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有足够多的尝试机会,才能跟你的天赋见面”
前言
大家好!我是爱初心的新人阿回。
这几天写了个新人入职报告,由于前半部分聊的都是关于我在日的留学生活,讲了些关于专业选择、考大学院和打工等方面的个人体会,这部分比起“入职报告”或许更像是经验分享,说不定能给有留学打算或者目前对未来学习、职业规划有些迷茫的同学们一些小启发。所以,我把自己的入职报告拆成了上下两部分。
这篇就是前半部分:入职前的个人经历。它可以作为一段“非典型经历”拿来给大家讲讲。
特别在一次跟学员的聊天中,我感受到了对方相当强烈的年龄焦虑。同样身处这个社会中,我也不能说是完全屏蔽掉了外界对我的影响,但更多时候我还是选择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所以,如果你正好在面临一些选择,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些不一样的开导吧。
这里还想借用一下武大陈铭老师的一番话作为引言。
我们12年的教育没怎么教过大家该如何跟自己对话,如何审视自己最真实的需求,然后到了大学,突然间就说你要找到你的所爱,这太难了。你一定要多尝试。你先要去找到你天分的部分。有的人在有些方面他真的一遍遍来,就资质平平,但同样是他,一旦到了另一个领域就是突飞猛进。你必须有一个足够多尝试的机会,才有跟你的天赋去见面的契机。
——陈铭
个人情况
高中毕业后,我就去往日本念语言学校,之后考了大学。大学专业是建筑室内设计。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日本考研塾备考了四个月左右,跨专业考了社会学。在日期间,我打过各种类型的零工,从服务业到跨境电商再到内容运营……这些都会在后文跟大家细讲。
留日生活开始
脱离“大部队”
高一左右,我决定去日本读大学。
这之中有个人爱好的原因——我从小喜欢ACG,当时还在追杰尼斯——也有一些家庭因素,总之敲定以后就以此为目标,报班开始学日语。中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就是11年的日本大地震,因为这次地震,留学计划差点搁浅,不过,经过一番权衡,最终还是决定继续,只不过语言学校换到了福冈博多这个地震频率极少,相对安全的城市。
这里插一条小贴士:如果要在东京考大学或院生的同学,尽量还是选择东京的语言学校。如果要考比如九大、鹿儿岛大学等九州地区的好大学,那么福冈博多才是一个好的选择。原因主要有两点。
①考试费用
现阶段是由于疫情,很多学校开启了线上面试,但将来稳定后,线上面试的形式尚不知是否能够留存。如果取消线上面试,那么线下面试需要跨地区行动时,则会耗费很多钱(交通费+住宿费)。
②考试信息
这点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当时我念的语言学校,老师们真的非常认真负责,但他们对于非九州地区的学校的了解程度远不如地处东京的学校老师。所以建议选择语言学校之前,最好就定下自己的目标院校。
我高中是在一所上海市重点念的,学校里的大家都是铆足了劲要冲高考的人,而我不论是从学习状态还是学习需求上来说,都跟大家不同。虽然我上课的时候从不影响别人,但在高三下学期,老师还是以我显得太轻松了会影响他人为由,把我调到了班级最后一排。
我能明白那种心态上的影响,这是我所不愿意的,于是就申请不去学校,跟另外一个准备出国的同学一起,两个人天天结伴泡图书馆。
当时,受动画《心理测量者》(サイコパス)的影响,我喜欢上了哲学、社会学,于是那时候除了日语学习,看的最多的就是这类相关书籍。为此,我还特意买了《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自己看着玩,看不懂的地方就去翻资料。但没人交流也没人指导(那时候还不流行在B站学习),最终了解到的也不过是一点社会学的皮毛。不过,那时我也只是把它当兴趣,认为皮毛也就够了,完全没想大学要学这个——更没想到自己大学毕业后会跨考社会学——因为当时父母给的观念是,大学一定要学一个出来好就业的专业。
