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批评
一、明初在文化思想上竭力推崇汉唐盛世,复古思想较为浓厚。文学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比较推崇汉魏盛唐,在文学理论上没有多少新的特色
二、宋濂
明太祖称之为“开国文臣之首”,理学家,专长散文,写景文名作有《环翠亭记》。
论文力主宗经。在《文原》中说“余之所谓文者乃尧舜文王孔子之文”,又说“六籍之外,当以孟子为宗,韩子(韩愈)次之,欧阳子(欧阳修)又次之”。
认为:“文之至者,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必期无背于经,始可以言文” (《徐教授文集序》)。
三、高棅
他编的《唐诗品汇》是明初诗歌创作上复古崇唐思潮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对后来前后七子文学思想有直接的启迪作用。
高棅的诗学思想受南宋严羽论诗影响很深,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以盛唐为正宗,强调辨体的重要性。辨体的目的是认识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优缺点,辨体标准是提倡“盛唐之音”,崇尚“雅正冲澹”, 以李杜为代表的盛唐诗为典范。
《唐诗品汇》中已初步体现了格调说的思想。
四、李东阳
湖南茶陵人,“茶陵诗派”之首,曾为文坛领袖。著《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
在文学思想上,推崇严羽,崇唐抑宋。他说:“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推崇唐诗“天真兴趣”、“意象超脱”,而不在字句“对偶雕琢之工”, 显然论诗与严羽诗论一致。
李东阳论诗重在音律声调,认为诗“有异于文者,以其有声律讽咏”,能使人反复 讽咏以畅达情思,感发志气,并以此作为格调高下的标准。
他有提倡复古倾向,但不赞成机械地模仿,“诗贵不经人道语。”要求诗歌“圆活 生动”,反对泥于死法。
五、李梦阳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们文学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复古。
李梦阳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他的复古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的法式。
李梦阳论诗中比较有价值的一点是他提出了“今真诗乃在民间”的思想。这确是接近于后来公安派思想的,但李梦阳还是从学古角度出发的。
六、李攀龙、王世贞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 吴国伦。他们把复古主义的文艺思潮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李攀龙《答冯通书》:“秦、汉以后无文矣。”复古思想比李梦阳更激烈。
王世贞继李梦阳之后主盟文坛达二十多年,有著名的《艺苑卮言》。他持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
王世贞重视诗歌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的创造,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与灵敏悟性,实已开公安派文学思想之先河。
王世贞主张要把“学古”和“师心”结合起来。熟读古人的优秀作品,涵泳于胸中,但在自己创作时则要“一师心匠”,达到“神与境合”。
七、杨慎
李梦阳的门下,提倡复古,推崇汉魏盛唐,但不赞成七子的绝对化主张,提出“人人有诗,代代有诗”,强调学诗路子要广,不局限于汉魏盛唐。
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著有《升庵诗话》十二卷。
八、唐顺之及唐宋派
唐宋派——嘉靖间,以王慎中、唐顺之为代表。推崇唐宋,尤尚欧、曾;要求本色,反对句拟字模。
唐顺之的文学理论批评中,本色论影响较大。“本色”的含义是“直些胸臆”,不过“本色”的概念并非其首先提出。南朝刘勰早在《文心雕龙》的《通变》篇中就提及本色。
本色,原意是指本来的颜色,刘勰借用到文学上指作品本身独有的特点。南宋严羽 《沧浪诗话》中认为只有悟才是内行、才是本色,此“本色”是指诗歌创作要靠妙悟,妙悟才是它的独有特点。
唐顺之和前人所论不完全相同。它的本色论是讲诗文创作的一种美学原则,必须直抒胸臆,自然流出,而不加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