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学语文P8

2023-03-24 07:35 作者:择摘人  | 我要投稿

https://b23.tv/OCc72wu

作者与背景

朱光潜 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著有《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等。

目的

咬文嚼jiáo字 2.意思:指词句上的推敲,也指过分地斟酌字包。 3.“咬文嚼字”现在意思上多有贬义,朱光潜以此为题,他的观点是什么? 咬文嚼字,表面上像是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章解构

第一部分(1-2):从郭沫若对修改台词的例子引出“炼字”的话题

第二部分(3-6):(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二)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

第三部分(7):做法——谨言精神与艺术的完美

中心论点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两层: (1)论述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咬文嚼字表面上像是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2)论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指出文学的文字必须照顾到联想意义

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1.

归纳法(个别例子--普遍结论)

概括法

:文章通过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句、贾岛推敲、套板反应等几个例子各自说明道理(分论点),然后分论点概括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例证法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例子举不胜举,它们从前人所谓“套语”,到我们所谓“滥调”。 2.

演绎法(普遍原理--个别情况)

本文叙述引用“套板反应”的原理,来说明安于套语滥调,文章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因而要合理运用联想意义,要具有创新意识的道理。

3.

比较法--对比论证

列举苏诗“小团月”的例子,这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来说明文学文字的妙处在与联想意义的关联中尽显,之后又列举套板反应原理的例子,说明若安于套语滥调,那么文章便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这是误用联想意义而生流弊的例子,在这两个例子的正反对比中,说明要具有创新意识,合理运用联想意义

大学语文P8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