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怀的回信:什么样的基金适合做底仓?
大家知道,笔者一直对FOF产品情有独钟。
从产品结构来看,它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让专业的FOF基金经理,来帮投资者挑选权益基金经理和债券基金经理,从而实现产品的最优组合。

近期,我们《基金经理的回信》栏目,有幸采访到了兴证全球基金FOF掌舵人林国怀,目前是兴证全球基金FOF投资与金融工程部总监、养老金管理部总监,聊了聊关于基金投资的理念与感悟。

目前,林国怀共管理5只基金产品,其中管理时间最长的为兴全安泰平衡养老三年持有FOF。兴全安泰自2019年1月25日成立以来,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6日实现回报60.24%,年化回报19.7%;兴全优选进取FOF自2020年3月6日成立至今(9月6日)期间回报45.9%,年化回报28.4%。
据公开信息,兴证全球基金将于9月13日起,发行兴证全球安悦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期混合型FOF。自此,兴证全球基金以“安泰”养老、“安悦”养老、“优选”普通FOF三条产品线,布局的FOF战略版图逐渐清晰起来。林国怀,是此版图中的核心将领。
以下为本次采访的亮点,更多采访细节见后文:
“在投资领域,追求极致是危险的,例如追求极致的高收益意味着需要承担高风险,追求极致的低风险意味着承担低收益。某种程度上可以说,FOF产品的特征与兴证全球基金的投资理念是较为契合的。”
“进入资本市场心情容易变得暴躁不安,很多时候投资心态上发生了变化,试着重仓’搏命式’的投资。”
“从长期来看,能让投资者赚到钱的产品不一定是短期业绩特别亮眼的,投资可以说是一种信任关系,怎么理解呢?就是基于信任在某位基金经理、某只产品上投入资金、投入时间,换句话说,这才是适合做底仓的产品。”
“产品的稳健性很重要,就好比装满水的杯子,当晃动比较小的时候,留存的水相应比较多。”
“投资应心存敬畏,因为当风险来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拥有提前预知的能力。”
以下为采访原文。
“精品店”的战略布局
Q:林总在7月份发行的优选平衡三个月FOF首日累计认购申请的规模为180亿,超过募集上限80亿。这一方面能看出来,FOF这一小众产品市场的认知度提升了,另一方面似乎也能看出来公司层面的支持力度。我们知道兴证全球基金的产品策略是做精做细做好,跟同行不大一样的是,在FOF产品上的发力似乎是兴证全球基金近些年的重点布局,您怎么看待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布局?
林国怀:在投资领域,追求极致是危险的,例如追求极致的高收益意味着需要承担高风险,追求极致的低风险意味着承担低收益。某种程度上可以说,FOF产品的特征与兴证全球基金的投资理念是较为契合的。
兴证全球基金投资理念是风险控制、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你会发现,公司是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的。无论是从公司的产品设计,还是从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来看,有个共性是不追求极致的事。与持有人共享长期投资的收益,产品的稳健性很重要,就好比装满水的杯子,当晃动比较小的时候,留存的水相应比较多。
FOF产品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司的理念是相契合的。
Q:目前我们看到,兴证全球基金在养老目标基金上全部是目标风险基金,没有出现目标日期基金,基于怎样的考虑?
林国怀:虽然我们目前没有发行目标日期的产品类型,但是我们其实也充分做好了准备和研究工作,包括下滑曲线的设计,之前也跟外方股东做了相关的沟通,了解海外的设计方案;目前尚未发行这类产品是为什么呢?团队通过研究,目标风险基金可能更为适合当前国内市场。当然,对于目标日期基金我们也有充分的研究和准备。我们认为国内的国情和国外不一样.
从投资角度看,目标日期和目标风险在收益率上面并非现孰优孰劣的关系,更多体现在产品方案的不同,目标日期是下滑曲线,目标风险再平衡的机制。目标日期简单地理解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风险偏好不断下降,适合不太明白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者;目标日期则是设置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序列,将选择产品的主动权交还给投资者。
从这两年的发展情况来看,目标风险基金的规模比目标日期的规模要大,跟海外的情况不一样。
Q:您谈到公司对FOF条线的资源倾斜和支持,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团队?