“学点好找工作的”
我从小喜欢写东西。最开始是在学校发的练习册上写,写完塞给同学看。稍微大些时,互联网发达了,我就开始往网上发(那时候还是用论坛、贴吧)。被我妈看到了,她觉得搞这些东西影响学习,不务正业。她不让我写,我就……当然不是不写了,而是偷着写。
这事儿一直偷偷摸摸持续着,后来还是被她发现了。“万幸”那时她已经不紧抓我的学习了,于是她对于这件事的评价从“影响学习”变成了“浪费时间”。
——能赚几个钱?她总是这样问我。
确实是赚不了钱,但我喜欢。
妈妈的评价当然不会影响我对这件事的热爱,但还是影响了我之后的职业规划。在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我不会想选一件自己真正特别喜欢的事。不过也不全然是这个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不坚定。我很怕把爱好变成职业以后,我就不喜欢它了。
总而言之,最终我报了自己有一点点兴趣,感觉又相对比较好就业的建筑室内设计。
日本有不少美院都有开设这个课程,但由于我没有绘画基础,所以大多没机会报考,最终选定的学校是位于东京新宿的文化学园大学(宪老师称它为全日本最潮的学校——那确实,基本你在新宿站看到个穿得花花绿绿,头发染得五彩斑斓的就是我们学校的)。
选定这个学校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它没有美术基础也能报考建筑室内设计(其他专业不太清楚,建筑室内设计因为具有一定特殊性,绘画可以借助工具),还有一个就是它的作业是出了名的多——当时的想法就是,这就能保证我们能有很多实操机会,真的能学到东西。
进去以后发现,我们学校作业确实是很多!我们科可能都还相对好些,服装那边基本上感觉每天都在休息大厅赶作业。
这样的大量操作其实也给了我一个认识这个行业的机会,却也通过这些课题,让我认识到自己或许并不想一生都参与到这个行业里去。我对它的热情远远没有它给予我的痛苦多。而且听入了行的朋友和已就业的学长学姐反馈下来,这行会三不五时熬大夜。回想了一下自己熬夜猛赶课题的日子,我内心是拒绝的。
——不过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快乐,我真的很喜欢跟朋友一起做课题的过程,包括看到最终成品的时候内心的成就感是与前期的痛苦成正比的(大概)。
(但在我们学校是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非常喜欢这行的,特别是喜欢服装设计的同学,可以考虑!)
只是对于我来说,这种快乐我在别的领域也能获得,而且过程绝对没有我干这行痛苦,所以说到底,感觉自己还是不够爱,没有“爱情”的学习/工作,就是一盘散沙,风不吹我都要跟它散。
考研路
思想上的转变
人的想法总是随着境遇在不断变化。
经过了大学四年,我意识到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可能适合一些人,但绝对不适合我。
于是考研的时候我换了一条思路——不如学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呢?其实以前我并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就像我喜欢写东西,但我没去想过自己“爱不爱”,而是感觉想写,于是一直在写。
读研这件事我虽然是早早就决定了,但却一直没有真正下决心去准备,也没想清楚到底要考什么专业。
最终选择了社会学是因为几个契机。
新的学习尝试
契机之一是身边的朋友。那时因为兴趣结识了一群朋友,大家平日里一起吃饭时会讨论各式各样的话题。虽然只是吃饭间的闲聊,但也有点类似“哲学対話”——针对一些看上去属于“日常”的事发问,并根据自身经验思考总结,互相分享看法。
她们会分享一些知名学者提出来的观点,很多是我不知道的,这勾起了我的求知欲。
另一个契机是我在机缘巧合下听到了一堂社会学入门课。
