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 | 三国魏晋之重要制度文化人物(一)(内含北大真题)
中国历史文化 | 三国魏晋之重要制度文化人物(一)(内含北大真题)
初心百科
三国时期重要制度文化人物(一)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刘协于公元189年,在董卓的拥立下登基为帝。虽然刘协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但他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掌握了他,谁就能以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地方割据政权发号施令。公元196年,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迎接刘协入驻洛阳,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曹操于是加紧步伐剪除异己,提高自己的权势。
后来曹操与袁绍决战,双方谋士估量战局,无不将曹操奉天子有义战之名作为曹操政治上居于优势的重要砝码。天下众多谋士从各方面为曹操出谋出力,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最终平定北方。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用于代替始于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地方乡闾评议为基础进行选拔的察举制难以维持,出现了各种腐败现象。为能公正的选拔人才,公元220年,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设立了九品中正制。其中,“品”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而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九品中正制的实行首先会在各郡、州设置大小中正官,由在中央任职的本地人充当;接着中正会从家世、才干、道德等方面对个人进行评定,并写上评语;最后,评定结果将会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九品中正制的设立,将人才选拔权力收归了中央,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门第出身开始被重视,世家大族垄断了高级官吏,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形。
屯田制
屯田制是三国时期曹操采纳部下枣祗和韩浩等的建议而施行的土地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最早起源于西汉,至曹魏时期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所谓屯田,即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公元196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方式,军屯以60人为一营,且佃且守,要求士兵能自行耕作而生产行军所需粮食,并上交部分地租;民屯则以 50 人为 1 屯,农民种植粮食,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
屯田制的实施,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加快了统一北方的进程,也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然而,曹魏后期,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竟达官八民二的程度,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
相关真题
【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选自【2016北京大学】
查看答案
▼
【解析】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产生于曹魏建立前夕,主要用于替代两汉察举制,以规范各地方官吏选举问题。所谓“品”,即综合士人德才门第所评定的等级;所谓中正,即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在中正官对管辖地区的士人确定了品级之后,则需交司徒府复核批准,最后送至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按惯例,品级每3年调整一次,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也随之变动。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对人才选拔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制度上根本缺陷,也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恶劣局面形成。

文章来源 | 初心百科
整理搬运|初心阿卓
百科咨询|初心C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