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岁月寒,万里冬衣暖

《红楼梦》开篇不久,就是中秋之夜。苏州乡绅甄士隐邀请寄居在葫芦庙中的落魄书生贾雨村来家,他们一起饮酒赏月,相谈甚欢。得知贾雨村因为缺少盘缠无力进京赶考时,甄士隐当即慷慨解囊,拿出50两银子相赠。银子之外,还特意送了“两套冬衣”。
《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在西湖边遇到一个摆摊测字的少年,正在读他刚印出的八股文选。略略交谈几句,少年知礼孝顺且好学,让马二先生十分喜欢。他当即请这叫匡超人的少年来到自己的住处,第二天送了他10两银子,让他回家看父亲、做个小生意,然后努力读书。随着10两银子,马二先生还给了匡超人“一件旧棉袄,一双鞋”。
在遥远的古代,银子固然不可或缺,而冬衣也差不多同等重要。冬天是最艰难的季节,而冬衣则是最温暖的馈赠和最诚挚的体贴。
甄士隐和马二先生都是善良的长者,他们对后辈学子的鼓励与期待无比真诚,毫无功利之心,所以才会在银两之外,特别又送了冬衣,唯恐他们的冬天不好过。

冬天是一个生活成本很高的时代,昂贵的冬衣不仅用于御寒,亦是体面与尊严。
邢岫烟气质娴雅,可因为没有像样的冬衣,站在众姐妹之间,便“显的拱肩缩背”,倍感凄凉。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资助下,坐船回到家。他刚一走进家门,母亲看到他后,第一个动作便是“捏一捏他身上,见他穿着极厚的棉袄,方才放下心来。”儿子一个人在外,能穿上一件“极厚”的棉袄,那表明他一定不会过得太差,至少不会挨冻,如此让一直牵念儿子的母亲放下心来。
冬衣还是一个绵长的故事,冬衣更是一首动人的歌。
唐朝开元年间,皇帝下令,让深宫的宫女们为边塞士兵做冬衣。其中一个兵士意外发现,在厚厚的棉絮中竟然藏着一首写在素笺上的诗: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共著绵;
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
兵士将诗禀呈了主帅,主帅又上呈玄宗皇帝,追查出了这写诗的宫女,到底是胸襟开阔的盛世君主,皇帝慨然道“吾与汝结今生缘。”将这宫女嫁给了得诗的士兵,成就了一段浪漫的冬衣奇缘。
冬衣不仅在故事里,更被诗人写进一首首唐诗宋词中,成为令人难忘的文化意象。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是诗圣杜甫的深秋苍凉。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是诗仙李白笔下的忙着做冬衣的少妇。
在漫长严酷的冬天里,冬衣是温暖,冬衣更是深情;送一件冬衣,是朋友之间的肝胆相照;亲手为你做一件冬衣,是妻子母亲绵密悠长的爱与牵挂。

千年岁月寒,万里冬衣暖。
霜降已过,我的城市已经进入了冬天。我翻出我“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各种长短冬衣(呢子、羊绒、皮夹克、棉衣、羽绒服),足足摆满了一床,然后,我开始在心里算计,下周穿哪件,再降温穿哪件。马上要双11了,我是不是还得再买两件?这年月,谁也不会送谁冬衣了,因为我们自己,都买得起(哦,也不是,我还买不起貂儿)……
整理这些冬衣,浪费了我很多的时间。叹息的同时,我也深感庆幸,我有幸生活在这个一个时代,如我这般寻常的女子,在最寒冷的东北,也不必再为冬衣发愁——只需要想美不美的问题,不必想厚不厚、冷不冷的问题。
一件冬衣藏着多少悲欢离合,一件冬衣也见证了时光历史。
不怕岁月寒,我有冬衣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