那堂课上具体讲了一个什么概念我已经记不清了,只清晰地记得自己内心的一种震撼——来自于我发现对于同一个事物的看法原来能有那么多不同的角度,而这种很多思考的方向或许是以前的我完全想不到的。很多社会赋予我们的行为习惯,那些原本是不必然的东西,总被我们当成是常态,于是习惯性地忽视其背后的底层逻辑,我们也不会去仔细思索自己是不是已经被用于思考的工具本身所禁锢。
大概也就是去年吧,Clubhouse这个语音社交软件火过一阵,我听过一段时间。期间发现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大家在里面吵起来的原因通常是各自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唯一的正确,而他人的错误简直不可理喻。我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能看见大家确实都是正确的,只是他们各自用自己熟悉的工具在分析问题——搞金融的在用金融理论,搞政治的在用政治理论,搞哲学的运用的又是哲学理论,所以唯一的错误或许是他们觉得自己所用的工具是唯一的“正确”。
扯远了,总之,这次我选择了另一条路。虽然选择的那一刻我一定是喜欢的,但到底是不是“真爱”,一定要真正地投入后才能体会。
过渡
考大学院的情报,直到大四下我才着手开始查。那时候比起考试,更重要的是解决签证问题。所幸最后我找到了一个专攻考大学院的塾(非语言学校)。它有开设专门针对国人考大学院的备考班级,并且能够续签证。于是我就选择了这个学校。这点还请大家不要学我,在日考研也要尽早做准备!像我,但凡开始得再晚一些,这个塾的入学考都赶不上(名额有限,就十来个人,需要笔试+面试,笔试的报名在学生人数招到定额后就截止)。
还挺庆幸自己找到了这个塾,除了在里面交到了后来成为好朋友的考研小伙伴,更重要的是,在亲身经历一轮大学院考试后,才更切身地体会到了我们塾的班主任在最开始上课时就跟我们说的——考研是场信息战——这句话到底有着怎样的含义。
在日考研
它确实是场信息战,你对这个学校、专业、导师的了解越透彻,能够“命中”的几率越大。这时候要看的不仅仅是你的日语能力,甚至可以说,对于大多数专业来说,日语能力只是一个基础,它的要求比想象中低,基本只要你能顺畅地用日语把你想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我们班里就有一位同学,他的日语很差,而且在进入塾之前,几次考研都失败了,但最后他上岸了MARCH之上等级的一个私立名校(了解的人大致能够猜到,毕竟范围已经很小了)。而他之所以能考上,最重要一点是他所报考的专业是这个学校非常非常冷门的一个专业。这就让他比考该校其他热门专业的同学有了些“优势”。再者,通过我们班主任给的“情报”,他将自己的研究计划书修改得与该学科导师的研究方向极为契合,包装成了老师一看就很感兴趣的课题,又让他的成功率上了一个台阶。
在这里给要在日本考研的同学们一个建议就是,就算你不心疼报考费,也不能一篇计划书投所有学校。即便你心里有一个自己的方向,也一定要根据所报专业的老师所研究的方向和兴趣做出调整。而且不要一股脑就往政经、新传这些专业冲,可以多去了解一下有没有这种比较冷门,但反而跟你所感兴趣的内容更为符合的学科。
这里就必须要以我的一位好友(也算是我学姐)为例。她在明治念的是政经,当初考进去的题目比较“正经”,但后来推进研究的过程中,她把方向改成了ACG相关的研究。确实不少学校对于研究中途更改题目这件事,还是比较宽松的。只要主要导师允许,就能在中途更改研究方向(也有绝对不允许大改方向的学校,比如一桥)。可她的新方向和她导师的专攻方向完全不符合。虽然对方最终同意了更改题目和方向,但整个写论文的期间,她几乎一直在和她导师battle,彼此都很不愉快——这也还是老师好说话的情况,不然也可以直接选择不让改,硬要改的话,老师也可以更强硬地给你一个不合格。
但其实,就是在明治大学,它的国际日本学研究科和教养设计研究科都能研究她当时的主题。

这边给大家浅看一下国際日本学研究科ポップカルチャー研究領域2020年的笔试题目。
ACG达人们请一定不要错过展示自己才华的时候!
