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29 野文其一
既然来了,我就要说点什么,啊,我既然来了,我就要说点什么,说点什么。
其实我也不是打从一小就对文字感冒的,“男学理女学文”,这就像我们这代人的封建礼教,小学开始就根深蒂固在每个人心底,这个观念,可害了我将近十二年,哪怕高中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天赋所在,自己的喜好所在,却还是被家里以“文科毕业=失业,失业就要去工地搬砖”为由,选了理科,啊,虽然我现在的专业是土木就是了,毕业完一样他妈下工地。
今天是第一天写作练习,那就先谈谈我心里的写作到底是什么,说来不怕笑话,把我带入文字世界的作品不是什么惊世巨作,是轻小说,高中上课不愿意听讲,就借同学的破手机,下一个动漫之家,看轻小说,日本的轻小说一直都有个特点,那就是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居多,我当时看的还是《春物》,春物原作里有极多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也是从此先入为主,认为第一人称的优渥之处远胜其他,包括后来读的更多的,比如白夜行、舞舞舞、挪威森林。
想要写作,首先要做的就是阅读,阅读需要细细品味书中思想,思考每句话的含义,整体的思路,再往后还可以二刷找找上下文之间照应的剧情,有用的好书无论读几次都不会腻。不要读书都像皇上阅后宫一样,随便看两眼都不错,到最后谁都没记住。
阅读相当于积累自己在写作方面的审美经验,你阅读的小说品类大概率会影响你接下来的写作方向,关于阅读过程我就不再赘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我想强调的又是大家往往会忽略的另一点——那就是如何处理读书后的感动。
“我今天读完了白夜行,感觉心里怪怪的,说不上特别难受,啊,这份情感到底是什么。”
读完书自然就会产生对故事内容的种种想法,一般人通常就会止步于感动前,读书时想象的画面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感性一点的还可能会哭出来。到最后差不多要淡忘的时候,还是没能摸清为何感动。(当然完全不明白感动理由还感动的是很不常见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拿出纸笔,来写一份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不陌生,但避之不及的玩意。
读后感,或者是读书笔记。
我们小时候理解事物的能力基本来讲都很差,常被家长或老师强迫进行阅读,并且之后还要写一篇干巴巴的读后感,冰冷的感想和千篇一律的套话,不知不觉间磨灭了我们对深度阅读的兴趣。
但是长大后,在某个机缘巧合下读完了整本书,阅读完后自己心里真真正正收到了感动,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为他的深刻内涵着迷,被男女主人公的魅力打动,这份感动、这份共鸣是鲜活的、是真实的,是属于自己的。那么,还有什么难以下笔的读后感呢?
我同样无法规范读后感的写法,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个故事有不同的着重点,读后感的内容自然也就因人而异。这里要特别提一个点,如果在空荡荡的纸前热情饱满憋了好久还是什么都没想出来,建议可以到网上去搜这本书对应的读后感,如果你认真地读完了,并且抱着学习之心去看别人的读后感,那么你一定会疯狂地产生共鸣。在读完他人的读后感后,可以有选择性的摘抄,或者受其影响文思泉涌,把感想写下。
这里分享一段我当年读完白夜行之后的读书笔记
“自杀是桐原为了雪穗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滅口不语是雪穗为了桐原所做的第一件事。如果是那个女强人雪穗,理应会以一副冷酷的姿态贯彻到最后。
但她只是一边说着不知道,一边快速离开了现场。
不那么做,她是不是会哭出来?
在小说最后,他们二人都已年过三十。但他们二人本人及其那段关系都永远地停留在了桐原弑父的那个瞬间,再无成长。
我宁愿相信在他们二人自己的世界里,彼此仍是纯洁善良的,那种种罪行,不过是为了在这个世界中保护自己,保护彼此,保护这段扭曲的关系。他们早已没有任何归处,只能在彼此照映的白夜之下携手奔逃。
可桐原落了,死了,太阳熄灭了。
雪穗一开始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她因为有了桐原才能前行,但太阳逝去后,等待着她的分明只有极夜。
也许,在这本书涉及不到的地方里,雪穗已经桐原殊途同归了。”
做作吗,做作,太做作了,可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文学性”。
这段读后感是我现在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因为这是我三年前,刚上大一时写的东西了,在上大学之前,我保持着极高的阅读量,每周几乎要看四五本书,也不管是正经小说,还是轻小说,我总是保持着极高的阅读量,我的脑袋里总在接受着刺激,我也有写作的习惯。
这三年大学给我上傻了,阅读量是一点没有,练习量也是一点没有,而且,还因为和同学相处过于融洽,失去了原本玉玉时敏感细腻的心地,反倒变成了粗放的抽象骡子了。
“文学性”是什么?
是想到啥写啥,千方百计地表达出来。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极高的文学天赋,把各自的心声具体描述,化为文字,就是一篇水准绝佳的文章了,而阅读、练习写作,不过是相当于,挖掘自己的心声。
心声永远在哪里,有多丰富,取决于你这个人是不是有趣,能写出多少,就是你的文学功底。
帮我起家的,我的写作作品,是日记。
写作,是可以伴随我们一生的爱好活动。
不要小瞧日记,有些作家往往特意追求日记般的写作风格,因为日记代表着第一人称、真情实感。
不似小学时的流水账,记录天气怎样我是谁我在何处做了什么,而是感悟,情感,体现“我是人”的一切。
我们在读第一人称轻小说的时候可以发现,通常都是细腻丰富的心理描写之间掺杂着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在场景转换时加入环境描写进行过渡。而日记刚好能够训练这个能力,以便我们在以后对角色进行细腻的心理描写时得心应手。多尝试把自己处在不同的状态和环境下,体验用客观抽离的态度看待自己所经历的事,之后再加以回忆,一定能增加新的体悟。
其实上面有大段,是来自我大一时写过的“阅读与写作指导方法”。
三年前的我尚可教人写作,现在的我脑子里除了白话什么都没有,我的心声极其无聊,我的写作手法也拙劣无比,好似白纸,三年前的我于我好像陌生人。
所以,我今次是要“拾回”治文的能力,倒不是说我以前就有多牛逼多吊,而是我现在远不如以前,这不是图求进步的问题,而是连老本都扔完了的问题。
我诚心邀请各位与我一同读书写作,可各自分享今日趣事,或者读书感悟于每天的野文之下,不要把这当做一种负担,而要当做一种趣事。
我反思了一下,我过去坚持做过长久的事,与我而言都有什么意义。
那就是“纯粹”,没错。
我最能坚持的事,其实是“打游戏”,因为在我的认知里,“打游戏”是纯粹的娱乐,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开直播时,这种感觉更加明显,比如出糗的时候、没人看的时候,虽然也打着游戏,但是坐立难安,因为这时,我的目标就不纯粹是娱乐,而是“直播”,直播就意味着要考虑效果、数据、还有自己的言行,虽然我手上还打着游戏,但我已经倍感折磨了。
无用为之大用,想太多,并不是聪慧的体现,相反,因为多余的想法而耽误主要的目的,这是愚钝,这是大愚若智,这是假聪明,这是虚假繁荣。
我诚邀各位与我一起读书写作,是希望各位也能把读书写作这件事当成乐趣,而不是任务,读书的过程中,把畅游文字当成乐趣,而不是如嚼蜡般咬文,写作的过程中,把构筑文字、抒情感怀当成乐趣,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已经没人打分,也没人审卷了,对不对?
抛弃一切功利,以乐趣驱之,反而最能达到目的,希望各位都能有此之愚。
往后开始尽量每两三天完读一本书,然后做读书笔记来分享,有时也写日记,保证自己的练习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