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2000字,讲透「能力圈」:界定、发展和误区

2021-12-05 22:17 作者:曹操读书  | 我要投稿

沃伦·巴菲特曾经说:

如果说我们有什么本事的话,那就是我们能够弄清楚我们什么时候在能力圈的中心运作,什么时候正在向边缘靠近。

能力圈」是巴菲特和芒格特别推崇的概念。这个概念从公开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很多的书籍、网页都提到过、讨论过,但老曹我总觉得差点意思。

那些讨论「能力圈」的内容都不太通透,看完之后也是云里雾里的,感觉懂了,但是想要界定自己能力圈的时候却模棱两可,想要扩展下能力圈也无从下手。

最近重读《穷查理宝典》,以及和查理·芒格相关的一些书籍,对能力圈又增加了一些浅薄的认识,最终整理成了这篇文章。

吹个牛B,从「能力圈」的解释到应用,老曹这篇文章要比网络上 99% 的文章要好。不信你就看完。

这篇文章抛砖引玉,如果你对我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认为我的内容有错误的地方,恳请留言指正。

文章分 6 个部分,内容较长,建议先收藏再阅读:

  1. 「战争迷雾」视角看能力圈

  2.  界定能力圈的 2 个方法

  3.  找到清晰的边界

  4.  能力圈的 3 个误区

  5. 「飞行模拟」稳固能力圈

  6.  怎样发展能力圈


1「战争迷雾」视角看能力圈


什么是能力圈?字面意思,给能力画个圈,能力所及范围就是能力圈。

所以很多描述能力圈的图片是这样的。

一个清晰明了的圈,圈内能行圈外不行。

扩大能力圈,就这样一圈一圈的扩展。

似乎很清晰、很切题。

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极其容易误导人的

如果是这样的认知,将严重影响对自己能力圈的界定和扩展。


我对能力圈的理解是这样的:

  1. 能力圈不是一个圆圈(废话)。

  2. 能力圈没有清晰的边界。

  3. 能力圈不是扩展得来,而是发展、生长得来。

这三个理解可以从「战争迷雾」的视角来解释。


对于战争迷雾,玩过对战、战略之类游戏的同学应该不会陌生。

游戏里面的地图不是全开的,人的视野距离也不是无限远的。周围的道路、地形以及敌人的动向,全部都隐藏在「战争迷雾」之下。

图片来自:Fandom,Dota 2 Wiki

想要知道前面是断头死路还是迷宫出口,是埋藏着宝藏还是隐藏着大 BOSS,都需要自己去探索。

只有自己走过的、探索过的地方,才能在地图上点亮。否则,就是一片黑暗。

有的同学说没有玩过游戏,不懂什么叫战争迷雾,没关系,你可以回想下在浓雾里面行走的经历。


四周一片朦胧,你知道前面有路,但是不知道有没有恶狗拦路。

你能看到前面有灯光,但是不知道去往灯光的方向,路况怎样。

只有亲自走过了,才知道路上有没有坑,这个坑能不能迈过去。

这片区域你能点亮,说明你有能力解决这片区域的野兽和 BOSS 。

这条路你能走通,说明你至少找到了一条路,能避开所有的坑,去到你想去的地方。


不能点亮的区域呢?要么是有打不过的 BOSS 阻止你通过,要么是路上的坑太大了你迈不过去,要么是你探索不够,还没有找到路、找对路。

在点亮的区域和黑暗的区域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是一层朦朦胧胧的薄雾。

只要再往前一步,你就能点亮这一小块区域,但是你没有。

可能是你觉得点亮的区域够大了,暂停了探索。也可能是你看到薄雾下面忽隐忽现的 BOSS 的轮廓,不敢再往前一步。

最终我们只能在已经点亮的区域里面打转转。


这个解释能力圈的思路对不对呢?我们看看查理·芒格怎么说的。

对于投资,芒格说有三个选项:

