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文化课

2023-04-03 00:08 作者:弥敦道扛把子  | 我要投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9DWbyomZUSTyK5NsIY9tQ?pwd=fg6r 

提取码:fg6r

编辑推荐

★ 余秋雨总结性重磅作品,数十年写作主线汇聚于此!

中国文化一直是余秋雨先生研究、写作的主线,数十年来他不断从空间、时间、人格、美学等维度梳理中国文化。如果说成为几代人传统文化启蒙读本的《文化苦旅》是开端,那么《中国文化课》就是总结。


★ 第—次以通俗的方式全面科普中国传统文化,搭建一条精神家园的回归之路!

中国文化,浩如烟海,纷繁复杂。哪些才是值得每一代人珍藏的民族瑰宝?什么才是影响我们千百年的文化基因?为什么中国是唯—没有中断的古文明?余秋雨《中国文化课》为你一一解答。让你快速建立对中国文化的系统认知,奠定自己的人文素养基石。


★ 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反思中国文化,以导师漫谈的方式讲述中国文化!

余秋雨先生曾走遍东西方世界,完成了对全球重要文明遗址的实地考察,被称为走得zui远的当代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有着深刻的思索。作为学者兼作家,他善于将理性的认知与感性的情怀熔于一炉,能够让读者在如沐春风中获得认知升级。


★ 这是一次温故知新的文化致敬,也是一次精神矿藏的深度探掘!

你将与50位文化巨匠相遇:孔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王阳明……你将真正读懂20部原典性著作:诗经、论语、道德经、史记、心经、金刚经……你将真正领略30个光耀千年的美学奇迹:兰亭序、祭侄稿、富春山居图、敦煌壁画、云冈石窟、昭陵六骏……你将掌握100个破解文化基因的关键词:文明门槛、轴心时代、魏晋风度、整体诗性、家国同构……


★ 一本很薄、很轻的大部头!

为了写作这本书,余秋雨用了30年时间,走遍了祖国文化胜地和世界文明遗址,出版了数十部相关作品;为了完成这本书,余秋雨用了一年时间,讲了近300堂课,获得4000多万人次收听。现在,这是一本字数超过50万、厚670页、重2.3千克的大部头精装书,但是与它所囊括的内容与价值相比,它却很薄、很轻。


★ 每一个中国家庭的书架上,都应该有这本书!

如果你是家长,想给孩子讲讲诸子百家的故事,或者挑选唐诗宋词的背诵篇目,这本书可以作为终ji指南;如果你是中学生,想要奠定的人文素养、提高作文成绩,这本书比《文化苦旅》更好用;如果你是大学生、上班族,想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却找不到入门读物,用这本书按图索骥再合适不过;如果你希望自家书架上有一本便于阅读又分量足够的国学读本,可以随时拿拿放放,这本书就是你要找的必备宝典;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书作为礼物送给别人,选这本书肯定不会错。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面向普通公众讲授的中国文化通识课。

中国文化一直是余秋雨先生研究、写作的主线,数十年来他独立完成了从空间、时间、人格、美学等维度梳理中国文化的工作。如果说成为几代人传统文化启蒙读本的《文化苦旅》是开端,那么《中国文化课》就是总结。

在书中,余秋雨先生从多个维度探讨中国文化的内涵,通过“以心带史”的感性方式激活远去的历史,以中外对照的全球视野反思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突破了常识性和常规化。在书中,他讲解50余位改变中国的文化人物,解读20余部铸就民族性格的原典著作;追索数千年文化史,确认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放眼四大古文明,反思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开列记忆篇目,释译经典文本;将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哲学、宗教等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共享给读者。


作者简介

余秋雨,

作家、学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zui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ji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zui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自本世纪初年开始,他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余秋雨在文学、学术、文化、史论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作品,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zui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文化苦旅》出版30年畅销千万册,据中国邮电部统计,《文化苦旅》是每年国内的家长寄给在外求学的孩子的图书中zui多的作品。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精彩书评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白先勇


余秋雨的有关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贾平凹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荣誉教授 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联合国中文教学组前组长 何勇


