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SC50 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你我他! 社会学 费瑟斯通

2022-09-01 21:21 作者:元凤鸣  | 我要投稿

•费瑟斯通后现代:主要体现了一种与现代性社会的断裂,表现了对现代性的否定。

认同鲍德里亚所说的“后现代”强调了从“生产型社会秩序”向“再生产社会型秩序的转变”,

在“再生产”这种强调复制、重复、单向度、同质化、“买了又买”的后现代社会中,媒体技术和信息占据了核心的社会地位,人们用虚拟、仿真的方式不断扩张地去构建世界,让大众不断陷入各种“景观”、“符号”之中,陷入种种由虚拟的媒体信息营造的价值观、生活观中,使得人们不断投入到工作、消费、工作、消费,为了“符号”而完成“再生产”

即后现代人们生产工作不再是只为了家庭和食物,或在闲暇时间发展自己的真实需要,人们更多是受到媒体信息影响,被“专家”、广告、媒体等信息传播下,如:“要去城里买套房”、“要过上大城市的中产生活”、“人生要买辆车”等各种很理想但仿佛又能够得着的“仿真符号”之中,消解了真实世界与表象世界的区别

人逐渐没有对“真实”的反思性,呈现出单向度的再复制模式

即他们工作只是为了能即时的消费,或是为了某种理想生活符号,而要通过长时间投入到再生产而延迟满足的消费,从而背负起各种高额贷款和多年身体的倦怠,看似走向各种多元文化、多种生活选择,实则只是同一种单向的消费逻辑生活。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含义)不仅指成为商品的文化产品在生产和突出程度上都得到了提高,而且还指大多数文化活动和表意实践都以消费为中介,从而消费也越来越多地包含了符号和形象的消费。”

即很多文化——无论是外来者向往的城市中产生活文化、小资文化、文艺范文化、高大上文化在后现代社会中都是可消费的了:只要你愿意付出信用和贷款,就可以拥有,而不是像前现代那样有很强的距离感。

因为如今后现代的一个很大的社会特征就是“距离的消失”,“我”也可以有机会触摸与消费上流社会或中产阶级的东西,

媒体技术营造出的各种“景观”与“符号”会给人一种距离的消失感

•费瑟斯通:“距离一旦消失,思考也便无余地。观众被投入到经验的覆盖下,心理距离消失后,充满本能冲动的梦境与幻觉的原初过程便得到了重视。”

即人类的心理经验判断这种生活方式符号离我很近,人的本能冲动就会无意识地激活起来,开始同步。然后调用自己的所谓理性,分析了一下自己的信用资格和贷款条件,发现完全可行,于是开始要实现它。

•如今“生活方式”在后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下很时髦,不再与阶级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可以通过贷款来实现这些生活方式。

例:掏空几代人的积蓄买房,为了选择一个体面的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年轻人选择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忍受加班维持小资的生活方式

费瑟斯通:“生活方式,人们从过去的不可选,到如今的可选——消费文化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此。

后现代消费文化不仅提供一种不断消费和获得新物品的再生产意识形态,还培育了一种选择生活方式的意识,教育消费者通过新的行为方式实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作为新的社会地位的象征。”

即如今人们实则利用生活方式来表达一种自我认同,如:“我是城里人”“我是中产阶级”“我与过去的乡土割裂”“文艺群体”“小资群体”“我与俗人割裂”

这种后现代社会的割裂感在现代社会闻所未闻,一个人与自己的家乡、出身、阶级割裂,试图用一种可消费的生活方式完成这种割裂,不惜负债、996、无意义的工作、身体的劳累和倦怠完成这种割裂,只为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运动趋势,意味着生产失去在人们生活、自我认同、他们是谁的中心左右,这个中心被消费取代。

消费从一般意义上升到了对家庭形成、各种关系、闲暇追求等更重要的意义”

也就是说如今以我消费什么而不是以我生产什么来完成我的身份认同

•费瑟斯通:“自我作为这种新型无产阶级的一个个体而被常在,也从人际间互动的地方性体系里被连根拔起,身份不再由工作、邻居、阶级、居住地所构成。这样一个新的自我,援引米兰昆德拉的话说就是:'带着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像一片听话的羽毛一样随着风向而飘逸'”

