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学习疲劳怎么办?家长们快来看看
临近高考,咬紧牙关备战的同时难免感到疲劳倦怠,最后的冲刺期属实磨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疲劳呢?
学习疲劳是什么?
疲劳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生活中,却很难被察觉,往往只有爆发出来时才会被发现,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即身体的疲劳和大脑的疲劳。

学习疲劳指长时间持续学习而导致的体力及效率下降,是人类功能不全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习疲劳多是心理疲劳,即大脑疲劳,又称神经系统疲劳,是指个体因神经活动长时间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从而产生心理负担、心理冲突和不良情绪,属于主观性疲劳,具体表现为思维迟钝、情绪烦躁、焦虑不安、注意力涣散,是一种由于精神压力导致的实际行动上的退缩现象,是精疲力竭的反应。
学习疲劳的特点有哪些?
1. 情绪耗竭:情绪耗竭是导致疲劳的核心因素,指一种过度的付出感和情绪资源的耗竭感,即感觉自己的能量和资源都被用光枯竭了,缺乏学习动力,多是由于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学业问题而引发的缺乏学习热情、悲观冷漠的不良心态,甚至可以说是情感方面的厌烦与劳累感。
2. 认知倦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时,难以抑制地感到劳累,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倦怠感,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
3. 学习效率低:指学生在学业上耗费的时间精力与所得到的成果不成正比,如:学习时间的利用率低、学习质量差,这是心理倦怠在行动上的表现,是认知和情感的直接反射。
4. 学习意志薄弱:指学生由于缺乏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自觉地实施、调控,难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遇到困难很快就选择放弃,无法长久坚持,也做不到自我监督。

学习疲劳的警报
学习疲劳来临前往往会通过身体表现出一些迹象,这是疲劳的警报,也是身体的求助,发现这些征兆就需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心理疏导,这样才能有效减轻学习中的疲倦现象。
1. 早晨起床后全身无力、四肢沉重、精神萎靡不愿意和人交谈。
2. 对学习丧失兴趣,学习效率低且效果不佳,找不到学习的动力,理智上清楚应该努力冲刺,但身体上不可抑制地产生退缩反应,面对考试第一反应是恐慌和害怕。
3. 神经过敏,容易冲动行事,常常处于烦躁不安的状态,注意力难以集中,遇到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消极悲观,情绪压抑,常感到沮丧无助。
4. 眼睛容易疲劳,睡眠质量差,记忆力减退,不愿和人谈及学习的事情,表现出厌倦情绪或冷漠态度。
5. 上课难以进入状态,易走神,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习惯于抄袭他人,学习缺乏坚持性和自觉性。

如何帮助子女缓解疲劳?
正处花季的中学生由于激烈的学习竞争、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学习疲劳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疲劳对学习效率造成了实质性的负面影响,必须想办法加以缓解。
1. 劳逸结合:保证孩子的基本睡眠,生活中多交流,能够及时发现对方的不良情绪并给予疏导,休息日充分地放松,切勿休假时还过于密切地询问学业情况,给孩子必要的私人空间来调整状态。
2. 宣泄情绪:倾诉、哭喊、书写都是宣泄情绪很好的方法,家长要有意识地倾听孩子的话,表示理解,加以鼓励,不能一听到对方学习效率不佳就着急质问,平添许多压力,而且这也会导致子女越来越排斥向家长倾诉,一味将负面情绪憋在心理,对身体和心理都是极其不利的。
3. 多鼓励,少责骂:面对学业上的失误与挫折,给予孩子支持而不是责骂,鼓励对方下次重新来过,不能用怒火扼杀孩子的学习热情,多多表达肯定与信任,增强他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4. 帮助孩子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唤醒自我意识:让他认识到“学习是我的事情”,而不是麻木的“考不好会被骂”,使他真正找到学习的动力源泉,有的放矢地针对性出力,不要盲目地学习。建议确定一所理想的大学,并以之为目标,不断靠拢,只有明确的、愿意且渴望为之拼搏的目标,学习中的疲倦感才会降低。
5. 提高自身素质:父母对子女来说无异于领路人,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如果本人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在子女心目中又怎么可能有说服力和威信力呢,家长也需要与时俱进,了解当今的学习竞争之残酷,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