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语…2.阅读审判的经历们

在这里整理出一些代表性的内容以供参考。
1.审判002页中段的“k的突然意识到”揭示了在人际关系等客观结构中 进展自身的结果的代表就是这一种结构的更新,并且这一种结构的更新一下子便被“k的一种下意识行为”所激活,k又无法理解自身的这种下意识行为,这便是世界的荒诞之处,也许在某些人的行为之中的确有这种局面。
这种东西,若不经过探讨,是会引起主体的长期困惑的。(除非将其规定为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东西。这仿佛是一种主人公的下意识行为对其的自我保护一般,也许没有这种行径,世界的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也就无法得到保证。(也许在绝对客观上,它会令k的结局不会太惨。)关键是谁能解答这一疑问呢?还是再次将其“敷衍了事”?嗯?)
2.故事的开端,一个人,莫名其妙就犯了罪。它没有被世界通碟,申明与告知等,并且此后他的所有还处在不自觉——不自知阶段的活动都在无意间撬开了世界的开关,弹出了世界对于他所宣判的罪证,一一对应,理所当然。
3.“但是首先,他们付给你的钱少的可怜,因为他们把你的东西卖给最老练的行贿者,而不是出价最高的顾客”(这里写出了剥削之高,剥削之高度发达,剥削之高度发达令相关的职业与区分如雨后春笋一般应运而生。而谈话的两个人在这个空间中代表的是整体的、与主人公对立的社会意识,在此我们看到,这种社会意识默许与接受了这种区分与分工:我们可以设想,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表示自己理解和接受这一点,原因是自己对此实在是无能为力,也不愿在现实中思量打破这种格局的方法,只是让这种认识扩散出去。也就是说,他们表现出了,某种阶级性质的软弱性。)
4.有这两个人在身边,他甚至无法思索:我们常常有这种感觉:他者的存在在现实中具有某种效力,通过环境使人感到这样的渗透:其背后似乎具有某种威能,这种威能会牵拉着在此的主体。事实上,这往往是由于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造成的。它代表着人的自我理想,与他者预期,与这两者之间建立联系的那一刻。这种统一的社会建构性关系一直在自我增殖,来创造出一个“使得其中所有主体在精神病学上“和谐一致”的社会。这是我们的这个世界有意思的点。”
5.第二个看守的肚子老是友好的顶着他…
“肚子”和“干瘪、瘦削”表示的即是客体自身的某种“饱经风霜”“顾此失彼”的状态,当它出现在这里时,则通过这一来自实在界的词汇表示出资本的自我增殖的统一的、臃肿的秩序已经开始作为一种自在存在要求和压迫着主体对于其进行认同、领会(其存在),乃至——复制。
6.他的目光好像正越过k的头和另外一个看守交换着看法。
这里,我认为,意味着的是整个环境都使k觉得是同一个使他眩晕而与他背离的东西,k对此却根本无能为力,因为它们在k的眼中几乎是作为实存存在着的。(过度的宏大的对立面使主体几乎望而生畏、无从下手。)
一些精髓性的内容就在这里了。如果你想要把握更多,甚至把握这种思维方式的话,也便只能在视频中找寻了。视频很亢长,因为躁郁症的影响使我的思维已经不那么清晰了(虽然此前也根本算不上出类拔萃,可那大概仅仅是此前而已),请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