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写作话题解读与范文: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

2023-04-22 22:23 作者:上海名校卷分享  | 我要投稿

继续分享2023年上海的语文高三二模语文话题解读与参考范文。加油。

另:文末分享16区共112份二模试卷哟! 

【虹口区二模原题呈现】

三 、写作 (70分)

25. 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写道:“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

请将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写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审题指导】

“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这句话,体现了史铁生对于时间和现实的独特见解,意味深长。

首先,传统上,人们通常认为时间是一条线性的轴线,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沿着这条轴线依次排列的。但是,史铁生却认为时间并不是这样的,它是一种非线性和非单向性的存在。也就是说,过去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某种方式存在于现在和未来之中。同时,未来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已经存在于现在之中。这种非线性和非单向性的时间观念,打破了我们对时间的传统认知,提醒我们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解释时间。

其次,这句话也体现了史铁生对于现在的一种深刻理解。他认为现实不仅包括我们能对时间的传统认知,提醒我们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解释时间。

关于史铁生对于现实的理解,他认为现实不仅包括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事物,还包括那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包括那些过去的事物和未来的事物。过去的事物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们对于现实的影响依然存在;未来的事物虽然还没有到来,但是它们对于现实的影响已经开始了。因此,史铁生认为现实是一个更加宏观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我们目前所经历的事物,还包括那些超越我们感知能力的事物。这种对于现实的深刻理解,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这句话还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能将它们简单地分割开来,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存在。相反,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每一个时刻的存在都会对其他时刻产生影响。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现在,都是从过去延伸而来,同时也是未来的基础。

这种关联和联系,不仅让我们看到时间和现实的复杂性,也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自身在时间和现实中的位置和作用。我们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于时间和现实之中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在这种联系和关联中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思考自己在时间和现实中的作用和影响。当我们深入思考这句话时,不难发现它与另外一种哲学思想有所关联,那就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比其本质更加重要,人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创造和选择来决定自己的生命意义。这种思想与史铁生所表达的观点不谋而合,因为史铁生认为时间和现实是多元的、复杂的,而我们作为存在于时间和现实之中的人,需要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创造来决定自己的生命意义。

总之,“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这句话,是一句具有深刻哲学意味的话语。它打破了我们传统的时间和现实认知,让我们看到了它们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同时,它也提醒我们需要从联系和关联的角度去思考时间和现实,认识到我们自身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哲学思想,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自我创造,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从立意角度来看,文意说的是二者存在且二者同时存在。按我们常规反证的角度思考,史铁生道明一种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既无过去又无未来,干瘪地挤在一个近似重复轮回的现在里,即价值、意义、乐趣被充斥着撕裂感的人生阶段消磨殆尽。因此,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对于迷茫困顿的人来说,是自我建立起强有力的精神联系,旨在获得作家李娟笔下特有的“孤独”——孤独是强大的独立,令我从不曾畏惧过人生的变故。

认可过去与未来的存在,即认可人的存在。

【史铁生名句】

1.人有一种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是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看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工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第一,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外,这就意味看心惧。上帝用这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不过有可能我们理解错了,上帝原是要给我们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

2.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此前 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前,死不过是一个谣言 北风呼号,老树被 拦腰折断,是童话中的 情节,或永生的一个瞬间。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入死而观,你能够 听我在死之言,此后 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 永恒复返,现在被 未来替换,是度过中的 音符,或永在的一个回旋。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历数前生,你能够 与我一同笑看,所以 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史铁生 《永在》

3.大劫大难之后人不该失去锐气,不该失去热度,你镇定了但仍在燃烧,你平稳了却更加浩荡。

4.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自己的路。

5.“虽偶有轻风细雨 但总归晴天朗照。

6.人的命就像这琴弦 拉紧了才能弹好 弹好就够了.——《命若琴弦》

7.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史铁生《病隙碎笔》

【优秀范文】

笃行当下,继往开来

“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史铁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过去与未来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可以同时并存于一个时空的。

也就是说,现在作为时间的纽结点,既承纳了过去,也包孕了未来。那么处理好过去、未来与现在,历史、愿景和当下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人常把“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挂在嘴边,认为活在当下,才是一个人最明智的活法;也有人认为唯有沿着时间的河流溯游而上,才能做好当下和未来;更有人认为只要心向光明,往者不可谏,当下不足惜,直追未来便足矣。

我看这三种态度都有失偏颇。因为他们多多少少都割裂了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关系。而放在时间的长河里,过去、未来与现在,便是历史、愿景和现实。

就像没有谁可以划桨不用船。我们和世界都从过去而来,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国家过去的成败得失,都在在关系着当下。很大程度上,我们离不开传统。往日并不随风而去,历史正照现实。

