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型战列舰一番舰『长门』号,下水!
转载自Kumano熊野
历史上的今天是日本海军的精神象征,国民崇拜的图腾,“第一型纯日本血统的战舰”——『长门』号的下水日,1919年11月9日,吴港海军造船厂,『长门』型战列舰一番舰『长门』号,下水!
生日快乐!长门!
虽然『大和』在服役后立即成为了联合舰队旗舰,并在二战后为人认识,但由于在建造期间及战时均为高度机密,所以在战前及战时,『长门』与『陆奥』仍然是日本海军中最具代表性的战列舰,也为当时日本国民所熟悉。而直至太平洋战争开战后的1942年2月为止,『长门』都是联合舰队旗舰及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的座舰。
『长门』于1920年11月25日竣工服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主炮的战列舰,她还拥有当时战列舰中较强的动力,最高可达26.5节(公试为26.443节),不过为了隐藏数据,对外公布极速为23节。
『长门』在建造初时,已经发现其烟囱在排烟处理上的存在问题,后来平贺让提出在第一烟囱加上烟罩,但实行后发现没有显著效果,因此在1924年,正式采用了藤本喜久雄造舰大佐的方案,将『长门』及『陆奥』的前部烟囱改成向后屈曲,并在最后顺利解决了排烟倒灌问题,而『长门』屈曲的烟囱亦成为日本国民熟知的特征。
『陆奥』隶属于佐世保镇守府,而『长门』则为隶属来往东京的海军省与军令部相当方便的横须贺镇守府,因此最后选择『长门』作为联合舰队旗舰。1923年9月由于发生关东大地震,因此当时中止了进行中的演习,改为运送救援物资前往东京。于1924年,裕仁皇太子乘坐『长门』行启桦太。
于1928年4月9日,以『长门』为首,并与『陆奥』、『扶桑』、『天龙』、补给舰『鹤见』及16艘驱逐舰,总数共21艘舰艇组成舰队远航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基地香港作亲善访问。舰队由加藤宽治大将指挥,而『长门』舰长为松下薰大佐。舰队到达香港水域后从维多利亚港东边的鲤鱼门航道入港,在逗留五日期间『长门』亦开放给香港市民上舰参观,而各舰部分乘员由英军作向导下,到香港市内及其他地方观光。最后舰队于4月14日离开。该次是『长门』舰历中唯一一次外游。

『长门』改造成弯曲烟囱后,也有进行过搭载水上侦察机与更新主炮塔测距仪的小规模改装。她于1932年至1933年期间,舰上的8厘米高角炮换装为12.7厘米监装高角炮,以及新设40毫米机枪,另外新增了水上侦察机起飞用的飞机弹射器,而原设于前樯测的所与指挥所的探照灯,则被迁移到烟囱周边新设的探照灯台上。
1934年至1936年之间『长门』与『陆奥』共同进行大规模改装,内容主要为更换锅炉、增加装甲、改造主炮塔和废除所有鱼雷发射管。而在外观上,由于更换了锅炉的关系,所以将旧有的2支烟囱更换为1支巨大的烟囱,另外前樯以及后部指挥所的形状亦有所修改。以及在两舷均增设船腹,延长了舰尾,以上的改装使『长门』的防御力增强,感觉更稳重。不过,由于没有更新涡轮,因此在马力上并没有太大分别,速度亦因排水量增大而降至25节。在大西舰长的记述中,『长门』于1941年5月29日的公试中,以马力82000匹马力仅能发挥出24.1节的速度。但是,“长门”在莱特湾海战期间,以基本数据以上的速度来摆脱敌机,证明原装引擎的强度与耐热性在面对过度操作仍游刃有余。其后,『长门』进行了修改航空设备及移除40毫米机枪、增加25毫米机枪的工程,于1941年4月3日,联合舰队旗舰任务转移到『陆奥』上,而『长门』则在横须贺进行更换炮身及强化各部防御力,最后于5月28日从横须贺出港。于8月10日的射击训练中,向36500米外的目标射击,以初弹得出接近命中的成绩。在『长门』的右舷最后部为御真影安置室及天皇御座所,但连山本五十六长官也从没进入过,更有哨兵作24小时守卫。
