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们决定满仓“新能源换AI”
2023年的AI行情,已然给权益基金带来广泛影响。
信息传媒、光模块、半导体等板块的持续上攻中,守在消费、医药、新能源的传统大盘基不仅在遭遇持续回撤,就连均衡策略产品也几乎集体躺枪——Wind统计显示,在截至7月19日的131只均衡类权益基金中,多达96只今年以来仍为负回报,占比超过73%。
面对AI单边上扬的召唤,仍有个别权益基金选择调转枪口、全仓切换。
最新的半年报中,包括恒越、德邦等多家机构旗下基金在上半年对重仓股进行了极速切换。
部分极端的追涨操作斩获了超额回报,但也有一些产品净值因板块回调而出现净值过山车。
AI板块所承载的高回报期望,更多缘起于行业对算法、算力等基础设施内卷投入的预判;但伴随估值高企,产业链增长潜力的提前透支也在敲响警钟。
浪潮还是泡沫,判断决定了后面的选择。
有人依旧将其视为年内主线,有人则选择落袋为安另辟它路。
没人知道的是:
这场关乎市梦率上限的击鼓传花能够持续多久;那些全仓下注AI的基金斩获短期回报后,又会以何种的方法落袋为安;类似的满仓切换操作是否具有可复制性;长期投资胜率的乘积,能否对冲频繁交易产生的摩擦成本?
新变化降临前,游戏尚未完结。
01
闪电调仓
人工智能承包了A股上半年的大部分声量。
截至7月19日,万得人工智能指数累计涨幅仍有43%以上,光模块CPO指数涨幅更是高达192%。
这是市场题材极度匮乏、权益指数缩量阴跌、新增资金流速放缓、存量博弈风格加剧的结果,也引得一众基金纷纷调仓,加入了这场拉估值接力赛,一些投资经理更斩获了卓越的收益能力。
最典型的莫过于回报已超62%、排名年内偏股第1的诺德新生活,截至二季度末该基金的重仓股已全部“刷新”。
前10重仓中的天孚通信、中际旭创等大多从属于光模块领域,均首次出现在重仓股名单中。
大比例调仓的操作思路在更早前就已出现。
如23年一季度末,诺德新生活的前10重仓股中有多达5只出现调换,而寒武纪、科大讯飞等AI标的的上涨成为其业绩来源;2022年底,诺德新生活前10重仓股的7只均发生变化,大多体现为太极股份、安恒信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题材。
持仓变化来看,“信创→AI→光模块”的顺序,成为诺德新生活拿下上半年股混冠军的主要原因。
基金经理周建胜,自2022年7月14日起管理的诺德新生活,是其下场投资的首只产品,距今刚满1年。
“出道即巅峰”的状态,像极了十年前的股基冠军任泽松。
(参考阅读:冠军基金的十年分岔路)
虽是华为出身的工程师,但周建胜似乎对行业轮动有着更高的敏感。半年报中,他毫不避讳的强调自身的预判轨迹:
在2023年第一季度末,我们曾期盼“更多的数字经济政策细则将进入落地阶段”
在关键时刻及时地从信创+切换到AI+,成为年内比较早上车ChatGPT产业链的公募基金产品,从而成功地抓住了市场主线,将我们对产业的认知变现为投资回报。
对于题材轮动的捕捉,显然成为周建胜策略的一张明牌。
业绩的吸金效应也尤为明显。诺德新生活的规模也从2022年底的0.24亿元火速攀升至6月末的10.56亿元,半年内暴增达到了
43倍
出击及时,命中靶心,今日之周建胜,正如十年前的任泽松一样,映衬着人们对权益投资神话的完美幻想。
但并非全部的“重仓切换”都有这般好运。
以恒越成长精选为例,今年一季度该基金尚持有宁德时代、TCL中环、山西汾酒、五粮液等新能源+白酒组合;但短短三个月后的半年末,该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全部更换,并体现为中际旭创、新易盛、浪潮信息等典型AI题材。
尽管如此,恒越成长精选A仍然出现了19.40%的高回撤,排在同类产品倒数前2%,其成立以来的总回撤也达到了-33.1%。
再如东方阿尔法优势产业于22Q4、23Q1还在晶澳科技、阳光电源等新能源中持有重仓布局,但在今年二季度,其前10大重仓股中的9只出现变化,其重仓目标已然切向了北方华创、拓荆科技等关联AI的半导体板块。
火速切换并没有换来净值反弹,反而是进一步的下探。
有时会押中风口,有时则会高位站岗。如此风格充满了薛定谔色彩,投资结果兑现前,无法去重复验证每一轮的有效性。
02
换挡心切
全球范围内,有关AI题材的估值奇观正在引来警告。
作为OpenAI主要竞对的Stability AI创始人兼CEO的伊马德·穆斯塔克,几天前在瑞银的一次电话会上提示:
人工智能将成为有史以来的最大泡沫
