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5.3.1.1 感觉

2023-11-30 14:17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三章 认识的低级阶段        感性认识

第一节 感性认识的形式

1、感觉


  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已如上述。现在进一步问:人们的认识是怎样从实践发生,为实践服务,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呢?弄清楚这个认识过程的规律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懂得了认识过程的规律,自觉地按照它去进行认识活动,才能比较顺利地取得正确的认识。

  人们对任何具体事物的认识,包括两个在实践的基础上互相联系着的过程:一个是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的过程,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一个是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的过程,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前一个过程又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感性认识阶段,这是认识的低级阶段;一个是理性认识阶段,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本章先说明感性认识阶段。

  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诸形式。

  当人们在实践中改造客观对象的时候,客观对象就同人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相接触,引起人们的感觉。例如,可见光线(一定波长的电磁波)通过人的眼睛的折光系统(角膜、水样液、水晶体和玻璃体),落在视网膜的表面,引起神经兴奋,传入大脑皮层的枕吐部分,就产生视觉。物体的振动使空气发生疏密相间的音波,由人的外耳、中耳经卵圆窗传入内耳,引起外淋巴、内淋巴和底膜纤维的相继振动,使上面的毛细胞与盖膜接触,引起神经兴奋,经听神经蜗枝传入大脑皮层的颞叶,就产生听觉。空气中的有气味的分子刺激鼻腔的嗅上皮,引起神经兴奋,传入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海马区,就产生嗅觉。物体上的各种分子刺激舌头表面的味蕾,引起神经兴奋,传入中央前围下方靠近舌肌的运动区(一说是嗅区附近,尚不能肯定),就引起味觉。物体接触皮肤,引起神经兴奋并传入大脑皮层,就引起触觉。总之,“感觉是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的结果”[1]

  感觉是人们在实践中接触客观对象时最初发生的东西,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2],在感觉和客观世界之间再也没有什么中间环节了。不通过感觉,外部世界就无从反映到人们头脑中来,认识就无从开始。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3]。所以说,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这个命题,许多唯心论者和形而上学唯物论者也可以承认;但是他们对感觉的解释是同唯物辩证法的解释根本不同的。

  许多唯心论者虽然也讲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但是他们根本不把感觉看做外部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相反地,他们竟把事物说成是“感觉的复合”。如列宁所尖锐地指出的:“唯心主义哲学的诡辩就在于:它把感觉不是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而是看作隔离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屏障、墙壁;不是看作同感觉相符合的外部现象的映象,而是看作‘唯一的存在’。”[4]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唯心论对感觉的荒谬解释,它指出“我们的感觉反映客观实在,即反映不依赖于人类和人的感觉而存在的东西。”[5]

  许多形而上学唯物论者也讲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并且也承认感觉是客观实在的反映,但是他们对感觉的理解是没有实践观点的。他们不了解感觉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发生和发展。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这种错误的理解,指出感觉的发生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首先,人们要想获得关于某种客观对象的感觉,就必须投身到变革这种客观对象的实践中去,使自己的肉体感官同客观对象相接触;闭目塞听,与外界隔离,是不能获得感觉经验的。其次,人们的感觉能力的发展变化,也是实践造成的。例如,人的感觉器官的敏锐程度个别地说来往往不如某些动物,但是人的感觉能力却为任何动物所不能比拟。“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更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至于触觉(猿类刚刚有一点儿最粗糙的萌芽),只是由于劳动才随着人手本身的形成而形成。”[6]又如,现代人的感觉比原始人的感觉要高级得多。原始人不能精细地辨别外物的色、声、味、香及形状,而现代人则能够做到这一点;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人还能具有某些特异的感觉能力(例如专门制造黑色纺织品的有经验的工人可以辨别四十多种不同色度的黑色)。这些情形,都是由社会实践造成的。形而上学唯物论者离开了实践观点来理解感觉,是错误的。


注:

[1]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46页。

[2]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40页。

[3]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319页。

[4]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40页。

[5]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319页。

[6]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3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5.3.1.1 感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