故而可以说,过去既形塑了现在,也提供了数不胜数的镜鉴。

克罗齐便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可惜愚蠢的统治者往往不能从历史中吮咂出滋味,总是掉进同一条沟里:夏桀、殷纣、周厉王、秦始皇、隋炀帝、唐庄宗、明思宗,似乎一个比一个跌得更惨。所以杜牧的总结似乎永不过时——“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明智的人则在回溯历史的同时,做好当下的事情。

相较而言,稍微英明一点的君主如刘秀、李世民等,既有意识地关注历史,又千方百计革故鼎新,认真施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光武帝、唐太宗两朝君臣在全力整顿,避免重蹈汉哀帝、王莽和隋炀帝的覆辙。

而不独过去影响或形塑当下,现在或当下也同样影响甚至框范了未来。

如同蒸汽机带来“前所未有之变局”——经济逐步全球化,互联网加速了信息的流通,马丁路德的演说掀起宗教革命,胡适的“文学改良”引中国走向新的文艺复兴,ChatGPT等的新演进,恐怕也将引起一系列变革,深刻影响未来。

事实上,很多技术、研究与革新正是因为指向未来,才在当时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改变了当下,进而影响了未来。微软、苹果、谷歌等,莫不是如此发展壮大起来的,而它们也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全球的经济、社会形态。

固然,未至的将来,如同江海行船不可能一帆风顺,历史也会有漩涡与逆流,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过去到现在,现在向未来,这是任谁都不能抗拒也抗拒不了的时间演进。

顺之者或能兴,逆之者必将亡。因此,站在时间的纽结点上,我们必须以史为镜、铭记过去,更要踏实做事,奋力沟通现代与未来。

李海鹏说,“命运自有时间表,恰如夜宴早不了”。然而春江涌波,变革的蓝图必将徐徐展开。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是历史的大潮。扬弃传统,笃行当下,继往开来,任何人都不能自外。


在意义的长河中穿行

花开花落,人事代谢,这些总在时间的长河里存在与变化。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在每一个转换处,我们看到了时间的叠加,正如史铁生在《务虚笔记》里所说,“过去并未消亡,未来已然存在。”可是,这样的叠加有时也会脱钩,不由让人心生困惑。

寻常看来,过去即成往事,正所谓往事不可谏。想重新来过,再过一世,不可能,那只是幻想中的穿越,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但它们并未全然消失,至少那些曾经的人事物形成的影响还存在,诸如各种观念认识、思想制度与科学技术。孔子当年首开私学,平民教育得以普及,知识传播得以扩大。孔子开创的教育形式,影响极其深远,一直保留到现在,更会持续到未来。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物是人非,这些都是“过去并未消失”的明证,值得我们好好对待与审视。

“未来已经存在”,说的是新生事物在其未被发现、更未变得强大之前,早在现在就有了隐约的痕迹,有了某种趋势,或者是有了某种不太确定的意义。对于有远见卓识的人而言,这样的未来已然存在。比如GPT,行内人士早就对此积极行动起来,因为他们已深刻地认识到,未来已经向他们飞奔而来,时不我待。可是,尚有许多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的人,总觉得这些未来并不存在,或者可有可无,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技术的发展前景,更没有意识到对自身的深刻影响。

“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我们从中看到了时间叠加的价值。可是,我们有时却需要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适当脱钩。对于总是念念不忘过去的人,总是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的人来说,我们要奉劝他们,过去已经消失,世上并没有后悔药,重视现在,开创未来,向前看,这才是要务。对于耽于幻想未来、少有切实行动的人来说,我们则要告诉他们,未来还很早,专注于现在才是头等大事。万丈高楼平地起,重视现在才有未来。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流淌,最不希望看到的是断流。唯有每一个阶段的叠加,才可以使时间连续,而叠加的最佳方式是在每个阶段都能发现意义。为此,我们又要适当地让时间脱钩,强化各自阶段的意义。最终,我们会发现过去对现在的意义,现在对未来的意义。认识到意义,那就是存在。存在了,就不论过去与未来,就都成了现在。这样看来,唯有寻找到时间长河里的意义,我们才可以自由地穿行在时间之河里。纵然有的过去不存在了,但意义在,现在就不会虚无,未来也不再迷茫。然而,意义毕竟虚幻,化虚为实,唯有行动。又想起《为学》中的穷和尚,一瓶一钵,吾往南海矣。

今日资料分享

2023年上海市16区高考二模试卷,112份,均含有答案,写作8区有解读,听力10区有音频。

资料整理不易,记得一键三连,留言或私信哟! 

2023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写作话题解读与范文: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