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些不讨喜的人,大都背负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秘密
生活中有一类人,似乎天生不讨人喜欢。无论在哪儿、无论跟什么人在一起,他们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又或者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大家疏远和冷落。
倘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些不讨人喜欢的人其实都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通常都是活得最认真、最用力的那拨人。
这话听上去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认真、努力难道不是好事儿吗?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竟然成了一种劣势和弱点了呢?
但其实只需稍稍回忆一下,你便不难发现,这样的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周围。
还记得上学的时候吗?那时候几乎每个班级貌似都有那么一两位集沉默、严肃、庄重、“正经”、刻板于一身的同学。他们勤勤恳恳、本本分分、循规蹈矩、不苟言笑,言行举止中总是在不经意间带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执着与坚决。
然而奇怪的是,他们的执着与坚决通常很少能够帮助他们迎来“大任”。相反,他们活着活着,通常就成了旁人眼里的“隐形人”,成了被大家遗忘、忽略甚至厌恶的一种存在。

比如热门网剧《隐秘的角落》里的“好孩子”朱朝阳,就是这类人的一个典型代表。他虽然是班里的“第一名”,但却没人喜欢他。同学叫他“假正经”,班主任说他“不合群”。学业上的光环再强大,也阻止不了他在人群中的不讨喜。
此外,《甄嬛传》里的安陵容又何尝不是这种类似的存在呢?她力争上游、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但最终却因为自己的太过认真、太过用力而坑惨了自己。不但原来的“敌人”瞧不上她,就连她原先的好姐妹甄嬛和眉庄也都同样厌弃了她,与她反目成仇。
更真实、与我们距离更近的一个例子则是真人秀节目《五十公里桃花坞》里的行为艺术家陈陈陈。从一亮相开始,陈陈陈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扮演着一种尴尬的角色。
15个人的集体生活中,他是最“孤独”的那一个——没有特别亲近的人、也没有关系亲密的小圈子。即使大家对他礼貌客气,也仅仅只是礼貌客气而已。原因就在于,他太认真、太一板一眼了。这让周围的人总是会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一种沉闷严肃的氛围之中——可有谁会喜欢这样的氛围啊?
事实上,无论是陈陈陈,还是朱朝阳、安陵容,他们最大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都活得太累了。
一个活得太累的人,会将他们的“累”不知不觉地“传染”给其他人。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太严肃、太认真的人往往都不怎么讨人喜欢的根本原因。
因为没人愿意活得那么累。
这是人的天性。
问题在于,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什么样的力量,竟然让陈陈陈、朱朝阳、安陵容们竟然可以违背人的天性,心甘情愿地“累在其中”呢?
节目中,陈陈陈的一番话很令人深思。他说,他是单亲家庭长大的。每年自己过生日的时候,父亲就会提前好几个小时做好一桌饭菜,然后拍照发微信给他,这让他感觉很有压力。
他甚至对众人坦言,他觉得自己对于父亲的那份感情债,大概永远也还不完。
没错。所谓的“感情债”,正是陈陈陈们之所以活得太认真、太用力,并且活得也太不快乐的真正根源。
感情原本是人类所能拥有的极美好的事物。然而任何感情一旦变成了“债”,美好也就随之变了味,变成了恩怨与痛苦。而这种恩怨与痛苦必然波及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亏欠的、还是被亏欠的,也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
比如作为“亏欠”的一方,陈陈陈深感沉重与压力,而作为“被亏欠”的一方,其父亲又何尝不觉得委屈和不甘呢?
正是因为感情中一方的委屈和不甘,才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制造另一方的亏欠感。因为只有令对方感到亏欠,他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偿还或者回报——无论是感情上,还是其他方面。

这种亏欠与被亏欠的感情模式,在传统家庭关系中可谓数见不鲜。
“要不是为了你”、“你知道我为了你付出了多少吗”、“你对得起我吗”······诸如此类的话语,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
我爱你。为了爱你,我牺牲了太多、付出了太多。所以,你欠我的。那么,你就得服从我、听我的。
——这就是被亏欠者的心理逻辑。
他们以爱之名,理直气壮地向自己所爱之人实施着情感勒索和人身控制。他们企图以情感为筹码和要挟,来逼迫对方就范。他们以为只要对方就范,自己就可以心满意足、高枕无忧。
殊不知,哪里有逼迫和控制,哪里就有抵抗和挣脱。而最为骇人的一点是,你永远不会知道这种抵抗、这种挣脱会在哪里、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发生。
就像《隐秘的角落》里的朱朝阳。表面上看,他的确很配合、也很顺从母亲的期待。他努力学习、从不惹事生非,即使在学校遭遇霸凌,也总是自己默默承受,从不在母亲面前言语半句。
母亲不能时常在家照顾他,他毫无怨言。母亲心情不好逼他喝牛奶,他虽不情愿,却还是一仰头喝了个精光······他的确很懂事,懂事到让人心疼。因为他知道,他不得不竭力用自己的乖巧懂事来弥补和满足被“亏欠”的母亲——尽管母亲与父亲的离异,绝非他的过错。
这样一个好孩子,自然令人欣慰地活成了母亲的骄傲。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骄傲的孩子,却消无声息地堕入了人性幽暗的深处、走上了犯罪的歧途。
而他亲爱的母亲,却自始至终都不曾明白,自己那个聪明乖巧的儿子,究竟经历了多么可怕的事情、其内心又究竟涌动着怎样的惊涛骇浪。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背负着“感情债”的人最终都活成了朱朝阳,又或者是安陵容。果真那样,世界就太惊悚了。
事实上大多数“亏欠者”活成的样子,大概最接近于陈陈陈。
除了沉默寡言、在人群中不大讨喜之外,一切风平浪静、毫无波澜。可谁又知道在风平浪静的表象之下,他们的内心正经受着怎样的煎熬、承受着怎样难以言说的重荷、又是如何渴望着挣脱与救赎呢?

表面上的妥协,并不代表内心的安宁。不得已的亏欠和偿还,未必能止息内心的压抑和委屈。
他们偿还了并不属于自己的亏欠,必然会想法设法地弥补因为这种偿还而对自己造成的亏欠。
毕竟没有任何人的心可以是一个黑洞,足以吸纳一切、消受一切。而一个人所承受的东西一旦到达某种程度,就必定会自发地寻找出路、寻求消解。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和解。
这种所谓的抗争与和解,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有显著激烈的、也有沉默无声的。
而无论是否被看见、是否被觉察,这一切都终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镌刻在一个人的身上。
即使他们身处茫茫人海,依然可以毫不费力地凭借一种独有的“气息”被人辨识出来、“区隔”开来······就像朱朝阳、安陵容,又或者陈陈陈。
而如果可以,我只愿这个世界少一些朱朝阳们,就像朱朝阳们发自内心所渴望的那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