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首都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第一名学员回忆版)
2020年首都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第一名学员回忆版)
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整理
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行政管理前三名全部为育明教育学员,首师大行管近五年考研真题变动很大,主要是命题老师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点大家要关注。
765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公共管理学》,王乐夫、蔡立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898政府经济学
《公共部门经济学》,黄新华,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政府经济学》(第二版),郭小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辅助资料
《全国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首都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每年录取的考生中有近一半是育明学员,如此好的成绩的原因在于三点:一是权威的内部信息,二是考前精准押题,三是给学生的全称规划和重点难点指导及答题技巧指导;初试辅导课程包括一对一辅导和视频课程,由在校教授授课(包括参考书重点讲解、真题讲解、答题技巧讲解、考试范围讲解、面试技巧讲解、申请材料讲解),具体登陆育明官网咨询或者登录“腾讯课堂”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自主购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Q群:6995-1603-8
1.整体性政府(2020年首都师范大学)
2.公共政策学科诞生的历史条件。(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
答: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甚至被说成是当代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科学的一次“革命”。公共政策是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以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原则、规律或模式,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一门科学。系统论或称系统科学由三部分组成:其一为系统原理;其二为系统方法;其三为系统工程。信息论是一门以信息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研究目的的一门新兴的、横断的综合性学科。控制论是研究不同系统之间的共同控制规律以实现优化目标的学科;是利用系统各部分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传递,将整个系统组织成为能自动地合乎要求的运动机制的一门横断科学。
(2)决策科学的形成
决策科学是以现代科学手段与分析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并认识和把 握正确决策的活动,这种活动可区分为个人的、群体的和组织的三个层次,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的每时每刻。
西蒙在巴纳德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他的决策概念。他系统论证了管理决策的概念体系,从而创立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决策理论学派。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它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 境中人的行为规律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学科。行为科学产生于管理工作实践。行为科学包括个体行为研究、动 机与激励的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等。它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及其被奉为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的影响:
第一,公共政策学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
第二,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 不断扩充,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专门知识仍然大地超出他们的知识领域、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政,二是实行政策咨询。
总之,政策科学并不是突然降生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孕育时期。古代和中世纪的政策研究思想和经验是政 策科学的早期思想源泉,近现代经验研究的成长、应用社会科学的成长及其职业化是政策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而近现代社会科学对政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讨论则构成当代政策科学的先导。
3.比较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区别(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答:描述性研究是从观察入手来了解并说明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旨在将现象和事件描述和辨别清。解释性研究则是运用假设检验逻辑,在研究之前需要建立理论假设并提出一些明确的研究假设,然后将这些假设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因果模型。
解释性研究是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即试图在描述清现象和事件之后,深入探索现象和事件之间的关联。(联系)
二者的区别反映在如下表格中:
描述性研究
解释性研究
对象规模
大样本
小样本
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按比例分层抽样
不按比例分层抽样
研究方式
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
调查、实验
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描述统计分析
因果研究和相关分析
主要目的
描述现象或事件总体状况和分布特征
解释变量关系和进行理论检验
基本特征
内容广泛、规模很大
设计复杂、理论性强
4.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及其作用(2010年湖南师范大学)
答:系统分析已经成为公共政策研究尤其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性方法。系统分析基础上的公共政策分析可以认为是基于公共政策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各种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能最大程度实该目标的最优方案的过程。
(1)从系统分析的要素和步骤来看
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逻辑顺序,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①阐释目标
这是政策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只有正确地阐释目标,才能保证这个分析过程的正确进行。
②寻找方案
这是指根据政策目标来搜寻和设计出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包括对已有方案的整理。在此基础上,收集与方案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并进行分析。
③预测效果
这是根据备选方案的内容和性质以及方案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对方案的效果作出估计。
④构造模型
⑤评估方案
即选择一定的(一个或多个)标准,把各种备选方案按照优先顺序排列起来,使决策者更容易作出选择。
政策分析的这些阶段在实际应用中不仅是递进的,而且往往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些阶段还要循环往复若干次。
(2)从系统分析的内容来看
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分析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
要确定政策系统的边界和约束条件,就必须对环境作出分析,而政策系统分析的许多资料也来源于环境。因此,分析环境与政策系统的关系是接近政策系统问题的必要步骤,也是政策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
②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
政策系统的目标定位是政策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出发点,是政策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之具体化。
③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
政策系统结构分析的目的是要找出政策系统构成上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特征,使政策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在分布上达到最优结合的效果。
(3)公共政策研究中的系统分析的主要作用
①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比较;
②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
③系统分析强调并突出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使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创新的领域;
④系统分析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
⑤系统分析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5.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意义与作用(2016年湖南农业大学)
答: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是考察公共政策过程中某种目的是否值得为之争取、采取的手段是否能被接受以及改进系统的结果是否“良好”。
(1)价值分析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意义与作用
①公共政策分析人员通过价值分析可以确定一些基本的衡量和评价政策方案价值准则。
②运用价值分析方法,可以了解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与趋向,从而有助于人们把握某种新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规范的形成过程,并在公共政策的分析与决策中确立新的价值准则。
③社会的价值观念并不因为公共政策系统中个别的决策行为而改变,但随着整个社会政策系统的展开,人们的价值观念将随之而发生新的转变。建立在价值分析基础上的政策分析系统会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同还能知道人们对政策作出新的选择。
(2)价值分析的方法
①对作为价值观念外在表象的行为方式和需求结构进行研究,调查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对公共政策所持的态度与可能的行动
②对价值观念的各个方面,如人生态度、道德风尚、审美标准、生活方式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识别社会公众、公务人员和社会团体等不同层面的价值观的含义、范围和变化趋势。
③对规范性的价值体系即价值规范,如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伦理规范、精神文明规范以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等诸方面的规范(包括成文或不成文的公共政策)进行分析,寻求价值规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④价值分析的具体方法包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运用决策分析对不同价值准则的敏感度进行分析;此外,可以通过对经济活动中的预算分析、劳动报酬关系以及资源分配 优先顺序等方面的分析来透视价值观念及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