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一.背景:
⑴社会根源: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清政府“新政”未能挽救其统治危机。但在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③维新变法的失败,资产阶级革命党认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⑵酝酿准备:
①组织基础: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标志其兴起。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创立,第一次提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②理论基础: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确定。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从此有了统一的政党领导,有了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革命领导集团。
⑴民族主义:①含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暴力推翻帝国主义支持清王朝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⑵民权主义:①含义:“创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②地位: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③意义: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权与建权的问题。
⑶民生主义:①含义:“平均地权”即主张核定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③舆论基础:革命派同保皇派的思想论战,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④实践基础:1905~1911年,革命党人多次发动起义(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虽失败,但打击了清朝统治,鼓舞了革命斗志,为推翻清王朝做了必要准备。
⑤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使其更加孤立,革命形势高涨成熟。
二.高潮——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成立湖北革命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
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基础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③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建立 ——组织基础
④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军事基础
⑤四川保路运动——导火线
⑥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腐朽—政治基础
⑦清末新政、宪政失败
三.两大成果:
1.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⑴内容: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国民享有一系列自由与权利;
D.三权分立政体 E.实行责任内阁制 议会制共和国
⑵意义: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新的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形式的确立,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推翻君主专制,终结帝制: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结束君主专制统治。
四.结局:失败
1.直接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根本失败:中国双半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依旧。
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由经济决定)。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过于强大。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
五.意义:
1.性质: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⑴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
⑵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⑷生活风俗上,革除旧风,促进了社会进步。
⑸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3.教训:双半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4.从近代化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意义:
⑴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⑵颁布《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5.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次社会革命。
政治革命:见前面的意义。
社会革命:社会习俗变化:断发;社会礼仪:鞠躬握手,婚姻丧葬;中山装、旗袍。
6.辛亥革命的局限:
⑴没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⑵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⑶没有形成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⑷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所窃取。
⑸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双半社会性质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