对于考大学院,还有几点小建议。
①尽量冲夏季考试
虽然大多数大学院的入学考试都有两期,夏季和冬季,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可以夏季浅尝一下,冬季再发力。千万不要抱着这个想法,最好是夏季就全力以赴拿到offer!因为两点,其一是有些学校和专业一年可能只有一期;其二是大多数情况夏季招收名额多,且难度会比冬季低,因为冬季大家争抢的可能是夏季余下的名额。凡事宜早,不宜晚。
②研究计划书真的很重要!
研究计划书是最有力量的敲门砖,你的题目一定要跟你所报考的老师契合,最起码得是他所感兴趣的,他才可能会收你。除了契合以外,还有有可行性。虽然不是所有研究都能在初期阶段看到设置上的问题,但最起码不能是一看就不可操作的题目。问题意识、研究方法这两点要清晰明了。
另外,面试之前一定要吃透自己写的研究计划书,至少里面写的点老师问的时候都要能回答得上来。如果被问到了实在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就老老实实说自己确实欠考虑,之后的研究学习中会多注意这方面云云。备考过程,除了专业知识上的学习和记忆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书写、修改研究计划书上面。
③要做好长跑的心态准备
备考过程不是一两天,而是少则横跨三四个月,多则大半年的长线。一定找到办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特别是当第一批考试结果开始陆续公布的时候,周围的人可能都慢慢敲定去处了,而自己那时还没尘埃落定,心态多少会受到影响。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处理掉这些情绪,甚至适当地放松一下都可以,但千万不要让情绪真正地左右了你,影响接下来的备考。
另外,虽然前文说了尽量冲夏季,但如果夏季没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那冬季也是有机会的,千万别气馁!
学习之外
不要害怕尝试
感谢愿意迈出这一步,去尝试新方向的自己。修士期间,虽然最后搞论文的时候依旧痛苦,但这次痛苦没有压过热爱。
平常上课以及日常看书、看报告都是很愉快的过程。
至此我也才能真正地确定,我是真的很喜欢这些。这可能也要感谢我的导师,他没有给我施加任何额外的压力。所以导师的选择也是读研“体验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其实也包含在前面说的“情报”当中,所以多多去搜集些信息,准没错!
打工人之路上的尝试
关于“尝试”,它不只局限于专业的选择上,还有对于工作的选择。
虽然我是今年的应届生,但从我17岁出国去到日本读语言学校开始,直至今年修士毕业回国,这期间我以“打工”的形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工作。
每次更新签证都要记得办“資格外活動許可”哦。
申请可以参考出入国在留管理厅主页(复制链接进入):
https://www.moj.go.jp/isa/applications/procedures/16-8.html
有了这个许可留学生才能在日打工(アルバイト)。但它也有一定限制,非节假日期间,一周打工时间上限是28个小时;节假日期间可以适当超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打工越多,你所交的税和第二年的保险额度都会增加,所以这笔账还是要稍微算一下。
大多数人毕竟是去学习的,所以还请不要本末倒置——沉迷打工忽视学习本身的行为不可取哦。另外要注意自己找的工作是否正规,比如是否报税(给现金的工作都是不报税的),时给是否低于地区所定最低工资(能在网上查到)。
以东京为例,目前东京的最低时给是1,041日元。其他地区可见厚生省首页公告:
https://www.mhlw.go.jp/stf/seisakunitsuite/bunya/koyou_roudou/roudoukijun/minimumichiran/index.html
最开始,我打工也是为了赚点生活费,但后来我发现,这个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寻找的过程。它能够让我在正式进入到职场前,找到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所以在此建议大家,有机会打工或者实习的时候,一定要参与。这不仅仅是为了在简历上添上一笔过往经历,更多的是给自己一些机会去真正地了解一个行业。并且在实操中是最能学到东西的(所以在选择兼职内容的时候也要谨慎)。
最开始因为语言不好,我去工厂做过很简单的装箱的活,后来开始去药妆店、餐厅打工。前者是单纯地为了找点事情做,后者主要是让自己能有更多使用日语的机会,想多跟日本人接触。
再后来,我离开了服务业,进入到一家日本大手广告公司旗下的跨境电商部门。这份工作除了薪水较高以外,还能同时接触到日本职场和中国职场,让我受益颇多。
疫情后,跨境电商业务迅速下滑,薪水骤降加上我所在的岗位上能学习到的新东西已经不多了,于是我开始找寻新工作。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则招聘,是一家做影视内容的公司。那家公司主要做的是东亚电视剧版权方面的业务,在国内影视剧进入寒冬之前,国产剧是他们公司业务的大盘。那时候我就非常喜欢看国产剧,而且对业务内容也很感兴趣。虽然没做过相关工作,但在同学的鼓励下我还是勇敢地尝试了一下。
结果就是,尝试成功!
