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填空专项练习2
语文课程标准填空专项练习2
1.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 ,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 。
2.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 , 发展 ,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 、 、 、 ,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3.语文课程丰富的 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 的。
4.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 ,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 。
5.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 、 、 、 和 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 和 。
6. 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 和 的特点, 积极倡导 的学习方式。
7.语文学习应注重 的相互联系, 注重语文与 的联系, 注重 、 、 的整体发展。
8. 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 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 , 应该 提倡。
9.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 和 的运用, 使学生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10.语文课程应该是 的。形成 的实施机制, 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11.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 、 ,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12.课程目标从 、 、 三个方面设计。目标的设计着眼于 的整体提高。
13.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 ,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逐步养成 的科学态度。
14.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 个左右常用汉字。
15.能借助工具书阅读 。背诵优秀诗文 篇( 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万字以上。
16.能 、 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17.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学会 、 与 ,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8. 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 、 和 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19.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 的能力,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20. 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 和 。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 的过程中进行。
21.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重视 、 教学, 启迪学生智慧,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 和 。
23.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整体考虑 的综合, 注重 之间的有机联系, 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 统筹安排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 的整体提高。
24.重视学生 、 、 、 等语文实践, 提倡多读多写, 改变 的作业方式,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学会学习。
25.重视培养学生的 精神和 能力。
26.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 。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 和 , 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27.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 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 和 。
28.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 的状况, 突出评价的 功能。
29.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尤其应注意发挥其 、 和 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0.形成性评价关注 , 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终结性评价关注 ,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
31.要坚持 和 相结合, 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评价方法除了 以外, 还有平时的行为 、 、 等各种方法。
32.评价要 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33.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 和 , 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 、 、 、 和 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
34.教材选文要 ,具有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35.语文课程资源包括 和 。
36. 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37.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 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
38.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 ,宜多采用 和 的形式, 应与 相结合, 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
39.识字的评价, 要考察学生 、 、 的情况, 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第一、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 , 第三、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 。
40.写字的评价, 要重视书写的 、 、 , 在此基础上, 逐步要求书写 。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 , 第二、 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 。
41.阅读教学是 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 行为。
42.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 ,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43.要善于通过 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44.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 、 、 和 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45.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提倡 、 的阅读, 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46.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和 。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 的腔调。
47.应加强对 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 、 和 。
48.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 必要的语文知识, 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 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49.阅读的评价, 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 、 和 , 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 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 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 、 阅读的评价。语文知识的学习 , 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50.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 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51.诵读的评价, 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 增加 , 发展 , 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52.默读的评价, 应从学生默读的 、 、 和 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5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 , 要重视评价学生的 和 。
54.略读的评价, 重在考察学生能否 。浏览的评价, 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 。
55. 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 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 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 , ,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表达真情实感。
56.关于“写作”的目标, 第一学段定位于 “ ”, 第二学段开始 “ ”,这是为了 ,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57.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 、 、 和 的能力。
58.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 鼓励 和 的表达。鼓励写 的事物, 加强平时练笔指导, 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 。
59.写作教学应抓住 、 、 、 、 等环节, 指导学生在 中学会写作。 重视引导学生在 和 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60.要重视写作教学与 、 之间的联系, 善于将 、 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
61.写作的评价。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 ; 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 要鼓励学生 ; 第三、 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 促进学生 、 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62.写作的评价, 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 鼓励表达 , 鼓励 的表达,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亲近自然, 关注社会。
63.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 、 , 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
64.要考察学生对 、 的修改, 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 、 和 。 要引导学生通过 和 ,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65.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
中进行, 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 的话题,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66. 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 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67.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 , 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 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 、 与 。
67.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 , 注意培养学生 、 、 和 的能力。
69.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 , 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 也应以提高学生 为目的。
70.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 、 与 。第一、 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 ; 第三、第四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 、 以及 的能力。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 并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 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71.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 和 ,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
72.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 和 ,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 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