目录

自序001

总目提要005


第一单元 引论.文化定义

第001 讲 今天的日期 010

第002 讲 一幅油画的两个老人 015

第003 讲 从傻问题到文化定义 019

第004 讲 最短的定义 023


第二单元 史迹·悠悠文脉

第005 讲 门槛030

第006 讲 巴比伦 036

第007 讲 法老的后代 041

第008 讲 混沌046

第009 讲 奠基时代的第一代表 050

第010 讲 孔子的路 056

第011 讲 黑衣人 064

第012 讲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069

第013 讲 秦汉王朝的文化选择 076

第014 讲 一副目光和一把凿子 082

第015 讲 后英雄时代 087

第016 讲 大哭又长啸 092

第017 讲 刑场琴声 096

第018 讲 行迹所在 099

第019 讲 笔墨门庭 104

第020 讲 三段论结构 111

第021 讲 北方的马蹄声 114

第022 讲 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118

第023 讲 匈奴的踪迹 124

第024 讲 文化大争抢 128

第025 讲 凉州风范 133

第026 讲 世界性的生活方式 138

第027 讲 精神格局 145

第028 讲 青春勃发 148

第029 讲 整体诗性 151

第030 讲 下辈子投生的理由 155

第031 讲 圣殿边冻僵的豹子 160

第032 讲 以苦难抚摩苦难 168

第033 讲 大大的侥幸 173

第034 讲 人格地标 177

第035 讲 以楷为法 184

第036 讲 草书精神 189

第037 讲 俘虏楼里的奠基 196

第038 讲 乱而不乱 201

第039 讲 文化教养最高的时代 206

第040 讲 一瓢温水 211

第041 讲 两位文化高官 215

第042 讲 怎一个愁字了得 219

第043 讲 堂堂男子汉 224

第044 讲 成吉思汗离不开他 229

第045 讲 文化劝导战神 234

第046 讲 选择文化身份 237

第047 讲 迟到的原因 241

第048 讲 顽泼的君子 247

第049 讲 孤立的里程碑 252

第050 讲 文化被奴役 259

第051 讲 匪夷所思的剧场 265

第052 讲 小说的反叛 273

第053 讲 黄昏时分三剑客 278

第054 讲 神秘的歌声 287


第三单元 大道·儒家佛家道家

第055 讲 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 296

第056 讲 君子怀德 300

第057 讲 君子之德风 305

第058 讲 君子成人之美 309

第059 讲 君子周而不比 312

第060 讲 君子坦荡荡 315

第061 讲 君子中庸 318

第062 讲 君子有礼 322

第063 讲 君子不器 327

第064 讲 君子知耻 330

第065 讲 小人:君子的对立面 335

第066 讲 小人的行为特征 339

第067 讲 小人的社会土壤 344

第068 讲 应该怎么办 347

第069 讲 新一代君子代表 349

第070 讲 王阳明的人生宣言 353

第071 讲 佛教传入中国 358

第072 讲 “空”的哲学 365

第073 讲 空门大扫除 372

第074 讲 说“度” 375

第075 讲 天台十二字 378

第076 讲 万法唯识 381

第077 讲 华严气度 385

第078 讲 慧能的禅 389

第079 讲 顿悟:蓦然苏醒 393

第080 讲 锋断常规 397

第081 讲 禅宗分支 401

第082 讲 讲不完的老子 410

第083 讲 逍遥的真人 419

第084 讲 “大宇宙”与“小宇宙” 426


第四单元 反思·利弊所在

第085 讲 罗素的目光 436

第086 讲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一:体量巨大 440

第087 讲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二:从未远征 443

第088 讲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三:以统为大 445

第089 讲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四:家国同构 447

第090 讲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五:简易思维 450

第091 讲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六:以德为帜 453

