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得千峰翠色来:2016年5月慈溪市越窑遗址考察记
2016年5月14日,我在杭州参加完事业单位考试,第二天清晨出发前往慈溪市,拜访在这里工作的凌达彬师兄。记得2014年下半年,我们一起在上海广富林遗址发掘时,他经常往来于上海与慈溪之间,最终搞定慈溪市博物馆的工作。
转眼间,将近两年过去,达彬师兄一直在慈溪市博物馆工作,但是我从没有来过这里。慈溪是宁波市下属的一座县级市,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可是这里却拥有著名的越窑遗址,更以烧造“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瓷闻名于世。因此,这里的窑址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

中午,我和师兄在余姚高铁站见面后,就乘坐公交车直奔慈溪市博物馆。午饭之后,我们前往郊外的上林湖畔,绕着湖边行走了一段,观看到很多裸露的古窑址,周围遍布着匣砵和青瓷的残片。返回城区之前,我们还专门寻找到寺龙口窑址,据说这里就是曾经烧造秘色瓷的地方。

考古专业的学生,一般对陶器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瓷器。但是不可否认,“学术价值不高”的瓷器,确实要比“珍贵的陶器”精美得多,大家追捧它也可以理解。就我本人而言,虽然对瓷器的了解只是皮毛,但这次考察窑址的经历,却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
一、慈溪市博物馆
刚一下公交车,我们就风尘仆仆地参观市博物馆。跨过一座小桥,绿色的博物馆建筑就呈现在眼前,与周围的青山绿树仿佛融为一体。据说,如果从空中俯瞰,整个博物馆的外形,酷似这里的镇馆之宝—青瓷三足蟾蜍水盂。

不巧的是,博物馆内正在维修,仅有一座展厅开放。这里以《越窑故址,秘色上林》为主题,展示馆藏的部分越窑瓷器,它们全部来自民间的征集或捐献,未见一件出土文物。展览按照时间的顺序,从东汉直到北宋时期的各类器物,环绕展厅一周呈现。虽然每个朝代的代表性器物,基本都可以在此看到,但是真正的精品并不多。

酱釉房屋冥器 东汉

青瓷虎子 西晋

青瓷鸡首壶 东晋

青瓷莲瓣纹碗 南朝

青瓷蟠龙罂 唐

青瓷执壶 五代

青瓷覆莲纹粉盒 北宋

唯独中间的几件唐代墓志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北方的墓志铭,绝大多数都刻在石头上,没想到青瓷表面也能书写墓志,可见这里生活的人对青瓷的热爱之情。


二、上林湖越窑遗址
离开博物馆,门外就有前往上林湖的公交车,半个小时左右便可以到达湖边的码头。天气较阴沉,游客并不多,离开码头,进入周围树林茂密的区域,基本就看不到其他人,眼前只是一片青翠。1957年开始,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经过多次调查,发现慈溪上林湖、古上岙湖、白羊湖、杜湖及古银锭湖四周古窑址120余处,其中上林湖最为集中。

路边不时可以看到一座座的陶瓷片堆,基本都是因为民间盗挖青瓷,而被破坏的窑址。漫无目的地在其中翻看,绝大多数都是一些残破的瓶瓶罐罐,乃当年烧造后留下的残次品,如今的经济价值并不大。本想寻找几片有纹饰的青瓷作为标本,但是找了一下午也未见一枚,不过经常可以见到一种浅浅的瓷盘,中间有堆塑的泥条。本以为它是某种瓷器的盖子,但师兄告诉我,这是此地常见的瓷灯残件。




除了随处可见的窑址外,还会偶尔碰到成片的墓地,并且厚葬之风极为盛行!由于此地景色优美,因此从南朝时期就有人埋在这里,千百年来一直不断。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墓葬都集中在山上,不会占用山下仅有的良田。

行走在上林湖边,我第一次看到梅子树,怪不得人们形容青瓷的颜色时,总爱使用“梅子青”这个词。原来窑址周围,生长得满是这种树呀!由于梅子不便于长期存放,所以这里每到梅子成熟的季节,都会举行热闹的梅子节,届时可以一边采摘一边食用。

三、荷花芯窑址
上林湖周围绝大多数的窑址都裸露在外,遇到湖水上涨的话,还会被淹没在水中。唯一被大棚保护起来,向游客开放的荷花芯窑址,是一处发现于1993—1995年间的龙窑遗址。

在码头乘坐游船,就可以到达这处窑址。为了节省50元的船钱,我们步行穿过密林前往那里,好不容易来到篱笆墙外,大门竟然紧锁。正遗憾时,发现门锁竟然是虚掩的,轻轻一推就可以进入。给值班的大叔说明来意,就可以在他的监视下,四处观看了!
仿古大棚下的唐代龙窑遗址,头低尾高,面湖倚山。窑址最下端是火膛,右侧自下而上的七个缺口为窑门,窑床上排列整齐的窑具,基本保留了当年的原状,可惜窑的尾部已经不复存在。这里可以算是上林湖窑址群的标志性建筑了!

如今,龙窑前方与湖面之间的区域,正在进行考古发掘,探方被塑料布遮挡。这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2014 年9 月至2015 年10 月进行的主动性发掘,任务就是揭露该窑址的作坊遗迹。

四、寺龙口窑址
离开上林湖后,本打算结束今天的考察,但是师兄又将我领到寺龙村,寻访了这里寺龙口窑址。当看到山丘上的文物保护单位碑时,原本可以穿过村民家的大院,径直走过去。但是,此时院门紧锁,我们只能绕到后方的山丘下,穿过杂草丛生的小树林,好不容易地爬上山丘。

站在山丘顶端,翻看眼前的村子和绵绵起伏的群山,“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浮现在眼前。如此的美景之中,怎能烧不出夺目青瓷?!在师兄的提醒下,我发现这里的匣砵与刚才在湖边看到的不同,它们全部都是瓷质的,而之前看到的匣砵基本都是陶质。原来,好的瓷器,就需要好的匣砵,之前粗糙的陶质匣砵,大多是烧造民间使用的瓷器;而这里精美的瓷质匣砵,则是官家烧造上好瓷器留下的。




1998年至199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其他单位,先后两次在这里发掘,揭露南宋龙窑遗迹1处,五代、北宋作坊遗迹各1处,五代匣钵挡墙3处,北宋挡墙1处,出土器物标本5万余件。这里烧造的瓷器,有别于越窑传统的青釉产品,却与汝官窑非常相似,因此被认为是南宋时期为宫廷烧造的御用产品。
寺龙口窑址在唐末五代时期是秘色瓷的产地之一。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五代时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
作为一名陕西人,我对秘色瓷情有独钟。因为在我省的法门寺地宫,曾经发现的十三件秘色瓷,解开了这种瓷器的千古谜团。如今能够来到它们诞生的地方,我倍感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