他同时指出,这个泡沫甚至还没有开始,就可能直接结束,他甚至将当下的AI行情比作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
更早前的6月底,Bianco Research的总裁Jim Bianco也指出,现在的AI更像是一场炒作,能赚的钱正在被提前透支。
尽管有人泼了冷水,但狂热的市场无法确认游戏是否停止。
毕竟多数时候,市场风格的极端化,与交易行为的极端化,二者互为因果。
这正是市场充满反身性与估值泡沫随处可见的原因所在,正如索罗斯的说法:
与其把股价波动比作来回摇摆的钟摆,不如形容为飞出去的铁锤
正是AI行情的启动,吸引了板块轮动风格基金的围猎;而它们押注AI赛道的集体行为,又将进一步促使AI行情的自我强化。
但反映到投资经理心态,频繁的“重仓切换”操作却可能有着复杂成因。
核心资产为代表的长雪坡行业经历机构扎堆后,正处于深度调整,赌风口会具有“小概率、高赔率”的不对称效应——押空的结果大概率业绩平平,但赌中风口却有利于提升排名和流量,甚至是实现基金经理个人的“出位”。
重度换仓的东方阿尔法优势产业就在年报中坦言:“市场资金的存量博弈,导致市场缺乏整体性机会”,并由此其提出看好的半导体、AI,但如此判断并未助其战胜市场。
2023年,东方阿尔法产业优势A类累计回撤达22.1%,排在行业倒数前1%,近两年的总回撤也达到-38.4%。
离开新能源、消费等核心资产,转而投奔AI怀抱的基金并不在少数,有的产品在转向前或许已面临明显的业绩压力。
例如2022年重仓新能源的摩根智慧互联在今年二季度末已将重仓股系数切换至光模块、互联网等题材。Q1、Q2的前10大重仓股中,分别多达5只、7只属于全新建仓。
如此大比例的调仓在此前是并未出现的,但风格转换并非人员变动所导致——基金经理郭晨从2015年就已操刀该基金,如此极端调仓的更大压力,或许指向了该产品此前的落后业绩。
2021年、2022年,摩根智慧互联在熊市调整中的亏损达-2.8%、-34.2%,分别排在同类倒数前30%、前4%。
如此压力下,押注题材来试图“扳回一局”,更有可能成为业绩焦虑的表达。
这种方法短期内似乎有所见效——2023年其已累计实现3.94%的正回报。
但凡事终有代价,拉长周期来看,这只成立于2015年高位的基金尽管经过长达8年时间,仍然存在-12.4%的累计亏损。
03
无人是神
风格一旦漂移,短期或许能脱颖而出,但长期业绩终究无法靠运气去支撑。
重仓切换AI的代价,不但有可能在高位站岗,附赠的净值高波动现象,更容易诱发基民间接的申涨赎跌,提高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无论此种极致策略是否见效,对更多的投资者都难以带来正外部性。
策略失效后,存量持有人会成为输掉的赌注;
策略起效时,吸引而来的新持有人可能又会在后面的泡沫退潮中放大风险,除非投资经理可以在找风口这件事上做到永远正确。
整个过程中,管理人与渠道机构或许能赚到了管理费与尾佣,券商通过基金经理的高换手率获得了可观的经纪收入,但这显然不是一种有利于复购的范式,也绝非长期主义之选择。
并非要说趋势投资绝不可取,诸如一季度就从新能源全仓杀入AI的海富通吕越超,其代表作海富通股票依靠高换手、频繁换仓、较高的波动率,被贴上“过山车之王”的标签,但其仍在近7年的时间里实现了12.81%的年化回报,排在同类前11%。
但在量化渗透率越来越高的A股市场中,如此策略即使有效,过往胜率还能保持多久,长期看恐怕不容乐观。
放眼上半年,满仓级别的“电新换AI”,早已不是个案。
在抱团股泡沫缓慢的代谢过程中,寻找与众不同的投资方向,来对抗市场下跌固然是一个好的初衷。
但关键差距在于,究竟在转换过程中恪守在自身能力圈以内操作,还是旁观主题投资冷暖来见风使舵、追涨杀跌。
正如姜诚们在挖掘深度价值,曹名长们坚守安全边际思路,丘栋荣们逆向低估值布局,他们在用各自方式来对抗权益资产的估值周期。
哪怕是在全行业的下行阶段,一些基金经理经历了罕见的净值回撤后,仍然保持了前后一致的持仓风格。
刘彦春拿住白酒,葛兰守着医药,李晓星在为新能源鼓气。
投资圈内,无人是神。
许多能在更长周期的胜出结果,并非是他们当初做出多少正确的明智决定,而是能否在聒噪的市场噪音中坚持并践行着常识般的选择。
不要小看常识的力量。
当认知内核不稳时,常识就很容易动摇,比如面对主题风口短期大涨的新鲜诱惑,比如净值浮亏面前来自公司、持有人甚至是自我内心的巨大压力。
对短期赌徒来说,认知与框架无足轻重,唯独自己稳赚不赔,方是正义。
对长期投资而言,框架清晰、逻辑自洽、心怀坦诚,或许远比眼前的净值波动更加重要。
(完)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