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回看血泪相和流

2022-08-22 09:28 作者:阿基坦骑士  | 我要投稿

一、书中重要结论

1.李隆基更忌惮宫廷政变,而对从无成功先例的边将造反不以为然,要操心顾忌王忠嗣和皇甫惟明这一类,他们与太子有勾连,其实还是某种宫廷政变的变形模式。而安禄山是个胡人,在长安缺乏根基,与杨国忠和李亨都势如水火,李隆基全然不担心他有内外勾结、策划宫廷政变的可能性。


2.为了向李隆基验证自己的“预言正确”,杨国忠竟想快速“逼反”安禄山。他在并未掌握任何实质性证据的情况下,让京兆尹派人搜查安禄山的长安大宅,虽然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谋反物证,但还是逮捕了安禄山的几个门客送到御史台大狱,问不出话便打死在狱中。安禄山“质押”在长安的长子安庆宗将这个消息密报给安禄山,安禄山忧惧失色,进一步加快了起兵进程。


3.按照安禄山起初的计划,他即使必反,也是倾向于等到李隆基驾崩后再起兵的,但正是杨国忠的“逼反”让安禄山再也顾及不了与李隆基的所谓“情义”,打算先发制人。


4.杨国忠宫廷权谋:

(1)反复言安禄山必反

(2)联手哥舒翰反制安禄山

(3)经营大本营剑南(蜀地)(非常失败)


5.哥舒翰不是在皇帝与太子之间冒险选择了太子,他并不用进行这样高危的站队;哥舒翰只是在杨国忠与太子之间,高度理性地选择了太子。


二、唐军的胜仗和败仗:

【败仗】

①封常清五败(一败虎牢关、二败葵园、洛阳三败)

②哥舒翰灵宝西原之败(败给崔乾佑)

③陈涛斜之败(房琯guǎn纸上谈兵,大摆牛车阵,被安守忠打得落花流水),贺兰进明与房琯本就有私怨,说他如东晋王衍,清谈误国。在李亨面前不断中伤、暗算房琯,导致后者被罢相。

④清渠之战(郭子仪大败于安守忠、李归仁)

⑤邺城之战(此战的特殊性在于,唐军并没有直接败于史思明之手,更接近于一哄而散,准确说是,开战后没多久,大风忽起,天昏地暗,两军都被吓得各自溃散,“官军溃而南,贼溃而北”)

⑥邙山之战(李光弼败给史思明)


【胜仗】①九门大捷(李光弼破史思明)

②嘉山大捷(郭李二人)

③香积寺之战(以李嗣业领前军,郭子仪领中军,王思礼领后军。大致可以推测出,李嗣业统领的是安西北庭军,郭子仪的中军是唐军主力朔方军,曾为哥舒翰副手的王思礼统领的应是河西与陇右的“西方二师”余部)

④新店之战(收复洛阳)


三、涌现出的忠烈

【洛阳三忠:李憕、卢奕、蒋清】东京留守李憕在破城前与御史中丞卢奕相约:“吾等担负为国御敌的重任,虽然现在败局已定,但我等誓死不降。”李憕收集了数百残兵,本想战死沙场,奈何士兵不战自溃,他就一人回到府衙泰然坐等叛军。卢奕在破城前让妻小带着官印走了,他自己则穿着朝服,独自坐在御史台中。叛军抓到两人之后,连同采访判官蒋清一起杀了。卢奕死前大骂安禄山,历数其罪,并对着叛军说“凡为人当知逆顺。我死不失节,夫复何恨!”


四、基本史实

【杨贵妃干政】杨贵妃此次以死请命让李隆基不让太子监国,是她十几年的宫廷生涯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次干政,可以说也是唯一一次卷入皇权和太子的权斗。


【安思顺被杀】天宝十五载二三月间,哥舒翰让人伪造了一封安思顺写给安禄山的密信,李隆基阅后勃然大怒,未经深入调查就贸然杀掉了安思顺。杨国忠想救,哥舒翰不松口,杨、哥二人关系正式破裂。


【哥舒翰出潼关】自杜乾运被哥舒翰杀掉之后,杨国忠寻思着反击。杨建议玄宗催促哥舒翰出潼关击敌,李隆基本人也愿意早点平叛,因而同意。


【马嵬驿之变】马嵬驿之变的主体参与者是禁军,直接策划和指挥者是陈玄礼,兵变不是军士自发行动,以上这三点在今日几成定论。大的争议在于,陈玄礼背后有无其他同谋,甚或幕后主谋?若有,太子李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外国援助】除了回纥骑兵,凤翔唐军中还有不少来自西域、中亚各国的“盟军”,比如中亚古国拔汗那(汉代的大宛国,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地区)出兵助唐,比如于阗王尉迟胜听说安禄山起兵后,竟让王弟摄政,他亲自带兵五千入援中原。


五、词汇积累

惶遽(jù)、抵牾(矛盾的意思)、乖谬、龃龉、嫌隙

岁月骛过,山陵浸远,孤心凄怆,如何如何!


索罗斯反身性理论

忒修斯之船

功名只在马上取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六:人物名言

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李隆基

兴庆宫,吾之王地,吾数以让皇帝,皇帝不受。今日之徙,亦吾志也。——李隆基

势已然,可奈何?——李林甫

只知陛下,不知太子——安禄山

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王忠嗣

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张彖(tuàn)

汝曹何敢害宰相!——魏方进(马嵬驿之变)

南八!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张巡

不行大事,死无日矣!——严庄

“兄有所为,敢不敬从——安庆绪

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张镐(杀掉闾丘晓、营救杜甫)

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李泌(mì)



回看血泪相和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