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9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9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的发展,必然会周期地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得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的性质。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中间的时间便是一个再生产周期。每一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也称繁荣)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同时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
危机通常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最繁荣,也就是资本主义矛盾最尖锐的时候爆发的。危机阶段,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商品价格急剧下降,企业资本周转非常困难,货币市场十分紧张,银行信贷急剧缩减,股票行市猛烈下跌,工商企业和银行大批破产和倒闭。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便大量销毁商品,并且缩小生产规模,大批解雇工人,缩短开工时间,使成千上万的工人陷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在危机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整个经济生活陷于一片混乱。
危机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市场上的商品数量由于资本家关闭企业、缩减生产和销毁存货的结果而减少了,商品供应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情况便逐渐发生了变化。于是,资本主义经济便从危机阶段转入萧条阶段。
在萧条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已经大体上和低下的社会消费水平以及缩小了的市场容量相适应,资本家也就不再进一步缩减生产,企业倒闭暂时停止,失业人数不再增加,商品价格停止下跌。但是,这时大批失业工人还没有就业,社会购买力仍然很低,商品销售仍很困难,过剩商品的积存还没有消散,商品价格和企业利润水平仍旧很低,所以社会生产也就处于停滞状态。
可是,在萧条阶段,社会的消费毕竟没有停止,积存的商品由于被资本家廉价拍卖而逐渐减少,这样,市场壅塞的情况便逐渐清退。随着市场情况的逐步好转,资本家便着手恢复生产,他们为了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利润,便纷纷更新固定资本。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引起对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新的需求,这就使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订货增加,使这些部门的生产首先得到恢复。这些部门生产的恢复,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使许多失业工人有了重新就业的机会。这样,也就相应地扩大了消费资料的市场,推动了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可见,正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推动了许多生产部门的恢复和发展,从而使社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使萧条阶段转入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投资继续增长,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多。工人的就业人数也日益增多。社会购买力开始提高,物价缓慢回升,市场容量逐渐扩大。工商企业的活跃,增加了对借贷资本的要求,从而推动了信用事业的扩展。市场容量扩大,资本周转加快和企业利润增加,又推动资本家进一步扩大生产。当社会生产超过危机以前的最高点时,复苏阶段便转入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也称繁荣阶段),生产迅速扩大,市场不断扩充,物价稳步上升,利润急剧增长,投资大量增加,新的企业不断建立,商业异常活跃,信用普遍扩展。这时,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又呈现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好景不常”,正当资本主义经济走向繁荣的过程中,却又早已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越加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越加重,对中小生产者的排挤和剥削也就越厉害。因此,在高涨阶段,尽管工人的就业人数和货币工资水平以及其它劳动人民的货币收入一般都比周期的其它阶段为高,但是社会购买力的提高却远远落后于生产的增长。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生产不可避免地重新陷入严重的生产过剩状态。而当高涨达到顶点,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极端尖锐的时候,只要几种主要商品利润阻塞,就会迅速波及其他部门,孕育着的经济危机就会再次突然爆发。
上述各个阶段,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不断交替和反复出现,就形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通过对这种周期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危机 高涨 危机中颠簸起伏地发展。这种情况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愈来愈尖锐化,资本主义必然要让位于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