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94、农业危机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94、农业危机
资本主义农业危机,是农业生产过剩的危机。当危机到来时,滞销农产品的积存量迅速增加,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大面积的农田遭荒弃,农业收入急剧减少,农场债务日益增长,农业工人大批失业,中小农场纷纷破产,农业劳动者的生活更加贫困悲惨等等。危机时期的这些现象,都直接间接由农业生产过剩引起,是农业生产过剩在各个方面的表现。
农业危机是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工业危机一样,它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于支配这一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但是,和工业危机比较,农业危机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农业危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工业危机爆发后,一般持续一、二年就过去了,而农业危机却要持续许多年。例如,1875年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农业危机,前后延续了二十年之久。1920年爆发的第二次农业危机,则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48年起,美国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又相继发生了农业危机,这次危机时起时伏,一直延续到现在。
农业危机所以具有明显的持久性。是由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特点决定的。农业中,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和土地作为资本主义经营对象的垄断,造成了高额的地租负担。农业危机爆发后,尽管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猛烈下跌,农场收入急剧减少,农业资本家却仍须按照租约的规定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租金。这样,高额租金以及其他一些固定开支就可能侵占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甚至一部分资本。在这种情况下,农业资本家为了支付租金等固定开支,为了弥补农产品收购价格下跌的损失,以及使自己的生产适应这种低下的价格水平,便在加紧对农业工人的剥削的同时,用各种方法竭力提高农业集约经营的程度。他们在缩小了的耕地面积上,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减少单位产品费用的办法,以图获得更多收入。
其次,在资本主义各国,一般都有大量中小农户存在,他们是小商品生产者,以经营个体农业作为维持生活的主要手段。在农业危机期间,虽然农产品的销售十分困难,他们为了了维持生活,仍不得不继续生产。这也增加了市场农产品的供应量。
上述情况,使得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产品市场容量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更加加深,农产品的积存量更加不容易消散。在农业危机期间,尽管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不断地下跌,但农业生产的减少却非常缓慢,有时不但不缩减,反而会继续增长。这种情况,必然使资本主义农业长期地陷于生产过剩的危机之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即使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农村仍然是工业的一个相当可观的国内市场。农业长期陷于危机,不能不给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经济危机更加深重和频繁化。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摆脱日益深重的农业危机,采取了种种所谓“反危机”的措施,如实行对外倾销、压缩种植面积等等。但这些都是徒劳的。这种“反危机”措施,充其量只能暂时缓和危机,它绝不能消除危机;相反地,越是搞这种措施,则会使导致爆发农业危机的矛盾更加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