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le获奖项目】2021 ASLA学生奖专辑|规划分析类荣誉奖:林·人·火|Needle项目分
本期分享团队
作者 | REN Junyao, LIU Xin, WANG Zifan
(Needle作品集学员)
指导教师 | ZHUANG Xinqi
(Needle主理人 庄庄老师)
华中农业大学

林、火、人
防治凉山山火的设计语言研究
Forest, Human, Fire

很荣幸可以获得ASLA Analysis and Planning 的荣誉奖。这个项目是我们在Needle Studio通力合作完成的。感恩队友在做项目时候的相互配合、帮助以及互相鼓励,另外特别感谢导师庄庄的鼎力支持和耐心指导,也感谢Needle Studio为我们提供这个平台完成梦想。
项目背景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473.04万人。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享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的美誉。这里还有神秘尚黑的彝族,神圣和狂欢并存的火把节和古老的民族森林文化。但就在2020年3月30日,一则新闻将这个美好而平静的地方又一次带入大众的视野,“19个鲜活生命牺牲,过火面积1000多公顷……”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森林火灾后的惨重一幕。而就在一年前,凉山州木里的另一场大火,夺去了31人的生命。彝族本就尚林崇火,而频频发生的森林火灾又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冥冥之中,森林、火、人这三者的关系变得愈发扑朔迷离。
火与人
彝族起源于山林,从游牧到刀耕火种再到近现代的农牧业,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动致使森林,农田,村落,交通,城市等等的空间位置及面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文化以及信仰的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被淹没。因此祭祀活动一直存在于彝族的活动清单中(例如火把节),火种也就在这山林里生生不息。
火与林
火灾的发生必然少不了可燃物,林木定会首当其冲。从森林资源水平看,凉山州森林覆盖率45.5%,森林蓄积量位于全国前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专家组成员慕长龙介绍,植被茂盛也意味着存在大量可燃物。“凉山的主要树种当时是云南松(由于错误的选择飞播林树种),松节油含量高,燃点低。”此外,一些森林地面植被长期堆积后,容易腐烂,产生大量可燃气体。
林与人
彝族的森林文化核心是林人共生,主要表现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彝族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维持生计,在利用森林的过程中,总结出许多利用森林的技艺,也是森林文化的精髓。精神层面,彝族对森林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原始宗教信仰及人生礼俗方面有很多与森林相关的习俗,从这些习俗中可以看出彝族敬重森林的生态观念。制度层面,彝族有护林组织和护林制度,彝族对森林的维护主要有植树造林、神山森林体系、护林制度。

火灾可能性评分及信息印证分析
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与森林火灾相关的因素分为相对静态因素和气候因素,而静态因素又有高程、坡度、坡向、植被以及人居分布,动态因素即气候因素分为湿度、温度、风速和降雨量。将这些因子的GIS信息找出,并将所对应内容分别按照自然分级分为五级,并确定不同内容与火灾等级之间的联系。
之后根据不同因子和火灾的关系赋予不同的权重,叠图分析之后得出整个凉山彝族自治州火险可能性等级分布,与此同时,结合新闻及政府部门的近些年森林火灾发生的信息记录,与可能性等级分布叠图对照,印证可能性评分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据此也进一步确定与火灾相关因子的信息成立。

火灾机制分析
凉山发生的火灾类型分为家火、田火以及野火,其中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当属野火,也是最难控制和相关因素最多的,而野火大体分为地表火、林冠火、地下火,它们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机制是不同的,其中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地表火的占比是最高的。
与此同时,根据四川省林业局资料显示,凉山山火的主要发生诱因就是祭祀活动。祭祀通常为火塘礼,彝族人民的家屋旁会有小火塘,村子的周围会有大火塘,另外林中一些墓地、墓坑边也会有明火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
另外该地区造成山火延续和频繁的原因是因为当地之前的错误决策决定以云南松作为飞播林的主要树种,云南松松节油含量高,燃点低因此容易造成火灾并且传递速度大大提高。

空间原型的分析
凉山彝族是典型的高山民族,自然地形地貌对凉山彝族的生产生活影响非常大,尤以村寨周边山、水、林的形制最为突出,基本为半农半牧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因此,村寨选址混合了自然主义色彩和防卫的社会特点,并形成了以“土主崇拜”为核心的布局形式。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山间的竹木、茅草、土石资源丰富,采伐便利,封闭半封闭的生活状态更适合采集、狩猎和原始农牧经济,因此村寨选址一般常常在远离平坝的山区,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1 .聚顶寻脉而居——山顶或山脊选址;2 .半山而居——山腰处或半山山坳处选址;3 .依山河谷——山脚或河谷处选址。另外从三种村庄空间原型提取出五种元素分析空间的构造形式,分别为道路、农田、建筑、森林和空地。

提出设计语言
根据山火发生和传播的原理和对三种空间类型的研究,这时候根据景观生态的空间原理进行预测,场地空间因素的多样性、交错性和非连续性可能与预防火灾发生以及防止山火进一步蔓延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把三种空间类型中的五种元素(农、林、建筑、道路、空地)的形态提取出来,分别剖解成面、线、点的形式,并将空间划分成等份格网,接着把空间中可能发生火灾的点位标注至点因子格网中。
打分机制说明:
面
1.看每个格网中所含元素的个数x,x越大,多样性越强,分数越高
2.当x≥2的时候,计算每个格网中的不同元素分别的面积的标准差,标准差越小,元素占比更加均质化,分数越高
线
1.看每个格网中所含元素的个数x,x越大,多样性越强,分数越高
2.元素个数相同时,比较每个格网中所含线的数量y,y越大,交错性越强,分数越
3.看每个格网中交点(不同因素之间)的数量z,z越大,连续性越低,分数越高
点
1.看每个格网中所含元素的个数x,x越大,多样性越强,分数越高
2.当x≥2的时候,计算每个格网中的不同元素分别的面积的标准差,标准差越小,元素占比更加均质化,分数越高
最后,通过可预防山火的分数高低以及可能发生火灾的点位验证结合,得出“带”的设计语言及策略,结合场地原型的自身特点,即林、牧、农带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在同一剖面上将三种空间原型的功能分布及策略推导展现出来。

场地设计
设计场地经过筛选得出基本包含三种空间类型的一片区域,将策略和设计语言——“带”贯穿逐步生成平面,强调由外之内,由大到小,并且将零散的村庄串联通过大型祭祀场地位置规划达到民族文化更好的沟通交流以及融合,在空间利用最大化的同时达到防治火灾的效果。


项目完整图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