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流行病学-常用方法之实验法
临床流行病学常用方法目录:

一、观察法
1.描述性研究(参阅专栏:描述性研究)
2.分析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参阅专栏:分析性研究之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
(2)队列研究(参阅专栏:分析性研究之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
二、实验法(本文)
1.临床试验
2.现场试验
3.社区试验
三、理论法

(一)实验法概述
1.定义:以人为研究对象,将调查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试验组施加干预,评价干预措施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
2.特点:
1)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
2)有严格平行对照;
3)随机分组;
4)前瞻性
3.类型:

4.意义:
1)检验病因假设
2)评价某疾病防治效果
3)评价预防和保健工作
4)评价新药疗法的效果
(二)临床试验(以临床试验为例,另外两种没有太大差异)
1.特点:
1)前瞻性研究:但不要求所有受试者均从同一时间开始随访
2)干预:必须被鉴定为无害才能应用于临床
3)经过伦理检验
4)正确的实验设计:确保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均衡性
2.设计的基本原则:
1)随机化:样本具有好的代表性,能反映总体情况;
(1)随机抽样:每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中
(2)随机分组:所有研究对象都有同等概率被分到试验组或对照组
①简单随机分组:按入院顺序编号→随机数表分组(余数分组法、排序法)
②分层随机分组:分为若干层(如不同年龄段)→各层内随机分配患者到试验组对照组
2)对照:避免混淆疾病的自限性和药物的疗效
(1)空白对照:不给任何处理和干预。
适用:安慰剂盲法无法实现(试验组为放疗、外科手术等)
(2)安慰剂对照:无药理活性的物质代替药物
(3)标准对照:用已知有效的药物作为标准对照,验证新药效果
(4)交叉对照:在自身对照的基础上增加一组研究对象,两组研究对象的两个干预措施顺序相反,比较两种干预措施的效果差异。
(5)配对对照:①同源配对:同一个体、同意研究对象不同部位;②异体配对
3)盲法:
(1)单盲:研究对象不知道处理,研究者知道
(2)双盲:研究者和受试对象不知道,只有研究设计者知道
(3)三盲:三者均不知道,减弱监督作用,不利于试验安全
(4)开放试验:不用盲法
4)重复:实现均衡性的手段
5)伦理道德:科学性原则、公平与公益原则、知情同意原则
3.步骤
1)明确试验研究目的
2)确定研究因素:干预手段、实施方法
3)选择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4)估计样本含量
5)确定实验结局和观察期限:发病率、死亡率和伤残率。
6)主要评价指标:计数指标(评价治疗措施:有效率、治愈率、死亡率、复发率;评价预防措施:抗体阳性率、发病率、保护率)、计量指标(治疗措施:生化数值指标;预防措施:抗体滴度)
4.常用临床试验方法:
1)随机对照试验RCT:人群中进行,前瞻性,用于评估干预措施效果的试验性对照研究。——评估医学干预措施的金标准
(1)优点:防止偏倚
(2)缺点:样本量大,研究周期长;由于纳入和排除标准限值,代表性差。
(3)统计方法:
①计数指标:率;两两比较用卡方检验
②计量指标:两两比较用t检验;多组比较用方差分析
③等级分组:秩和检验
(4)其他类似方法:
①半随机对照试验:按研究对象的生日、住院号等的奇数偶数来分组
②非等量随机对照:按比例2:1或3:2分配到对照组和试验组
③整群随机对照:以家庭、小组、乡镇为随机分配单位
④单个患者随机对照:一个患者用多种药物
2)非随机化同期对照试验:
(1)定义:分组不是按照随机的原则,由研究者确定分组,或者根据患者意愿来分组
(2)应用场景:外科手术治疗、急重症病人抢救、贵重药物
3)交叉试验:
(1)定义:一组先A法,洗脱后再B法;另一组正相反;后比较结果
(2)适用:慢性病
(3)优点:自身比较,消除个体差异;随机分组;避免选择性偏倚;样本量不用很大
(4)缺点:不适用急症、用药周期可能对试验有影响
(5)分析方法:计量资料(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配对卡方)
4)自身前后对照试验:
(1)设计:先施加对照的措施;消除前段效应后,再施加研究因素。
(2)优点:消除个体差异;不需要分组
(3)缺点:观察期长;较难适用盲法
(4)分析方法:计量资料(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配对卡方)
参考:临床流行病学(第2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