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1851—1864)
一.背景:
⑴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⑵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广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二.过程:
⑴开始标志: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⑵正式建立政权的标志: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
(近代史上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太平天国、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⑶军事上全盛标志:先后进行北伐西征,1856年攻克江南江北大营,军事上全盛。
⑷由盛转衰的标志:1856年天京变乱。
⑸失败的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三.纲领: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⑴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⑵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⑶评价:
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落后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仍然属于封建小农经济的范畴,具有封建落后性。
空想性:建立在个体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⑷结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提不出先进科学的革命纲领。
2.后期:《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
⑴内容: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等;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
文化教育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等。
⑵评价:
特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最早最完善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积极:代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具有资本主义时代特色,是进步的。
消极: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战争的环境,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

四.失败原因:
⑴根本原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⑵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五.意义:
1.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2.意义:
⑵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⑶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达到了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并破天荒的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这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智慧结晶。
3.教训: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的胜利。
六.如何从近代化的角度看太平天国:
积极: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阻力;《资政新篇》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愿望,顺应历史潮流。
消极:《天朝田亩制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近代化;政治上仍带有封建传统的等级特权观念,不利于近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