇也因此书在历史小说中的卓越贡献,1905年力挫大文豪托尔斯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后半部尼禄血洗基督徒,当人处于完全被动受压迫的境况下,当残酷的命运完全没有翻盘的可能,寄希望于最后的审判因而能够坚守内心的善良和宽容。这部小说把尼禄的形象描绘的活灵活现,以及男女主之间的罗曼史,充满了宗教感和浪漫感,这也是欧美文坛的常青藤,也是历史类作品二次创作的标杆。

一个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这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着西方文学,也代表着西方文化圈,与我们东方文学有本质区别。
在《勇敢的心》里面,美国导演所带来的是为了自由的目的,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最初男主华莱士只是想为了初恋当个普通人好好种田,他的初心本质是为了爱情,后面转向对自由的追求,也应了那个普世的道理: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在西方文学,有着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华莱士被过度的英雄化了,我们更可以这样理解,华莱士是一个被烘托的形象,是带领苏格兰人走出压迫的精神领袖,而真正的统领布鲁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在Re:ZERO里面,也是这样,同样初心也是爱情,作者设定最初目的是女主要竞选王国的女王,男主菜月昴极度废柴却想帮助女主,一次次失败,但他有一颗勇敢的心,为了女主从未放弃过,他在现实中就是一个典型的普通人,却被带入到异世界中,而这个偏向于中世纪欧洲风的异世界与现代的日本社会格格不入,所以作者故意把他写成一个傲慢的人(即日本人所说的中二),在一次次死亡回归中去拯救女主也救赎了自己,心灵成长起来。
至于我为什么会把两部作品联合来评?
有两个原因:
在网上,大部分影评都只是谈一部作品,在现象级作品里面,所有评论都有一种大势所趋的感觉,虽然我也是会打5星的,但不影响我写出中肯的评价,再例如一般人看了上面知乎的内容,深感赞同,然后直接复制过来,然后算完成作业,这就没有自己的思考了。
这两部现象级作品,都是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同类作品中观看量第一,话题量第一,评论量与评论本身也接近第一。与我最初的设想不同的是,我本要把《失乐园》和《克苏鲁神话》与这些作品的关系加入本文,但这显然过于冗杂,于是就一笔带过。因为我对Re:ZERO的感触颇深,所以就把两部作品连起来写了。



接下来是技术分析,关键词:上帝视角、信息不对称、蒙太奇、BGM
“上帝视角”,该词字面意思为上帝一般一眼便能看清世界上的任何事。最早指的是在一些游戏作品中的从上往下俯视的游戏视角,后来也指在各类动漫影视作品或者小说中,由于观众读者作为旁观者经常能获取许多以作品中的角色们的视角所无法获取的信息,便指读者为上帝视角,可以看到故事的一切内容,因此也被称之为“万能视角”。如今作为网络流行语的该词也常常引申形容某一类爱自以为是的人好像什么事情都很懂什么事情他都知道却又只是个事后诸葛亮的人。
我们在看影视作品时,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即上帝视角),我们很自然就会带入到所有的剧情里面去,这是必然的,也会导致我们带着现代人的思维,站在上帝视角看,华莱士确实一点都不懂政治,我们都是期望他能最终活着带领赢得战争胜利,而不是死在和谈陷阱里,这也带给电影工作者困惑,是否要按照大众口味来拍,最终还是按照原作来,因为原作中的华莱士视角就是会英勇牺牲的,从他决定起义的那一颗,他就注定了失败,因为信息不对称,他获得的信息充满了局限性,不像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战争一切都是浮云,这也说明一点,如果你是当时的华莱士,你绝对做得不会比他更好。
最后一段是全篇最精华的地方,巧妙使用了蒙太奇手法,表现出当时的环境,以及各种人物的心理,这也说明精良分镜的重要性,再配合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这应该是电影史上最佳的片段了。虽然整部影片长达3小时,但这并不影响它名副其实地包揽了1996年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导演、摄影、音效剪辑、化妆奖项,也被提名为最佳配乐等(可惜落选了)。


前面说了对西方文学的看法,我顺带也说下东方文学吧,Re:ZERO是成功的,它成功塑造了菜月昴这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形象,也非常逼真地展现了一个群体:尼特族。以及蛰居族(也有人称之家里蹲或啃老族),现在也有种说法叫御宅族。

嗯,对于这样一个特定的人群,他们的兴起带动了整个产业,于是我们东方文学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把作品面向他们(其实是互相影响),于是突出了这个问题,关键词:商业化。
这种现象是由日本所带动的,可以这么分析,自二战后,经济复苏,日本为了推动整个产业链,推出一系列措施,造成了现在这样的局面,一部作品往往过多地以盈利为目的而制作,毕竟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投资方的经济效益才是放在首位,而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拥有高消费的特征,这个高消费群体就是上面所说的。
这就带来一个不足的地方,一个作品往往想获得较高的卖点,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这就是跟欧美文学的本质区别。Re:ZERO也不例外,虽然它在欧美的社区里获得有史以来最多的评价,但也有一部分人打出不足的评价。这是现在热门作品的通病,当然作品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你不能要求它的艺术性达到《你往何处去》这样,显然,这样的要求不符合这个时代。作品中大量的死亡元素,给人一种恐怖的危机感,他是不是也和虚渊玄一样,致敬《克苏鲁神话》呢?很多人觉得这种穿越轮回的套路过于老套,但是他能在原有的套路上加入新颖的剧情,这就是成功的,打动了全世界观众。

值得肯定的是,勇敢的心和Re:ZERO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两部作品诠释了等价交换定理:付出“努力”或者“牺牲”才能换回“目标”。
这也进一步说明最终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华莱士为了自由牺牲了一切,如果没有他的牺牲,布鲁斯就无法领导剩余的人们,也就没有反抗英格兰统治者的能力了。(这是电影所表达的,不是纪录片)
在Re:ZERO中,菜月昴一次次牺牲,最终他明白了自己的傲慢,最终能改正,使结局圆满。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为了什么?和这个世界产生联系吗?还是为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还是应了那个等价交换定理。
结语
我在各种渠道看了大量的评论,具体什么不表,因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勇敢的心,仅此而已。唯一的遗憾便是没有去校园图书馆把这本书给借 回来,再也没机会了。
最后本想以《克苏鲁神话》结尾,后改为作者长月达平的原话更妥。
其实这个故事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拼了命和赌上了一切,只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毫不起眼的结果~
这样的反差恰恰说明了这个毫不起眼的结果,对于男主是多么的重要~
是啊,这就只是这样的故事而已~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