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谢尔盖·爱森斯坦】历年真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历年真题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答案解析
爱森斯坦的电影实践与理论
一、人物简介
1.前苏联电影导演,堪称世界电影发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2.代表作品有:《战舰波将金号》、《十月》、《罢工》等。
3.在理论上,是苏联蒙太奇美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理性蒙太奇的概念,将蒙太奇理论上升到了哲学美学的高度。

二、创作介绍
1.创作简述:
①爱森斯坦于1920年成为戏剧导演;1923年在马雅可夫斯基主编的先锋派杂志《左翼艺术阵线》上发表了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为电影蒙太奇理论奠定了基础。
②1925年投身电影创作,拍摄了第一部长片《罢工》,运用杂耍蒙太奇理论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从而一举成名,并且这部电影被《真理报》看作是“第一部真正无产阶级的影片”。
③1927年为纪念1905年革命而拍摄的《战舰波将金号》中对蒙太奇的运用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界,其中“敖德萨阶梯”场面和"石狮怒吼。的隐喻镜头,成为历来电影论著一再援引的经典性例子。
④其余作品还有:《墨西哥万岁》、《总路线》、《伊凡雷帝》等。
2.创作分期详述:(可略)
爱森斯坦的理论及创作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1920-1923:参加电影工作前提出"杂耍蒙太奇”(吸引力蒙太奇)时期
参加戏剧工作,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潮和先锋派艺术思想的影响,反对戏剧的线性模式。主张以多样化的视点改造戏剧,以共时性代替连续性。
(2)1924-1929:探索理性电影时期
①实践方面:1925《罢工》、1927《战舰波将金号》、1928《十月》
②理论方面:著有《电影吸引力蒙太奇》、《电影创作的唯物论方法诸问题》等论文。
1928年和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联合发表《有声电影的未来》
(3)1929-1939:丰富完善蒙太奇理论时期:
①实践:1929《总路线》、1933《墨西哥万岁》、1937《白静草原》、
1938《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②理论:1938《蒙太奇方法论》
⑷1939-1948:总体的电影创作方法论时期:
①实践:《伊凡雷帝》三集
②著作:《并非冷漠的大自然》、《关于立体电影》、《彩色电影》。
三、理论贡献
(1)作为“冲突”的蒙太奇:
①1924年的《战舰波将金号》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充分体现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思想以及关于冲突的观念。
②影片中的每个部分都包含着冲突的命题,比如人和蛆的对比、镇压与反抗的对比、沉思与抗议的对比、联欢与屠杀的对比等等。
③这些对比和冲突都表现出爱森斯坦试图通过不同性质的“正题”和“反题”的冲突来建立一个新的“合题”的设计和努力。
(2)作为思维方式的蒙太奇:
①只有在爱森斯坦这里,蒙太奇才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哲学来看待的,因此他不仅是一个导演、艺术家,而且是一个理论家、哲学家。
②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是他的宇宙观的一部分,以黑格尔的变化模型——正、反、合——为基础,将辩证思想应用到蒙太奇理论中去。
(3)在叙事上和格里菲斯、普多夫金的不同:(可略)
①不同于普多夫金之处在于他认为蒙太奇的作用不仅仅是叙事交代,不同于格里菲斯之处在于它赋予蒙太奇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
②爱森斯坦与普多夫金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修辞与叙事的区别。
③一种形象的说法: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倾向于镜头之间的关系是乘法,强调冲突,把语言作为意识形态来理解,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而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则倾向于镜头之间的关系是加法,相当于砖块垒积,根据影片内容和含义来连接镜头。
④爱森斯坦主张观众从故事中摆脱出来,因而批评了将观众纳入叙事的平行蒙太奇;而普多夫金则发展、丰富并将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理论化,通过结构性剪辑,突出细节、构成段落、增强故事感染力。

