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词典】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
体质人类学,又叫生物人类学(biologic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四个分支领域之一。在欧洲学术体系中,“人类学”专指对人类以及灵长类动物生物学特征的研究,而我们常说的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者则被称为“民族志学者”,归为“民族学”。
体质人类学着眼于人的群体,关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包括人类与动物,特别是与灵长类的联系和区别,各人群的特征和分类,人体的生物学变异,年龄、性别的差异,身体各部的大小、形式和比例关系等等。
在体质人类学中,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成灵长类学,古人类学,种族人类学,人体测量学,人类的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和行为学,古人类化石及石器文化以及应用人类学等分支学科。
灵长类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与人类亲缘关系密切而且具共同祖先的原猴类、猴类和类人猿等非人灵长类动物,隶属于哺乳纲的灵长目Primates。体质人类学家通过对化石的考察,可以根据其身体部位的形态特征,估计人类和非人类物种之间的生物亲缘程度。
古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起源和早期体质进化过程及规律的学科。学者通过对古人类化石、古人类所使用的石器、骨器以及古人类活动遗迹进行分析鉴别,确定它们的分布和系统关系;将古猿化石与现代猿确定人类形成的相对时间进行对比;探究灵长目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古猿、古人类、现代猿类进化序列特征;确定人类形成的相对时间等等。林耀华先生曾写过《从猿到人的研究》,参考的是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体质人类学也有很多应用方向,例如,营养人类学、法医人类学(在刑侦工作中通过骨骼对尸体进行鉴定,推断出死者的人种、民族、性别、年龄、身高、面貌特征、体表特征等)、人体工学、体育人类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