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手拉球核心问题一次讲清楚

其实之前我的正手攻球已经练得至臻化境了,很顺畅,很放松,手上的打磨比例也变得更加合理了。但到拉球的时候,顺畅是顺畅,总感觉发力沉重感较大,顶胯是很充分的,但是单靠顶胯确实感觉费劲。直到最近几天,这才重新分析了,然后悟了,正手拉球,网上有些拉球教学文字表达还是不清晰,所以容易让人误解。
误解的地方在哪里?网上最喜欢出现的字眼是“蹬转”,“蹬腿转腰”和“顶胯转腰”,单看这几个词似乎没啥问题,实际上大有问题。文字的前后是有顺序的,是有先后意味的,按照前面这个几个词,很多人都会以为是先蹬腿后转腰,是不是?是先蹬后转,是不是?是一种先顶胯后转腰,是不是?其实不是,蹬转是同时进行的,这就像拧麻绳,不可能先一根手指用力,然后再另外一根手指用力,必然是协同用力。
出现这些普遍问题,要么是表达上的问题,要么是教练故意留一手。如果你会顶胯,你就会发现,单靠顶胯,然后再转腰会感觉很费劲,而且动作似乎也不那么顺畅和协调。虽然每个球星拉球多少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美感会强一点,但不管是那种拉球,肯定都需要顺畅,也需要比较协调。你可以说某个球星拉球不好看,但他们拉球肯定是顺畅和协调的。
“蹬转收”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这个太容易让人误解了,或者说有些教学的人自己也没法表达清楚这个运动学的“细则”。蹬和转是协同用力的,然后才是收,必须解释清楚,否则太容易让人误解了。如果先蹬,也就是先顶胯,然后再去转腰,这虽然不算大错,但发力沉重感太强了!顶胯和转腰一起做相当于什么?相当于有个小车,前面有人拉,后面有人推,这就是协同用力。如果顶胯和转腰脱节,那就是后面有人推的时候,前面没有人拉;等后面的人推累了,前面的人再开始拉,结果就是没有协同用力!结果就是发力不顺畅,费劲的同时,还原还慢。
所以啊!有些口诀是害人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兔子不吃窝边草”,看吧!有时候口诀就是自相矛盾的,那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蹬转收”,乍一看没错,但没说清楚具体的情况,国家队的当然就没问题的,但对自学的来说,那就麻烦了。是先蹬,后转?还是蹬转一起,然后收?或者说,先蹬,转和收一起?我们的文字简练的时候是很简练的,但可能专业教练就容易忽略一个东西,他们自己懂的,未必别人会懂。比如我说个“基孔制”,乒乓球教练懂么?当然不懂,这个是机械专业的行话。
当然了,很多时候只是无心之举,我自己也带徒弟,我很多时候也急躁,以为自己懂的,徒弟就天然就懂,实际上当然不是如此!你懂的话术,别人未必懂;反之亦然,别人的懂的话术,我未必懂。
正手拉球的发起在核心肌群,收胯靠腹内斜肌,顶胯靠臀大肌,背肌;转腰就简单了,就是腹外斜肌。隔着网络,肯定没法手把手教,总之,自己可以搜索,了解那些肌肉发力,你就更容易学会拉球的核心技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顶胯?你都不知道顶胯用那些肌肉,自然就很难学会了。我见过一些看似拉球冲的,找教练学过的,但连胯在哪里都不知道,更不知道顶胯是啥!他们就是靠本能在拉球,主要靠手拉球,一知半解。这种情况有时候也不能怪教练,几十个人的大班,肯定没法手把手教,最终就容易形成一知半解的情况了。
记住!拉球不在手,在核心肌群的带动,协调用力。蹬转收,是蹬和转一起协同用力,不要脱节,脱节之后,不够顺畅,而且发力沉重感会很强。
具体来说,顶胯是负责往上用力,增加摩擦;转腰是负责往前用力,增加撞击。顶胯和转腰协同用力,打磨就会很均衡,而且协同用力,动作就会省劲,频率就快,回收就快,就顺畅,容易形成连续。正手拉球不在手,在核心肌群的系统性用力,如果你连核心肌群有那些都不知道,那你必须学学才行!
文字传播知识,但不恰当的,不详细的文字表述是容易导致误解的!我比一般人讲球厉害的地方是在于文字的打磨,关注我,不迷路。道理不复杂,找个国家队教练教你,但他说的太笼统,你听不懂,那照样完犊子,还不如找个普通教练教你,至少普通教练很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