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规模经济
引入
前面介绍的贸易模型都假定了规模报酬不变:投入增长一倍,产出也只会增长一倍。
但是现实中有着规模经济的存在:投入增长一倍,产出会增长大于一倍。
注意区分规模经济和边际报酬递增:
规模经济是各种投入同比例地增加;
边际报酬递增是某一要素投入单独增加。
为什么要考虑规模经济呢?因为它是贸易的重要动因。
规模经济可以促使各个国家只生产某几种商品,因为这样可以在同样的劳动投入下获得更多的产出;同时需求是多样化的,消费者不可能只消费自己国家那有限的商品种类,因此国与国之间就要开展贸易。
规模经济的分类
规模经济可以分为:
外部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
内部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
这两种不同的规模经济会导致不同的市场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会有很多小企业,且完全竞争;
循环:企业越多,成本越低,越多企业加入。
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主要被几个寡头把持,竞争不完全。
循环:越大的企业,成本越低,越能兼并小企业,兼并后企业变得更大。
外部规模经济的成因
初见之下,外部规模经济并不像内部规模经济那样容易理解。毕竟,行业规模的大小跟单个企业的成本好像没什么必然联系。
但是这个理论绝非空中楼阁,它不仅有着大量事实的支撑(横店、硅谷、好莱坞),还有理论解释。
导致外部规模经济的原因有:
专业化供应商
大量相同行业企业的存在——换句话说,大量有着相同需求的企业的存在——为其供应商提供了足够大的市场,使他们能以低价格提供原材料(或者机器设备、基础设施…)。
如果你是唯一的芯片制造商,就需要付出天价去买一台光刻机。因为生产光刻机的研发、生产线搭建等等前期费用都只能由你一个人去承担;但如果有数百家芯片制造商都需要光刻机,这些前期费用就可以由大家一起分担。
铁路公司不会为一家采矿企业专门修一条铁路;但如果有数百家采矿企业就不一样了。
劳动力市场共享
大量同行业企业的聚集,能够吸引同样大量的劳动力。
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劳动力来说,这都让他们的选择余地扩大了。
优质的企业可以在大量劳动者中精挑细选,而不至于将就;
优质的劳动者也可以低成本地跳槽到头部企业。
知识外溢
当一种行业集中分布在一个地区时,不同公司员工之间可以进行信息的非正式交流。这种知识的非正式扩散有利于各个企业技术的进步。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般情况下,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走的:价格越高,企业就愿意生产越多;
但在外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供给曲线是朝右下方走的:产量越大,成本就越低,企业的意愿售价也就越低。

假设美国和中国在贸易前纽扣市场的均衡如下图:

如果开放了贸易,会发生什么?
由于中国的纽扣价格低于美国,美国的纽扣生产者会被中国同行挤出市场。
而为了填补美国不再生产造成的空缺,中国的纽扣生产会扩张。
由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这种扩张会导致纽扣的价格在原来中国价格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

所以,贸易的结果是导致生产在那个原来具有较低生产成本的国家集中。
但是这种集中真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吗?或者说,这个“原来的生产成本”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一个原因是比较优势,上面的例子里就是这样:中国在任一产量上的生产成本都低于美国。如果是光考虑这个原因的话,集中确实代表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历史偶然因素同样可能导致原有生产成本的不同,看下面这个例子:

中国更早地进行了改革开放,率先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了Q_1的市场份额,在这个产量下,其成本为P_1;
越南开放晚了,其产量很小(这里近似为0),目前的成本为C_0;
在这种情况下,越南无法进行纽扣生产,因为其成本高于中国;但越南实际上相对中国是有比较优势的——在任一产量上,越南的成本都比中国低。
中国仅仅因为开始得更早,就占据了整个行业。
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达到资源的真正优化配置,或者越南如果想要发展自己的纽扣产业,就只能采取关税、补贴或者直接禁止纽扣进口等“不经济学”的手段了。
很不合理吧?因为动态收益递增的存在,还能更不合理一点。
规模经济说的是成本和当前的产量反相关;
而动态shou益递增说的是成本和历史上的总产量反相关。
动态收益递增的原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降低成本。

而这也是幼稚产业论的依据:我们需要保护自己的产业,直到它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得以在国际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