林国怀:可能是因为职业习惯,我比较喜欢把看上复杂的整体分成模块,再对每一模块进行精细化管理。之前在很多路演中,习惯将FOF管理比作足球队,其实不只是FOF投资是这样,团队管理也是如此思路。
首先在投资过程中进行拆解,按照资产类别、产品属性、地域区分,选择相对比较适合的人去做适合的工作。团队每个成员都专注在细分领域上,在自己的领域上深入研究努力做到最好的水平。追求的目标是相对聚焦的工作,而非面面俱到,团队中如果每个人都面面俱到,结果可能是整体很一般。
其次,拆解后是要做跟踪的,与IT一起做系统开发工作,不仅对团队日常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当出现偏离的时候也可以及时发现,并做相关纠正。比如,如果因为预定的基准,从而导致追涨杀跌的操作,可以及时沟通投资理念。
除此之外,专题研究也是团队的常规事项,每周在投资过程中哪些专题是需要研究的,我们相信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对团队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整体而言,我们希望团队是纯粹的、专注的,相较于追求成为频繁对市场预判的团队,我们更希望团队的研究是有理论支持的,甚至是偏学术的。
关于FOF的一些问题
Q:9月13日即将发行“安悦”系列的第一只基金,我们查阅资料,这是一只持有期一年、权益中枢在25%的FOF产品,是不是与市场上的“固收+”产品比较类似?
林国怀: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首先,从产品属性上看,相比于权益和固收部分可能由同一位基金经理管理,FOF基金的管理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专业化的分工,即权益部分和固收部分分别选择市场上做的比较优秀的基金经理来管理,从而使得在各类资产上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当然不同的产品策略有各自的优势。
其次,来自于FOF产品本身分散风险的特征。这几年市场上出现一些信用债爆雷的事件,可能给债券基金带来比较大的信用风险,再加上一些客户的大比例赎回,净值上承受比较大的波动。FOF产品与固收+产品相似的是同样会做严谨的投前信用跟踪和分析,当遇到单一债券的信用风险时,由于FOF隔了一层,投资于债券型基金,相当于再一次的分散,流动性方面投资债券基金风险相对可控。
再次,FOF基金的收益来源比较丰富,除了底层股票和债券资产的收益外,FOF基金还有机会投资港股或者美股QDII基金,还可以参与黄金ETF,以及折价套利的机会等。整个组合的收益来源多元化,组合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也会相应提高,从收益来源看FOF具有比较显著的优势。
其实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偏好于高风险或者低风险的FOF,目标是把产品线做的完整,高、中、低风险的产品满足不同持有人的需求。
Q:您从事FOF的研究与投资有十几年的经验了,有怎样的投资感悟呢?
林国怀:刚开始做基金研究的时候,更多是从行业角度出发的,判断哪个行业好,预测哪个未来热度高,就去寻找选择对应的基金。
但这样做了不久就会发现,未来的市场和行业是难以预测的,于是换了一种思路,哪些基金经理能力强就买他的基金,又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发现所谓的能力强未必具有长期连续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无法适应所有的市场风格。尤其是当评价的标准相对比较短期,会发现操作的相似度比较高。用短期的维度评价,也许有些产品的业绩看起来很亮眼,在投资中就算要配置也会用较低的比重。再加上,稍微上涨一些就急着获利了结,或者跌一点就慌乱赎回,其实赚不到什么钱。
从长期来看,能让投资者赚到钱的产品不一定是短期业绩特别亮眼的,投资可以说是一种信任关系,怎么理解呢?就是基于信任在某位基金经理、某只产品上投入资金、投入时间,换句话说,这才是适合做底仓的产品。
在组合管理上,首先是不做极端的事,力争组合回撤可控。其次,坚守心理安全边界底线,如果心里想的都是怎么获得更高的收益,更高收益的另一面是高风险。一方面想着进攻,另一方面想着防守。很多时候大家不谈防守,只说进攻,未来哪个方向更好,更加持续,就极致地买那个方向。投资应心存敬畏,因为当风险来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拥有提前预知的能力。
Q:今年以来市场热点轮动频率很高,很多投资者难免蜂拥在各个热门板块,您谈到这么多年的投资感悟是对市场和热点的预测大多是不准确的,您能再展开讲讲您的超额收益来源吗?
林国怀:情绪是投资时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进入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心情容易变得焦躁不安,很多时候投资心态上发生了变化,试着重仓’搏命式’的投资。
FOF是研究基金产品和基金经理的,某一只产品是不是应该去投资,我们会做深入且持续的研究。基础的原则是,从长远来看收益特征是如何的,相对同业有没有超额收益,风险收益特征体现的结果跟其他基金经理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在基金经理表现不太好的时候,有没有足够的信心继续持有等不同的维度。要从基本面,以及投资心理的角度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