即人们的身份自我认同,受到太多“风向”的左右。

•费瑟斯通认为,在780C,社会出现了一批以展示自我个性、注重生活风格的“新型文化媒介人”,他们以风格消费为生活的中心,通过“消费”同其他社会阶层成员区别开来,

这些“新型人”可以是专家、媒体、博主、明星、时尚编辑、电视节目等,也可以是村里先进城比较成功的打工皇帝。

他们通过消费来展示并传播自己的生活方式,展现一种有风格的生活方式给我们看,通过服饰、谈吐、闲暇时间的娱乐消遣、饮食偏好、家居、汽车、旅游的选择等。

这些都是他们人格的延伸,这些新型的文化媒介人就促成了很多文化商品以及这种“生活方式”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去,充当了传播学OL,影响并引导众多其他人完成“自己的生活选择”

即后现代消费社会各种商品、文化、生活方式,不仅有鲍所说的超出物本身的符号价值编码,还有一种“社会编码系统”,

这种社会编码系统会把人们归属于某一社会阶层,人们可以通过这一编码系统的索引去查找他人或识别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通过消费的商品)

从而无反思能力并且随风而飘的大众就只会陷入无止境的消费,被动地识读和认同符号象征的社会身份,并“积极”进行与他人和社会的建构

•因为后现代占有支配地位的媒介和信息技术诞生了众多的“文化媒介人”和众多的生活方式,让你考公、创业、辞职...

人们每天面临太多的信息和传播,包括各种消费生活的选择:小资or文艺or流行亚文化的生活,这都造成了一种骚乱和无序。

但费瑟斯通说:“也许这并非是完全的失控和无序,而仅仅表明的是更为深层的整合原则。”

因此也许存在一种失序的规则,在有序和无序、地位意识和戏谑性幻象、情感控制与控制消极、理性算计和享乐主义之间摇摆

即人们在这样一种失序的社会环境中维持着一种不让自己分裂的自洽感,一种悖论的合理性——

我的确有想高于他人的地位意识,但是我又有嘲讽资级的意识;我时而听取意见领袖的频道,一会又嘲讽专家的各种建议

•费斯通观察到后现代人群有这么一种摇摆的自洽

但是这种自洽不是理性,只是防止自己走入完全失序的保护而已,这也是后现代得以维持那么长时间的原因

摇摆自洽的后果:他们演化出了一种“表演性自我”,他们总在自觉管理着自己的表演,

费斯通比喻道:“他们其实就是一个个伪装者,在没有太多经济资本或文化资本时,采取向生活学习的策略,来有意识地在品味、生活方式等场域中教育自己。”

即他们在遇到现实不济时,才会去“教育”自己,才会去有意识地自洽——

即在发现自己买不起时,发现自己接近不了那种生活时,才会去贬低、自洽,来维持起自我的平衡感——

虽然我买不起、接近不了,但我也要在品味上活得不同,

例:没钱过城市小资日子才骂小资、回不去田园牧歌的家乡时贬低乡村好土

•从而文化领袖和文化媒介人再一次被自我表达所消解,“他者”在后现代也完全消失(韩炳哲),后现代社会越往后就越成为一个全体自我表达的社会

费瑟斯通:“不仅年轻人及富人喜欢专注于风格化的生活方式以及自我意识的确定。随着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普及,无论何种年龄、阶级,人们都在忙于自我表达

这种过度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越来越明显的自恋型个体

自恋型个体的特征:周期性对自己的健康担心,害怕衰老和死亡,时常被自己对万能和持久青春的幻象所困扰,不容易与他人成为朋友,如果其人格视为商品就会试着出卖自己。

即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人们承受着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像一片听话的羽毛一样,随着各种混乱的风向而漂移,同时为了不造成彻底失序而维持起了低度的自洽,实则就是表演性的自我表达,从而又无法避免地陷入自恋

SC50 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你我他! 社会学 费瑟斯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