1936年2月26日,日本陆军的部分“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千余名士兵发动了对政府及军方高级成员中的“统制派”意识形态对手与反对者进行刺杀的“二.二六兵变”。由于铃木贯太郎,冈田启介和斋藤实三名海军大将在兵变中遭到袭击,日本海军在第一时间内就定下了对政变坚决镇压的方针。26日中午12时,联合舰队司令高桥三吉向正在土佐冲演习的舰队发布命令,要第一舰队进入东京湾,第二舰队进入大阪湾。2月27日,时任第一舰队旗舰的『长门』号战列舰带领第一舰队浩浩荡荡地开进东京湾,各舰都将炮口对准了陆上的叛军阵地。『长门』瞄准的是被叛军占领的国会议事堂,负责测定标的的第九分队分队长长光大尉用测距仪很细心地测出,从『长门』号到国会议事堂的距离是19公里。加藤隆义统率的第二舰队也在旗舰『爱宕』号重巡洋舰的带领下于27日上午9时许抵达大阪湾,开始实施警戒。2月29日,兵变平息。3月1日,『长门』、『爱宕』及其余参与警戒舰船解除警戒。
在淞沪会战期间,『长门』运送属于上海派遣军的第11师团第43步兵旅团第1第、2营1749人增援上海,于1937年8月21日从四国小松岛市出发,8月25日返回佐世保。
为了准备与美国开战,因此『长门』进行了作战整备,不过大舰巨炮主义的全盛时代已经过去,而飞机与潜舰却变得更为重要。于1941年7月21日,在早上进行的联合舰队第12次基本演习,以及夜间的联合舰队第21次应用教练期间,在面对俯冲轰炸机与潜舰时确实陷于苦战。而于8月10日,在第一类战技作业完结后的航空队袭击中,被航空母舰『加贺』及『龙骧』上的27架舰上攻撃机、54架舰上轰炸机和15架水上飞行艇玩得团团转。
太平洋战争开战时,『长门』为联合舰队旗舰,并与姊妹舰『陆奥』共同组成第一战队。于1941年12月5日,『长门』在山口县岩国湾发出“登新高山1208”的暗号电文。
1942年2月12日,山本五十六大将把大将旗移到『大和』上,『大和』便成为联合舰队旗舰。在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时,『长门』虽隶属于第一战队并一同出击,但并没有参与战斗。在战斗结束,后收容了航空母舰『加贺』的生存者返国。其后『大和』、『陆奥』前往加罗林群岛的楚克岛,但是『长门』却返回日本本土,每天能做的事情只有待机。
1943年6月8日,『陆奥』在『长门』的面前爆炸沉没。8月,『长门』进入楚克锚地待机。1944年2月从楚克岛撤退后,转到林加锚地作为基地。于1944年6月参加あ号作战,于19日的马里亚纳海战作为第二航空战队的航空母舰『飞鹰』与『隼鹰』的护卫,虽然期间受到空袭但损伤轻微。同时间亦曾经考虑以『长门』为『飞鹰』进行曳航,但在进行之前『飞鹰』已经沉没。
1944年10月,『长门』参加捷一号作战,于10月24日锡布延海海战中,于14:16被『富兰克林』号(CV-13)与『卡伯特』号(CVL-28)的攻击机的2枚炸弹击中。一发破坏了多座机枪和第一锅炉室排气口,令其中一轴瘫痪了25分钟,并只能以三轴运转。另一发则破坏了无线电室及餐厅附近,导致52人死亡、106名受伤。于10月25日,萨马岛海战中,在06:01向美军航空母舰『圣洛』号(CVE-63)进行炮击未取得战果。而在06:54,美军『赫尔曼』号(DD-532)向『榛名』发射鱼雷,但该鱼雷偏离『榛名』而航向『大和』与『长门』,『大和』两舷被鱼雷夹着且限制着回避空间,迫使两舰向北回避航行约16公里。期间『长门』的主炮及副炮继续向美军护卫航空母舰群进行炮击。

