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1.35 “物理学”唯心主义

2023-04-18 11:44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35、“物理学”唯心主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物理学界的唯心主义学派。主要代表有德国的马赫[1]、法国的彭加勒[2]、比利时的杜恒[3]、英国的毕尔生[4]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中先后发现了X射线、柏克勒射线和镭等放射性元素,发现了电子,它标志着人类对物质内部结构认识的深入,使物理学发生革命性的变革,这对形而上学自然观和旧物理学的传统观念是一次大冲击。一些自发的唯物主义物理学家把这场革命不确切地表述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5],“电代替了物质”[6];而以马赫、彭加勒为代表的一伙实证主义者却利用物理学的新发现,得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结论,疯狂攻击唯物主义。

  他们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及其可知性,叫嚷物质“离开了思维它和感觉它的精神是不可理解的”[7],物理学的新发现驳倒了物质,物只不过是“感觉的复合”、“感觉群”、“感性知觉群”。他们否认自然界中一切客观规律性,胡说物理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宣称人是自然规律的创造者,自然规律是人为了“方便”而创造的符号、记号,鼓吹没有物质的运动,胡说“万物都在运动        但只在概念中运动”[8]。他们否认科学理论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宣扬科学定律是“人心的产物”[9],理论、定律都是人创造的符号、记号、标记等。列宁指出:“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否认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并为我们的理论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或者是怀疑这种实在的存在”。[10]其实质就是企图用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来代替唯物主义,这完全是反动的。

  列宁指出:“有教养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们象快淹死的人想抓住一根稻草来救命一样[11],他们企图制造和利用“物理学”唯心主义来欺骗群众,以挽救资本主义的灭亡,这就是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其认识论根源,一是物理学数学化之后,一些物理学家在运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学规律时,抛弃了它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只剩下一些方程式;二是一些物理学家用相对主义的观点来对待物理学的新发现,他们在说明我们知识的近似的、相对的性质时,却否定了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从而导致唯心主义。

  列宁彻底地揭露和批驳了“物理学”唯心主义。他指出:“‘物质正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从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12]物质的某些具体性质的消失,决不是物质的消失。从哲学上说,“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13]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是永远不会消失的。物理学的新成就不但不会驳倒辩证唯物主义,而且进一步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

  “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出现,说明自然科学上的新发现往往伴随着哲学上的一场大论战,科学史上的斗争同哲学史上的斗争交织在一起。我们必须重视自然科学领域的哲学斗争,并学会进行这种斗争,才能正确地辨别随着自然科学的变革而产生的各种学派和思潮,有效地抵制唯心主义的侵袭。


注:

[1] 公元1838—1916年。

[2] 公元1857—1912年。

[3] 公元1861—1916年。

[4] 公元1857—1936年。

[5]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264页。

[6]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264页。

[7] 《科学的价值》。

[8]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274页。

[9]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61页。

[10] 《列宁选集》第二卷310页。

[11] 《列宁选集》第二卷314页。

[12] 《列宁选集》第二卷266页。

[13] 《列宁选集》第二卷266页。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1.35 “物理学”唯心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