四、重要蒙太奇理论
(1)理性蒙太奇
也称“理性电影”,是著名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在2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一种理论观点。这种观点主张,在电影中通过画面内部的造型安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成一种理性认识。比如《十月》中,亚历山大三世的雕像从基位上倒落下来,象征着沙皇专政的覆灭。在这里,镜头变成某种符号或象形文字,而把这些符号或象形文字组合起来,同样可以表现出某种概念,从而替代艺术形象。
(2)杂耍蒙太奇
理论定义:①20世纪20年代初,谢尔盖•爱森斯坦在戏剧与电影创作实践中采用并在理论上提出的一种结构演出的方法。杂耍蒙太奇的含义是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爱森斯坦自己在《杂耍蒙太奇》一文中指出:“不是静止地去反映”特定的,为主题所需要的时间,不是只通过与之相关联的感染作用来处理这一事件,而是提出一种新的手法——把随意挑选的,独立的感染手段自由组合起来,但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达到一定的最终主题效果,这就是杂耍蒙太奇。
实践运用:①爱森斯坦在创作的第一部影片《罢工》中,成功地运用了“杂耍蒙太奇”的理论,创造出在沙俄通知下屠杀工人的镜头和屠宰场屠杀牲畜的镜头交替剪辑,隐喻工人正在像牲畜一样任人宰割。②此外,《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一段也是杂耍蒙太奇的范例。
五、重要作品
(1)《罢工》
本片是爱森斯坦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拍摄于1925年。同年,在巴黎艺术博览会上为苏维埃电影赢得了最早的国际奖。影片的故事情节相当混乱,大体走向是罢工前的工人生活,罢工的酝酿与发动,罢工惨遭镇压。爱森斯坦在本片中调动了电影的一切“杂耍”手段,如多次曝光、叠化、富有感染力的构图等,创作了水龙头冲击罢工者,婴儿在沙皇骑兵铁骑下惨遭践踏,火烧酒精店等具有惊人时代真实感的场面。影片结尾将屠杀工人的镜头和屠宰场杀牛的镜头交叉在一起,构成了经典的“人的屠宰场”的隐喻镜头,具有巨大的冲击力,爱森斯坦在本片中显示出揭示事件本质和处理群众场面的非凡才能。
(2)《战舰波将金号》
①影片简介
这部影片是苏联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爱森斯坦最出色的一部电影,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片为纪念1905年俄国十月革命20周年而摄制。
②影片结构
影片的结构分为五部分:人与蛆虫、船上的戏剧、死者激发人们、敖德萨阶梯、同舰队相遇。影片依“黄金分割律”2:3格式进行组织,每一段都有完整的起承转合,贯彻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影片对蒙太奇的创造和运用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③敖德萨阶梯:
“敖德萨阶梯是《战舰波将金号》中的第四段,即影片中的高潮段落。在这一段落中,蒙太奇的功能和魅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个长约六分钟的段落共使用了150多个镜头。严密紧张的画面剪辑,长于实际时间的电影时间,群体与个体的有机安排、从下而上整齐射击的沙皇士兵和惨遭屠杀混乱逃跑的群众的对比冲突、母亲抱着孩子的尸体和婴孩车滚下石阶的一些激烈而悲痛的杂耍镜头,共同组成了震撼人心的视觉和情感的冲击力。而屠杀者与被屠杀者两组镜头的反复表现,互相冲击,互相冲突的结果,便产生了一个新的蒙太奇序列——沙皇制度极度残暴,人民忍无可忍。
④评价:
①导演以快慢交错的蒙太奇节奏组合成全片交响曲般的结构,各个段落之间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具有古典悲剧般的崇高。
②影片中的“石狮怒吼”和“敖德萨阶梯”两个经典段落被作为蒙太奇的范例而被世界电影学家反复读解和援引。
③该片还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革命的人民作为主人公搬上银幕,以崭新的艺术语言使电影成为富有思想性的真正的艺术,代表着苏联蒙太奇学派的最高成就,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显赫地位。
六、影响
(1)积极方面:
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的研究。
(2)消极方面:
①、但由于对理性蒙太奇的过分推崇,却导致了脱离真实的生活素材。这种过分夸大蒙太奇作用的理论受到了同时期一些电影理论家和制作者的否定;
②、30年代末期,爱森斯坦也否定了自己的“理性蒙太奇"观念:理性电影理论似乎代表着蒙太奇概念肥大症所造成的“归悖过程。的极限,在苏联无声电影作为一个整体而展露头角的过程中,电影美学弥漫着这种蒙太奇肥大症,我自己的作品尤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