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仍未知道那个女孩的名字
唐末,黄巢攻进长安,把唐军丢下的妇女掳走做了后宫。不久,黄巢败亡,唐僖宗回朝,审讯这些妇女说:你们都是贵族子弟,世受国恩,为什么追随反贼?
其中有一个领头的姑娘(我们不知道她的名字)回话说:反贼残忍狂暴,政府有百万大军都抵抗不了,抛下宗庙,逃到四川。您现在用不能抵抗反贼来责备一个女人,把公卿将帅放在哪里?
唐僖宗没有再问,直接下令戮之于市。
民众都非常钦佩,在押赴刑场的路上,争着给姑娘们送酒,她们喝完,都悲怖昏醉,哭泣不止,只有领头的姑娘,不喝酒,也不哭,直至就刑,神色肃然。
这个故事,新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唯独宋朝的资治通鉴记载下来。以司马光的学问,他拣择这样关键的史料,不可能有问题。而且,一份关于帝王的材料,时间地点确切,但是唐代史料、小说都不记载,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兵燹,落到了司马光手上,这不合常识。所以,最大的可能性是,前人也见到、知道,但是决定不编入正史。
一个女人,当众将皇帝驳倒,以致皇帝恼羞成怒,这是乾坤颠倒的大事,这会令男性尊威无存,汗颜羞愤,大家不爱听。古代男性爱听的,都是朱买臣休妻这类故事,连超凡的李白都不能脱俗。
但是司马光的想法相反,宋人有种强烈的意识:为后人立法。资治通鉴尤其如此。司马光是醇儒,著书立说,一本于儒理。其中很多地方,不近人情,有时不近下等人,有时也会不近上等人,目的就是作为后世的警戒。
一个男性当权的政府,既然根据纲常,剥夺了女性受教育、婚配、社交、甚至养育儿女的自由,那作为“纲”的男性,自然要对女性的温饱、安全和尊严负起责任。
唐僖宗,逃命的时候丢下女人,辜负了这份责任。他不懂自省,反而把自己的无能和失败,发泄在乱世中性命不能自主的无助的人身上。杀了狂贼都没杀的人,做了凶逆都没做的事。这是丢士夫的脸,辱国家的格,玷污了司马光信奉的名教。
当然,司马光的道德观不允许他直接批评皇帝,当然,他大概也不会有女性独立的思想,但是殊途同归。他记下这件事,告诉后代君臣,士节不可不勉厉,否则,即使贵为帝王,知荣辱、晓是非终不及一女子,而她慷慨赴死的英气,更非弃国而去的懦夫可以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