在职期间我有机会经手了自己曾经非常喜欢的电视剧,给那部剧做宣传视频的时候,担当把装了那个剧全部内容的硬盘给了我。我将硬盘拿在手里,突然想起两年前自己追那个剧时,与朋友间的玩笑话。
那时我们当时开玩笑说,剧方的硬盘里一定藏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把硬盘偷来吧!
而现在,这剧的硬盘还真的到了我手里——通过正规渠道。
所以勇敢做梦吧,曾经觉得再离谱、再荒唐的事,说不定以后都能一一实现呢!
之后,也是由于国产剧进入寒冬,公司业务调整,我们原本能排的“一周两天班”变成了“一周一天”。我就打算再找一份工作。那时候我已经在准备回国事宜了,于是这次找工作就不打算找个纯粹是赚钱的工作,而是更能和自己未来就业相关联的。通过我之前的打工经历,那时的我已经能明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于就业的目标愈发清晰了起来。
我应该去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在这里又插一个小tips,有些同学可能觉得自己找不到什么热爱的事,那就可以去发掘一下自己擅长的事情。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擅长什么的话,可以尝试着回想一下,周围的人经常夸你什么?那件事可能就是你很擅长的。如果是一些性格上的长处,可以去进一步思考一下,这些性格在做哪些事是会凸显优势。
我喜欢写东西——这点我已经很明确了——喜欢吸收各种各样的“内容”,喜欢大家一起做事的氛围,喜欢剪辑视频、做些平面设计,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把这些我所喜欢的事情整合在一起,相对应的岗位,基本就是新媒体运营岗了吧。
当时也确实找到了一份较为类似的兼职。那家公司算是MCN机构,帮助日本客户在国内SNS平台上运营。工作内容与期待还有一定差异,但当时给我带来最大压力的还不是工作内容,而是上班的模式——这份工作大家全部都是在线上对接的。原来我觉得线上工作很好啊,工位就在床旁边,可以不用花费通勤时间。不过真正线上办公了几个月后,我觉得我还是喜欢和人面对面的交流。效率又高,更重要的是,不会像线上一样强烈地感受到人的异化。
至此,我对于未来工作的想象已经有了一个雏形。
之后就是我回国,然后与爱初心之间结缘的故事。
尾声
回到开头我所引用的陈铭老师的那段话,再结合我啰嗦出来的这一大篇文字,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一定要多尝试,多和自己对话。
确实,社会好似真的给了我们一个时钟,就像那句常会在我们耳边响起的“老话”: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
但我更喜欢另一段话,大致是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
只要认真做过的事,就绝对不会有“浪费”一说,更不用后悔。“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快被说烂的话暂且不用提,我能做上现在这份干得很开心的工作,也都是因为过往的那些或成功或失败的尝试。所谓“一切过往,皆为序章”,那些积淀都会变为成就更好自我的最佳养料。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白居易的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属于你的花可能才刚要盛开。
谢谢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人,我是爱初心的新人阿回,欢迎私信我,或者是添加我的工作客服微信号“ChuXinLianMengRiYu”来找我聊天!如果你关于自己的留学生活,也有话想说,或有能给大家作参考的经验的话,请务必投稿给我们!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