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诊断学-心脏查体1
武功精要:先记大条!
【视诊】
1.心前区外形改变
1)心前区胸壁局部隆起:
(1)心脏增大:先心病,风心病、心包积液、主动脉瘤
(2)胸廓畸形:
a.心前区隆起:
※胸骨下端&胸骨左缘3,4,5肋间局部隆起:法四、肺A瓣狭窄引起的右室肥大;二尖瓣狭窄所引起的右心室肥大
※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扩张,
b.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形:心脏移位,马凡综合征
(3)脊柱后侧凸:肺心病
(4)扁平胸:假性心脏增大
2.心尖搏动:心脏冲击心前区胸壁肋间组织,引起胸壁随之搏动。(位置、范围、强度)
1)正常位置:
(1)5,左内0.5-1.0cm,直径2.0-2.5cm
(2)检查方法:站于被检者右侧,双眼与前胸体表同高,切向位观察
(3)检查时机:呼气末观察较为清楚。
2)位置的变化

3)强度和范围的变化:

4)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胸壁搏动内陷
(1)粘连性心包炎
(2)心包与周围组织粘连
(3)严重右心肥厚,左心室顺钟向转位。
3.心脏其他位区波动:
1)胸骨左缘3-4肋间:室间隔缺损所致的右室肥厚;
2)剑突下波动:两种可能性

3)心底搏动(一一对应!):

【触诊】
※触诊手法:右手全手掌→手指尺侧小鱼际→并拢的示指中指环指指尖
1.心尖搏动:
1)最大搏动点PMI:心脏搏动在等容收缩期时心尖冲击前胸壁所能触及的搏动最强处。
(1)PMI正常范围:距前正中线10cm内,直径不超过2-3cm。
(2)心脏扩大:PMI在两个肋间隙都可触及或PMI外移;
(3)左心室肥大:左侧卧PMI移位超3cm。
(4)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尖搏动范围>3cm
2)抬举性搏动:手掌感知到的有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之感的搏动,为左心室肥大。
2.心脏其他位区搏动:

3.震颤
1)定义:小鱼际感受到的一种细小震动,又名“猫喘”。
2)机制:湍流(通过狭窄口径、循着异常方向流动),引起瓣膜、血管壁、心腔壁震动传到胸壁。(概括说,就是狭窄和关闭不全引起的反流)
3)分析角度:
(1)部位
(2)时相:触诊时,用另一只手同时出诊颈动脉,与颈动脉搏动同时出现的是收缩期震颤。
(3)强弱:血流速度、狭窄程度、狭窄两边压力差。
(4)性质:快速震动——细颤;慢速震动——粗颤。
4)临床意义:

4.心包摩擦感
1)机制:心包炎症→纤维素渗出→心包粗糙→脏壁两层之间摩擦→震动传到胸壁
2)时相:收缩期(最明显)、舒张期
3)部位:胸骨左缘第4肋间
4)生理动作:
(1)坐位前倾
(2)呼气末:心脏与体表接触到的可能性更大;
(3)心包积液:脏壁两层被分开,摩擦感消失
5)操作方法:
(1)嘱患者呼气屏住气
(2)用小鱼际触及
【叩诊】
1.分类:

2.叩诊顺序
1)先左后右:先叩左界,后叩右界
2)先下后上:
(1)左侧:从第五肋间开始向上逐个肋间直到第2肋间;
(2)右侧:先从上到下沿锁骨中线叩至肝上界(清音→浊音),再从该肋间开始从下到上逐个肋间叩至第2肋间。
3)由外到内:
(1)每一肋间,均是从外到内叩诊(左侧第五肋间心尖搏动点外2-3cm处开始叩诊,每次移动0.5cm)
(2)心浊音界的确定为从外向内叩到清音变浊音。
3.正常心浊音界

正常成人左锁骨中线MCL到前正中线的距离为8-10cm。(右侧可没有啊!)
4.心浊音界各部分组成

※心腰:血管与左心交接处向内凹陷
5.心浊音界叩诊的临床意义
1)心浊音界改变的影响因素
(1)心外因素:(上)胸腔积液、气胸;胸膜粘连,肺不张;(下)腹腔积液、腹腔肿瘤。

(2)心内因素:心房室增大、心包积液。
2)临床意义

参考:
诊断学(第九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物理诊断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