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芯片产业协会“造反”,拜登的对华芯片战争很难推进
根据美国当前的行政和立法态势,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封锁、禁运和打压越来越严密。为此,纽约时报甚至发表文章称,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行动,是"一种战争行为"。这并没有让芯片界感到振奋,相反,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日前发出警告,如果因为制裁太严而不能进入中国市场,后果将是严重的。
半导体行业协会是针对拜登的所谓《芯片和科学法案》发出上述警告的。这家协会首先表示,《芯片和科学法案》在降低美国半导体供应链风险、增强全球竞争力方面,是“大胆而历史性”的。但它同时表示,要是进一步对华制裁,就适得其反了。“允许我们继续进入中国市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商业市场,对于避免违背《芯片和科学法案》非常重要。”
半导体行业协会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声明,是有传言称,美国正在考虑进一步扩大对华制裁范围,禁止中国获得某些人工智能先进芯片和半导体设备。有知情人士对美国彭博社表示,半导体行业协会的三个会员,也是芯片界巨头,英特尔、高通和英伟达,正在打算游说政府,不要再实施新的限制了。
美国政府用战争式的手段来对待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感触最深的不是别人,当然就是美国自己的集成电路从业者了。他们非常清楚,用这样的严密封锁来对待中国,是不可能不遭到报复的。一旦中国发起报复,可能导致全球信息化产业的倒退。这并不是我们危言耸听,有专家对纽约时报表示,美国之所以能挑起芯片战争,是因为“整个行业只有在美国参与的情况下才能运转,整个过程都有美国的工具、美国的设计软件和美国的知识产权。”
但中国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挨打的对象。中国在全球信息产品供应链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供应链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也有美国以及欧洲日本等全世界的用户市场。中国目前是全球消费电子产品代工最为集中的国家。虽然各大代工企业在美国的压力之下,都尝试过把产能拿到中国以外去,比如三星电子在越南的生产,富士康在印度生产,确实建立了一些产能,但是远不能和中国所拥有的产能相比,不可能起到替代中国的作用。
因此,要想维持全球供应链,包括美国厂商在内,还是必须想方设法把各种集成电路大量运进中国,才能组装成产品。如果美国进一步强行禁止中国进口先进集成电路,那么所带来的并不是产能移出中国,而是整个供应链的崩溃。
现代集成电路产业,从生产设备到最终产品,都离不开中国提供的稀有金属元素。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是一个低端的参与者。当中国限制出口镓和锗两种产品时,有关专业人士就做了充分说明,提炼这些稀有元素的过程,是有相当技术含量的,并不是把矿石挖出来卖给外国人就可以。所以美国半导体协会的成员们也非常担心,如果拜登政府做得太过分,引发中国对稀有元素出口的进一步限制,那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链,都要停工待料。
就算美国采用战时机制,要完全替代中国在稀有元素方面的供应地位,所需要的时间也在10年以上。在这段时间里,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制约,大批企业将破产倒闭。而中国可以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学习能力,来建立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中国企业已经认识到,不团结起来实现创新,下场就是一起覆灭。如果中国把每年用于芯片进口的4000亿美元拿出一部分来搞研发,国内芯片企业最终会迎头赶上。所以,美国的管制措施不能一劳永逸地遏制中国。即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只是起到拖延作用。美国商务部负责出口执法的助理部长马特被迫承认:“我们的目标是能阻止多少算多少。”
实际上中国已经在相当多中低端集成电路的制造上,开始取得了突破,比如28纳米芯片的生产,已经有成熟产品投放市场,这样的产品虽然不是顶尖先进,却已经可以满足很大范围内消费电子产品的生产需求了。芯片战,最终的赢家一定是中国,美国政客的短视和偏见必将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