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英国历史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提
(1)经济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经营羊毛副业是英国农村中的普遍现象,主要是为国内外呢绒工场提供羊毛。于是早在13、14世纪,封建领主就强占公用土地,用栅栏或壕沟将这些土地圈围起来,出现“圈地运动”。16世纪末,由于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成长,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于是原料和农产品的价格扶摇直上,经营大农场有利可图。到17世纪初“价格革命”使封建领主的实际收入减少,于是他们改变土地经营方式,进行大规模地圈地,开办牧场、农场。圈地运动是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使他们成为自由劳动者的举动,这种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内容之一。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是一场灾难。广大农民被地主用暴力从耕地上赶走,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从而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它破坏了英国农村的封建庄园制度,使英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了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在农村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即资本主义农场,地主对农民转为资本家对农业工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破坏了农民的家庭手工业,为资本主义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推动了工业生产。它促进了英国的阶级变化,农民变成了无产者和半无产者,成为反对封建制度的主力军。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的新贵族阶层在政治、经济方面与资产阶级有某种一致性,并与之结盟反对君主制度。
(2)政治前提——阶级关系的变化
在农村原来统一的贵族分裂成互相敌对的两大集团。农民分为自由租地农、公簿持有农和茅舍人。在城市,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由不同的阶层组成。伦敦城区和各郡几百名富商组成资产阶级上层,他们是王室的包税商、专利权的享有者、特许贸易公司的大股东,又是王室贵族的债权人,他们在王室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下受惠最多,同国王和贵族有着密切联系,构成了资产阶级的右翼保守集团,资产阶级的主体是中等工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属于非行会型的企业主,是分散的和集中地手工工场的组织者,殖民地企业的创办人,他们人数较多,构成了资产阶级的左翼力量。城市平民主要由手工业者及其家属构成,他们既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又受到资本主义的剥削。
(3)思想前提——清教运动
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运动后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甚至脱离国教会,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运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
①公开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君权来自于上帝,因此权力应当是无限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了巩固封建专制制度,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都竭力加强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禁止英国国教以外的任何教派组织的存在和活动,结果迫使大量的清教徒逃往美国、荷兰等地。②在经济政策上,詹姆斯和查理不顾国会反对,大规模地推行工商业垄断,把肥皂、植物油、煤、盐、纸张、玻璃、砖、火药、麻布、染料、纽扣、酒、针、别针等几乎全部的对外贸易和大部分国内贸易都列入了专卖范围。③强制征税,随意解散国会,甚至明目张胆地卖官鬻爵。④在对外政策上,詹姆斯一世违背资产阶级利益,改变了伊丽莎白联合新教荷兰打击天主教西班牙的传统政策。这种倒行逆施的对外政策,极大地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使他们在财政上拒绝支持国王。⑤把英国国教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认为“没有主教,就没有国王”,取消主教就是灾难,平等是秩序的敌人。因此对清教徒实行迫害政策,迫使大批清教徒逃离英国。
(5)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1637年,劳德大主教命令苏格兰长老派教会采用英国国教的祈祷书举行宗教仪式,苏格兰立即爆发了起义。为筹军饷,查理一世不得不召开新的国会。1640年4月,新国会召开,但是新国会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代表皮姆、汉普敦等人猛烈抨击国王暴政,查理一世一怒之下解散了这届国会。这届国会一共存在了三个星期,史称“短期国会”。人民群众对这届国会的被解散十分愤怒,伦敦爆发了示威和暴动。不久,8月份,苏格兰军队发起进攻,英军接连失利。封建贵族迫于形势,也要求召开新的国会。查理一世内外交困,封建统治呈现空前的危机。1640年11月查理一世再次召开国会,史称“长期国会”,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