在09:20栗田中将命令中止炮击并航向北方。在10:20再次命令南进,但因舰队受到愈趋激烈的攻击,在12:36再次下达撤退的命令。『长门』于12:43被2枚炸弹击中但损伤轻微。10月26日撤退后,联合舰队仍受到美军激烈的空袭。期间『长门』被属于『大黄蜂』( CV-12)的舰载机4枚炸弹击中,导致38人阵亡及105人受伤。『长门』在该日总共发射了99发主炮弹及653发副炮弹。

1944年11月5日至13日的马尼拉空袭后,『长门』于11月18日与『金刚』、『大和』等舰共同返回日本,这次为日本海军最后一次外洋航海。于11月22日,于台湾海峡近淤海,因受到美军潜艇『海狮』号(SS-315)攻击,同行的『金刚』与『浦风』被撃沈,随后收容了『金刚』的生还者。
于11月25日,『长门』在第十七驱逐队『滨风』、『雪风』、『矶风』的护卫下回到神奈川县横须贺港,但因燃料、物资均不足无法再次作远程航行,后于1945年2月受命执行沿岸防御任务,并于6月1日舰种变更为特别警备舰,其副炮及对空装备更被搬上陆地,桅杆与烟囱亦被拆除,另外涂上空袭伪装用的绿系迷彩涂装。米内光政海军大臣与军务局曾计划『长门』、『凤翔』、『利根』、数艘驱逐舰直接回航海参崴并转让给苏联,以换取飞机、物资及燃料,不过在最后没有实行。
于1945年7月18日,『长门』被美军航母的舰载机攻击,并被3枚炸弹命中,舰桥遭破坏,舰长大冢干少将以下,于舰桥的要员几乎全部战死。而继任舰长的杉野修一大佐(在旅顺港闭塞作战中战死的杉野孙七兵曹长之长子)则下达命令,不需修复『长门』及维持现状而迎接终战。
二战后,美军于1945年8月30日以接收了『长门』。虽然『长门』在之前的空袭中受到中度损毁,但是并没有进行修理,而烟囱与桅杆仍为被拆除的状态。美军海军在进行详细的调查后解除了该舰的武装,于1946年3月18日启程航向马绍尔群岛的比坚尼环礁,以作为“十字路行动”中的靶舰,当时的舰长为W. J. 惠普尔上校。虽然舰上只载有180名美国海军士兵,但是『长门』在外洋航行时状态不佳,只能以数节的低速行驶,因此在途中曾停留于恩内威塔克环礁进行小修。
于1946年7月1日进行的第一次实验(代号“ABLE”,采空中引爆方式进行,引爆点位于预定地点上空)中,以战列舰『内华达』号为引爆中心,而『长门』配置于距离预定引爆点400米处。原子弹于『长门』以西600米上方引爆,与预定引爆点距离约1.5公里。当时『长门』几乎无损(只有面向引爆点的装甲表面溶解,但对航行并不构成问题)。与『长门』同时作为实验靶舰的轻巡洋舰『酒匂』,由于所在的位置几乎在引爆中心地带,而于翌日沉没。
于7月24日的第二次实验(代号“BAKER”,是水中引爆测试)中,『长门』距离引爆点约900至1000米的位置,在核弹引爆后造成右舷约5度的倾斜。即使如此,『长门』仍然浮在海上,于4日后的7月29日早晨,进行核试的人员往『长门』所在海面观察,『长门』仍于海上漂浮。直至7月28日深夜到29日黎明前的夜间,『长门』因舰内进水,最后在无人察觉之下安静地翻转沉没。不过有一个说法指出,当时原本有计划为『长门』进行阻止继续进水,以保存其漂浮能力的紧急维修,但因没有实际进行维修工作而导致『长门』沉没。
目前『长门』的沉没处成为了潜水爱好者欢迎的活动地点及珍贵的观光资源。虽然舰只已经沉没,但是当初赫赫有名的Big seven中仅剩『长门』仍然是还以某种形态存在于世上,并以上下倒转的姿态沉没在试爆点的海床上,舰桥部分已经折断,对于军舰来说,大海确实是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