第092 讲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七:避开极端 455

第093 讲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八:科举制度 458

第094 讲 喜马拉雅南麓的日记 463

第095 讲 中国文化的弱项之一:漠视公共空间 467

第096 讲 中国文化的弱项之二:忽视实证意识 477

第097 讲 中国文化的弱项之三:轻视创新思维 484


第五单元 储心·必要记忆

文化记忆 497

第一部分 源头背景 498

第二部分 《诗经》 502

《诗经》五首今译504

第三部分 诸子文笔 509

庄子《逍遥游》今译511

第四部分 楚辞 516

屈原《离骚》今译 517

第五部分 汉代文学 524

第六部分 司马迁《史记》 527

第七部分 魏晋南北朝诗文 529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今译 532

第八部分 唐诗 534

必记唐诗五十首 535

应记唐诗四十首 537

第九部分 唐代散文 540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今译 542

柳宗元《愚溪诗序》今译 544

第十部分 宋词 546

必记宋词三十五首 547

应记宋词十五首 549

第十一部分 宋诗和宋文 550

苏轼《前赤壁赋》今译 552

苏轼《后赤壁赋》今译 554

欧阳修《秋声赋》今译 555

第十二部分 元明清剧作和小说 558

哲学、宗教记忆 561

第十三部分 《老子》今译 562

第十四部分 《心经》今译 594

第十五部分 《金刚经》简释 596

第十六部分 《坛经》简释 509

第十七部分 君子之道六十名言 619


余秋雨主要著作选目 628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630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第14讲 一副目光和一把凿子

我在前面说过,秦王朝为中国文化打下了一个长久的底盘,汉王朝为中国文化树立了一个长久的框架,除此之外,还有一副长久的目光。现在,我们就要对视那副长久的目光了。

任何杰出人士都有自己的目光,有的目光还相当锐利和深刻。但是,有没有一副目光,成了整个民族数千年的共同目光?这几乎没有可能,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有一副,那就是司马迁的目光。

司马迁的著作《史记》成了以后全部“二十四”史的“母本”,他的目光也成了几千年间所有历史学家目光的“母本”,代代延续。正是这代代延续的目光,使全部历史获得了比较近似的精神价值归向,进入了上下相通的文化传承系统。这便使复杂的历史更“中国”,也更“文化”了。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


很多年前,我为北京大学各系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曾把不少篇幅留给了司马迁,当年听课的学生们可能还记得吧。

我当时说:

中国出版过一套考究的二十四史,装在一排檀香木的书柜里。

书柜上有很多小门,门上用隶书雕刻着每一个朝代的名称。于是,一场场烽火狼烟,一次次改朝换代,全部封进了文化的檀香木里,不再堂皇,只有安顿。但是突然,像被秋天的凉水浇了一般,我们看到一排排书柜的最后,站着一个脸色苍白、身体衰弱的男人。

汉王朝拥有司马迁,又残害了司马迁。结果,在浩荡历史面前,汉王朝既因他而骄傲,又因他而羞愧。骄傲,可骄傲到雄视百代;羞愧,可羞愧到无脸见人。

司马迁的悲惨遭遇,在历史书里都能看到,我就不细说了。我只想表达内心的一种隐痛,那就是:这个人给了中国人一副长久的目光,而我们的目光却不敢在他身上停留太久。他的忍受,让我们难以忍受。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前些日子,我正好在编写《古典今译》一书,原因是最近几年端午节纪念屈原,很多年轻人喜欢朗诵我翻译的《离骚》,因此出版家们希望我再译一些篇目。我立即想到,篇目再少也要加一篇司马迁的自述《报任安书》。为了这篇文章,我还专门做了说明:

这次选译的《报任安书》,是他在《史记》之外的一篇自述。请想想看,一位即将完成历史上最伟大史学工程的旷世学者,竟然因一番温和的言论承受了人类最屈辱的阉割之刑。他没有自尽,只因为无法放弃那个最伟大的工程。他要把这种内心隐情讲给一个人听,而这个人又即将被处以死刑。因此,这是一封从一个地狱之门寄向另一个地狱之门的奇特书信。今后几千年中国人最重要的历史课本,就在这两个地狱间产生。这里边蕴藏着多么巨大的人格力量,简直难以估量。

