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众为何喜欢整蛊?

2018-03-03 13:43 作者:饭团です  | 我要投稿

尼采和韦伯都认为真理(或真相)并不一定都是美的,这点和柏拉图截然相反。

——题记


前言

上一期公众号文章按照流程将一期综艺节目分为如下几个环节:策划(企划)与设计、节目开场白、整蛊者进行整蛊活动、被整蛊者做出反应、其他人的点评以及后期制作。作为观众,我们无法知道首尾两个环节的具体情况,因此只能对中间的诸环节进行分析。而节目开场白的主要功能在于介绍本期节目的相关信息,是大多数综艺节目都必备的环节,并非整蛊类综艺节目所独有,因此本文不作分析。


整蛊者进行整蛊活动

整蛊活动千差万别,但从作用对象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心理造成冲击的整蛊活动,比如某明星突然出现在普通群众聚集的小酒馆,平时光鲜照人的某明星突然扮丑或让人进鬼屋。第二类是对生理造成冲击的整蛊活动,比如吃下大量芥末,正常行走时突然掉坑里或坐在随时可能倒塌的椅子上。整蛊活动的看点在于不断突破观众已有的认知限度和同情心限度,并让观众从心底惊叹编创人员的天马行空,用当今中文网络用语来描述就是“亮瞎眼”“还有这种操作”“善良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演播室里突然出现了蛇(via 2015.04.19.《乃木坂工事中》,B站视频号2242559)


尽管整蛊活动的形式千姿百态,但事实却告诉我们,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电视综艺上整蛊活动的尺度日益缩小。这说明此类综艺节目的看点不只是整蛊活动本身。[1]况且这种惊奇感并非只有整蛊类综艺节目才能提供,比如说高超的乐器演奏、魔术表演、知识竞赛、记忆力竞赛都是其替代品。[1]主流电视媒体上播放的综艺节目的尺度日益缩小,但众多互联网播客所投放的泛综艺类自拍视频的尺度却在日益加大,这几乎是一个全球现象,其原因值得深思


实际上,整蛊类综艺节目的看点更多集中在被整蛊者所做出的反应和其他人的点评(两者在下文加以讨论)。单从进行整蛊活动的人来说,如果是现场工作人员则少有看点;如果是明星进行整蛊,则多少会激起后者粉丝的观看兴趣。


被整蛊者做出反应

被整蛊者所做出的反应可以说是整蛊类综艺节目的核心,因为它满足了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即平衡感。综艺节目一般由电视台制作,只要节目收视率高,广告商就会加大广告费用的支出。在节目间隙播放的广告的内容通常是面向大众的产品,因此可以倒推出综艺节目也是面向大众的。对于普通群众来说,生活的艰难和现实的不平等是常态,因此被整蛊者所作出的惨烈反应正好能够让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下的普通群众获得一定的心理平衡。


比起整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被整蛊者的反应(via 2015.04.19.《乃木坂工事中》,B站视频号2242559)


“每当人感到痛苦和不幸,他觉得自己必须为此让其他什么人受苦;每当让其他人受苦,他意识到自己仍然拥有权力,并从而得到安慰。”[2]普通群众的这种需求相当强大,而且也是整蛊类综艺节目饱受批评的关键所在:靠“比惨”来提高收视率,这会败坏社会道德风尚吗?这是否会导致未成年人盲目模仿?

[2]尼采,朝霞,格言15,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55


此问题按下不表,我们暂时先问另一个问题,即这种需求能够被消除吗?其实只要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没有得到缓和(从实际情况来看反而在加剧),这种对心理平衡的渴望将长期存在,除非普通群众开始大批量地信奉某种倡导不争、不执著的宗教,但对于经过知识启蒙的现代人来说,信教显然不如看综艺节目来得愉快。


接着来看下一个问题:既然整蛊类综艺节目能够提供心理平衡,那么它的替代产品存在吗?当然存在,而且很多,比如在学习或工作中取得领先,在游戏(无论是现实中的棋牌类游戏,还是虚拟的电子游戏)中战胜对手,赌博,虐待动物等。第一项是典型的零和博弈[3],因为一部分人取得领先就必定有另一部分人落后,况且这种方法不适合大部分存在阶级壁垒、能力壁垒和性格壁垒的普通群众。而比起综艺节目,虐待动物和赌博使我们在道德上更加难以接受;同样,比起综艺节目,在游戏中战胜对手更容易让人模仿,也更容易让人着迷。这么看来,综艺节目似乎是一个最不坏的替代产品。

[3]请注意当我说到“在学习或工作中取得领先”时,这指的是排名,排名显然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指的是自己与别人进行横向比较。我们经过努力使得自己的学习成绩或收入得到提高,这是一个绝对概念,它指的是自己与自己进行纵向比较。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你自己可能也在进步,但你进步的速度比其他人都慢,这意味着你同样会因此产生挫败感,尽管你自己也得到了提高。


我们看到别人被整蛊时多半也是这种表情(via 2015.04.19.《乃木坂工事中》,B站视频号2242559)

回到最初的疑问(整蛊类综艺节目靠“比惨”来提高收视率,这会败坏社会道德风尚吗?),它之所以给我们带来道德困境,原因有二:其一是我们既无力改变现实中的不平等,也无力改变人性;其二是道德本身在现代社会中变得不可能。[4]

[4]尼采,朝霞,格言9-10,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47-50(上图是部分格言摘抄,内容是尼采对道德的谱系学研究)


其他人的点评

点评主要意味着两点:一是对整蛊者进行的整蛊活动和被整蛊者做出的反应进行描述,这要求切中要害,准确说出笑点何在(即所谓“精准吐槽”);二是继续对被整蛊者进行挖苦和嘲讽,以开发更多的笑点(即所谓“毒舌评论”)。观众之前或许还不能用语言准确描述自己为何发笑,但却极为渴望表达;而优秀的点评往往会戳破观众心中最后那层窗户纸,让其豁然开朗。观众会因为精彩的评论而感到愉悦,并于其中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不平等。

毒舌艺人 有吉弘行(via Internet)


可以说,所有优秀的综艺节目都应该让观众进入这种愉快而短暂的遗忘状态。之所以说这种遗忘是短暂的,不是因为这种效果的持续时间真的很短,而是因为第二天早晨依然需要辛苦地学习或工作——换句话说,不短暂是不可能的。但这种遗忘却是健康的,因为它暂时消除了心中的不平衡感,它让我们面对未来艰辛的生活时更加轻松,更加坦然,也更有力量。[5]

[5]尼采,《敌基督者》,格言2。中译见吴增定,《敌基督者》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p125


低劣的综艺节目往往用“伟大征程”“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之类的字眼催人向上,实质上是不断提醒观众不要忘记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不平等,这意味着就算在私人时间都不给观众以喘息之机。这类充满空洞宣传口号的综艺节目除了通过消耗人财物来拉动GDP外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总结

最后,我用一个三段论推理来总结全文的基本观点。前提1: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不平等使得普通群众产生了忘记不愉快经历的需要和渴望心理平衡的需要。前提2:整蛊类综艺节目正好能够满足这两种心理需求。结论:普通群众需要此类综艺节目。


本期公众号文章简单讨论了整蛊类综艺节目满足了观众怎样的心理需求。这次的内容太多了,下一期会压缩许多,内容是介绍两种搞笑表演形式,一种是低阶版,另一种是高阶版。


欢迎关注公众号:关白学者


观众为何喜欢整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