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P10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文章的思想
观点
论据
--证明论点的
依据
论证
--证明论点的
过程
前面九篇课文的论点
《寡人之于国也》--以民为本的王道思想 《秋水》--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谏逐客书》--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 《过秦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论毅力》--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容忍与自由》--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咬文嚼字》--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论据
说服力
1.事实论据-最可靠的依据
具体事实、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
2.理论论据--考虑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经典著述、至理名言、谚语俗语、公理和定律等
(一)阅读时:论据为证明什么论点服务
事实论据:
《论毅力》五种毅力不同人的不同结果--只有毅力至强才能取得最终成功; 《容忍与自由》胡适少年时怒骂《封神榜》和《西游记》,成年后却为其考证--人年纪越大,越感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五代史伶官传序》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理论论据: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满招损,谦得益”--揭示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咬文嚼字》中“套板效应”--反对陈词滥调,强调创新
(二)写作时
选择论据的
标准
:是否具有
说服力
做到: (1)注意论据的
确凿性
(2)注意论据的
典范性
(3)注意论据和论点的
统一性
(4)注意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的
结合性
论证
类别
立论
一 正面证明文章观点正确
驳论
—证明别人观点错误
方法
归纳法
--由个别到一般
演绎法
--由一般到个别
比较法
--由个别到个别
(一)归纳法
概念: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和分析若干“个别”(
若干具体实例
或者
若干分论点
),归纳它们所共有的质性,从而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两个层面
初步归纳--
例证法
:实例证明论点(
夹叙夹议、详略得当
) 再归纳--
概括法
:若干分论点综合为一个总论点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很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概括法
↑
.贾岛“推敲”→
例证法
→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烟”的意义→
例证法
→联想意义的丰富性 .写作中的种种陈词滥调→
例证法
→
套板反应
→演绎法创作贵在创造精神
《谏逐客书》
逐客错误
↑ 概括法 ↑ .秦四位君王重用客卿成就霸业→例证法→客卿无负于秦 .陛下重色乐珠玉轻人民→例证法→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概括法 .五帝三王的强盛与今百姓不入秦→例证法→逐客损己利敌
(二)演绎法
概念: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是从
一般原理出发
,经过一定的逻辑推演,从而得出一个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
1.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寡人之于国也》 大前提: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小前提: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不能够使民“养生丧死无愧心 结论:梁惠王没有真正实行王道 《秋水》 大前提: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小前提:孔子是人(省略) 结论:孔子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少仲尼 2.引进普遍性原理或名家名言的演绎法--
理论论据
《咬文嚼字》 套板反应--文章语言文字贵在创新 《五代史伶官传序》 《书》“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注意:写作时,善于运用普遍性原理或名家名言,增强文章的说理深度和逻辑力量。
(三)比较法
1.
对比法:同一类别中具有不同乃至相反特点的事物
进行比较,从而彰显是非、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例:《五代史伶官传序》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盛与衰的对比; 《论毅力》通篇有毅力与无毅力、成与败的对比;五类毅力层次者的对比等; 《谏逐客书》纳客与逐客、重外物而轻人民的对比等; 《过秦论》中六国与秦国的对比、六国与陈涉的对比,秦国与陈涉的对比等。 2.
类比法: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非同类事物进行比较
,从而认识事理、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类比法,简言之,就是打比方、比喻。 例: 《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 《论毅力》“行舟” “为山”“平地” “掘井”之喻; 《秋水》“似罍空之在大泽”““似梯米之在大仓”“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之喻。
(四)驳论的着眼点
1.
反驳论点
(最常见):直接证明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 2.
反驳论据
:揭示论据的谬误 3.
反驳论证
:揭示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 4.
同时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
↑ 论点→中心论点、理论论据 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 ↑ 类别→理论、驳论 方法→归纳法(例证法,概括法)、演绎法(三段论)、比较法(对比法,比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