记得我在前面说过,不管秦始皇做了多少大好事,“焚书坑儒”是一件永远翻不了案的大坏事。同样,不管汉武帝做了多少大好事,残害司马迁也是一件永远翻不了案的大坏事。


说了司马迁,还是要回到他的时代,那个让汉民族和汉文化都认祖归宗、扬眉吐气的时代。

汉武帝又在做好事了。为了借助外力一起对付匈奴,他希望中国与域外沟通。这是一个军事、政治课题,但说到底,还是文化课题。他派出的使者张骞,担负的任务很多,但历史承认,最终还是文化使者。

在史书上,他派张骞“通西域”这件事,被称为“凿通西域”。这个“凿”字非常形象,好像是用一把凿子,一点点地去开凿原先阻挡在路上的一座座石山。工程很艰难,速度并不快,但决心很大,目标明确。

请注意,是“凿通”,而不是“打通”。用的是凿子,而不是大刀长矛。

本来,汉武帝是很能打仗的,他手下也有一大批名垂史册的将军,但他平常用兵,只是为了扫除边防的战祸。对于他所不了解的西域,他放下了刀剑,拿起了凿子。

这种和平主义的思路,带来了和平主义的结果。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他一凿子、一凿子凿通的是丝绸之路。

六年前,我在甘肃兰州召开的一个国际论坛上演讲,说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当时很多人听了有点儿不习惯,因为按照世界历史的传统观念,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应该是地中海。但是,我解释,丝绸之路与地中海通道的最大区别,是以和平为主调,还是以战争为主调,因为我们说的是“文明第一通道”。这几年,从国外出版的一些著作中得知,不少西方学者的观点也变了。

汉武帝有能力远征他国而不远征,这使他与世界上其他帝国的君主划出了明显的界限。

只要稍稍了解世界史的朋友都知道,早在汉武帝之前,亚洲、欧洲、非洲的那些帝国,都已经一次次打得昏天黑地。远征,已经成为一个帝国、一个帝王的最高荣誉所在。远征的目的,是要打败另一个帝国,俘虏它的臣民,消灭它的文化。这种事,汉武帝不做,后来的皇帝也不做。正是这种传统,验证了中国文化的一大本性,那就是我十几年前在联合国世界文化大会上演讲时所论述的“非侵略本性”。

因为讲到了汉武帝派张骞“凿通西域”,我想到了一件有趣的往事。

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考察人类古文明遗址到了波斯帝国的故地——伊朗。德黑兰早就计划修建地铁,但由于两伊战争,工程停了。战争结束后,工程也进展缓慢,当地民众贴出大标语,用波斯帝国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大帝的口气问:“德黑兰地铁,怎么到今天还没有凿通呀?”把老祖宗一抬出来,政府急了,赶紧在国际上招标,中标的是中国。

我到时,很多中国工人在那里挖凿隧道。他们从传媒上知道我要来,就派人到旅馆来邀请我去演讲。我参观了他们的工程,就在演讲中讲到了汉武帝派张骞“凿通西域”的历史。我说,第一凿起自汉代,现在,汉代的凿子交到了你们手上。

我还说,我们过去总喜欢讲战争的故事,为什么不多讲讲凿通的故事呢?战争,很可能是在破坏文化,而凿通,却一定有利于文化。因为文化的本义就是“凿通”。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自序

我的生命基调,是以最大的安静,穿越最险的峡谷。

这是老子的教导,由“与世无争”,抵达“人莫与争”。

眼前这本书,就是穿越几个文化峡谷的见证。


第一个峡谷。

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主持的博士生专业,特别难考。眼看那些优秀的青年文学者怅然离去,我比他们更加怅然。于是决定接受喜马拉雅网站的邀请,把博士课程向全社会公开讲授。这就出现“峡谷”了:一边是最难考的学业,一边是最辽阔的山河。这两者,如何穿越?想来想去,我把心放平了,预计课程开张时会有几万人听,随着内容加深,渐渐会减少到几千。几千就几千吧,能持续,就不错了。


第二个峡谷。

博士课程不应降格为大学本科那种常识性、常规化的教学,而应该让导师端出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我的研究成果都是具有整


中国文化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