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石中天原创诗词0167《拜成都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有感》

2021-10-26 06:56 作者:如是我歌  | 我要投稿

拜成都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有感【】 

初成于2019年8月18日

 

异志豺狼入东北,同袍虎豹出西南。

单衣草鞋装备短,飞机大炮心胆寒。

一封家书两行泪,全川壮士半未还。

捐躯报国即尽孝,冲锋陷阵不苟安。

 

自注:

 

01异志:双关。1.谐音,改旗易帜。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东北易帜的历史意义第一,成功地宣告了历时16年的北洋军阀统治的彻底结束。第二,挫败了日本企图肢解东北的阴谋,维护了民族利益和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三,促进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向前发展的潮流。

2.字面义,指二心;叛离之心,有叛变或篡逆的想法。《左传·襄公十六年》:"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后汉书·袁绍传》:"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张学良改旗易帜,却放弃抵抗,逃入关中,是对东北父老乡亲的背弃和叛逆!

02同袍:双关。字面义,战友。《诗经 秦风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隐含义,同胞。

03单衣:(晋东娘子关战役)冬天在山西打仗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单衣、草鞋。

04短:短缺。装备不足,缺乏弹药、给养和医疗设备,一人一枪都做不到,很多人拿的都是大刀。

05家书:见《从抗战家书看川军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06全川:征兵总数超过300万人,而当时四川总人口大约是5200万,征兵比例达到了总人口的6%,这几乎就是征召青壮年的极限了。在300万参军壮丁中,付出了263991人牺牲,356267人负伤,26025人失踪,合计64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当时的中国军队几乎每五个士兵中就有一个四川人,到了抗战中期以后,几乎每个部队里四川兵的比例都达到了30%,“无川不成军”的说法也就由此而产生。(《当年川军出川抗战,打过哪些仗?在杂牌军中算不算厉害?》)

07未还:双关。未还乡(客观结果)、不还乡(主观意志)。卢沟桥日军全面侵华开始之后,四川军阀刘湘第一个通电全国,提出全面抗战。带病出征的刘湘,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刘湘这一遗嘱,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在前线川军每天必同声诵读的话。

08尽孝:川军出川之际北川县农民王者成给他的儿子送了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正中间写着一个大大的死字,两边写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也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没有一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子,但在国难当头应舍小家为大家。一面死字旗不仅激励着王建堂一人,也激励着战场上千千万万的抗战将士。右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边,"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从抗战家书看川军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09苟安:主动请缨上前线,不肯“在后方苟安”。(主动请缨后)1937年10月,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下劝他不必亲赴战线,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随后,川军7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


石中天原创诗词0167《拜成都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