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西方哲学·中世纪哲学(2)
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生于265年):
总体赞赏希腊哲学,把柏拉图称作救赎工程的先知,认为柏拉图借用了旧约,《蒂迈欧》和《创世记》中对造物的描绘相似,灵魂不死也与圣经一致,柏拉图的政治理想也在犹太人的神权统治中实现。
但柏拉图关于上帝和造物的学说被流溢论和物质永恒所污染,灵魂和永生被先存理论和转世学说污染。柏拉图有精英主义,而基督教没有。

大巴兹尔(330—379年):
遵循字义解释,但仍然保留了奥利振的方法。上帝在创世前已经规定了符合理性的事物秩序。
友谊律:将宇宙的不同部分联结为统一的和谐体。
有神圣世界和自然世界之分,自然世界的物质是火、气、水、土,在时间之中,神圣世界的物质是光,超越时间。
上帝创造了循环的“一天”,而不是“第一天”。

纳西盎的格列高利(神学家格列高利)(329—389年):
第一个明确区分神学与哲学,神学是对上帝的哲学思考。
上帝有两个名称,“存在”和“存有”,上帝名称不可定义,名称只有比喻意义。
从“是者”和“言语”的关系区分四类东西。
可谈论的非是者(拟人化的神,在理性之外),不可谈论的是者(创世前的无,低于理性),不可被谈论的非是者(非生成的是者,高于理性),可谈论的是者(真实历史事件,在理性中)。

尼撒的圣格列高利(335—395年)
信仰优先,但自然理性也有贡献。对共相的超实在论观点,认为“人”一词先被用于共相,然后用于个体,“上帝”也首先用于神性本质上,然后才是神性位格。
上帝自由地创造世界,上帝预见到恶,但还是创造了人。接受万有复兴论,但并不接受柏拉图的先存理论。
第一个真正创立了系统神秘神学的人。人的心灵认知感性对象时,能获得有关上帝和他的属性的一些认知内容,但可感事物只是非质料性的实在之符号或表象,灵魂由于这个矛盾进入“神枯”状态,这就是神秘主义的诞生。因为灵魂受上帝引导,离开了认知对象,但没见到通过爱引导它的上帝,进入黑暗之中,即“不知之云”。三一的上帝注入人的灵魂,灵魂超越自身,进入“出神状态”。笼罩上帝的黑暗时由于神性本质的完全超越性,而灵魂总是不断前进。
人的尊严归结于人的自主性,人分属两个世界,他像上帝统治整个宇宙一样统治可见的物质世界。

马里留·维克多里(300—363年):
上帝是“一”,高于存在,先于存在。上帝是“前存在”,不是一个存在的东西,而是一切东西的原因。
“真正是”的东西是自在的实体,精神、心灵、灵魂、思想等
“似乎是”的东西是表征
“真正不是”的东西是不可能、自相矛盾的,不可想象与表达的非存在
“似乎不是”的东西是潜在的质料
人的灵魂的三位一体,神圣灵魂、物质性精神和物质性灵魂,表现为人的存在、生命和理解共存一体。
灵魂是一种处于精神、理智和物质之间的理性,可以上升为神圣,或下降到理解。
神圣指摆脱肉欲,与圣道融合。理解指受身体约束的一般见识。

拉克坦修(约260—330年):
认为哲学家到达了人类智慧的顶峰,但人类智慧在希腊哲学中最后自我毁灭,而真正的知识来源于上帝的智慧。
自然哲学家以部分推论全体,声称他们知道一切。拉克坦修则以他们不知道的那一部分推论他们一无所知。
道德哲学家的生活驳倒了自己的理论,因为他们甚至不能按照他们提倡的方式生活。还攻击哲学的不道德的社会效果(原子论耽于享乐、灵魂转世学说诱导人自杀、苏格拉底以狗和鹅起誓引入动物崇拜、“理想国”推翻国家政权)。
基督教能提供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