  1. 可以投资,

  2. 不能投资,

  3. 太难理解。

巴菲特和芒格不投科技公司,是看不懂吗?不是。如果看不懂,那么就是能力圈外,直接就不能投资。

他们把科技公司归为「太难理解」,因为有 BOSS 打不过、有坑跨不过,比如无法确认科技公司的安全边际在哪。

这个太难理解,刚好是一个能力的过渡区域。不是不懂,又没那么懂,似懂非懂,属于巴菲特说的能力圈边缘。

如果是画一个有清晰边界的圈,圈内就是能行,圈外就是不行,那么「太难理解」就没有地方放。

而在能力地图上,点亮与黑暗中间的薄雾区域,可以完美的容纳「太难理解」这个选项。

有的同学说这属于什么认知圈、学习圈,不一样,原因在另一篇文章略加解释。

所以老曹认为战争迷雾这个思路问题不大。


所谓能力圈,就是在布满战争迷雾的「能力地图」上探索,那些能够点亮的区域就是能力范围

因为每个人探索过的能力地图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能力圈都是奇形怪状、独一无二的。

能力圈的扩展也和探索地图类似。


地图的点亮不是一圈一圈点亮的,而是自己在点亮区域内不断磨炼、提高能力,直到能够打败拦路的 BOSS,跨过路上的大坑,找到进入新地图的那条路,然后才能点亮更广大的地图。

能力圈呢?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提高,不断的解决难题,最终找到突破口,才能进入新的领域,然后继续探索、尝试,才能消除更多的未知,获得更新、更大的能力。

所以与其说是扩展、扩大能力圈,不如说是发展能力圈


巴菲特和芒格从难以理解科技公司到重仓苹果,抄底阿里巴巴,是顿悟的吗?不是。是通过十几年的探索,找到了迷雾下的突破口,点亮了投资科技公司的能力地图(至少是一部分)。

探索并突破是点亮能力地图的唯一方法,这和一圈一圈的扩展能力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仔细理解下「地图和探索」的意义,你会发现对能力圈的认知和应用要清晰很多。

怎么应用?接着往下看。



2界定能力圈的2个方法


前面说「能力圈是能力地图的点亮区域」,但是有一个问题,能力地图在哪?

我虽然用了能力地图这个概念,但是很遗憾,我们并没有现成的地图,我们有的只是一张布满迷雾的白纸。

这个能力地图需要我们自己画

当然并不是真的拿出纸和笔来画地图,画图不是目的,目的是界定能力圈。


2.1 巴菲特的方法:画圈

怎么界定能力圈?沃伦·巴菲特给了一个方法:

围绕你能够真正了解的那些企业的名字周围,画一个圈,然后再衡量这些企业的价值高低、管理优劣、出现经营困难的风险大小,排除掉那些不合格的企业。

巴菲特是从投资公司的角度考虑的。我们可以模仿巴菲特,从我们的技能角度画圈。


比如平面设计、视频制作、营销推广、运营管理,列出来,能做的就放到图表里。

不过这样太粗略了,可以细化一下,比如把平面设计细分为:标志设计、VI 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等,然后画圈或者涂颜色。

颜色的深浅可以按照分值调整。分值为 0,就是黑暗区域,不涂色;会那么一点,就是能力圈边缘的薄雾区域,涂个浅颜色。

好了,能力范围一目了然,是不是也很像一个小地图?

当然,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依旧可以把能力地图画成圆圈。

但是切记,圆圈内不是统一的颜色,只有核心的地方才是最明亮最鲜艳的,越靠近边缘,越是暗淡,直至完全黑暗。表示我们的能力值越来越小。

巴菲特的方法很简单,画圈就能搞定。但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太多的主观判断


比如,我觉得自己能做标志设计,打了个 80 分。这个 80 分的标准是什么呢?

  • 使用 80% 的软件功能?

  • 超过 80% 的设计师?

  • 能让 80% 的客户满意?

  • 比原研哉设计的小米 Logo 差了 20%?

这些都太主观了。

需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十分清醒、明确的认知,打分才能比较准确。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比较难的。

另外我们列出的能力可能也不全面,可能有所遗漏,或者有所偏颇。

所以老曹再提一个界定能力圈的方法,作为补充。


2.2 老曹的方法:回顾成果

从学习、工作到生活,我们总会有些事情是做的比较好的,能够持续取得成果的地方。

这些做的比较好的、持续取得成果的地方,就是自己的能力所在。


比如,总是能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 logo,策划出让用户热情高涨的活动,通过数据分析出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有的时候取得成果的能力是多元的,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对取得成果的原因进行细分。

比如,每接手一个产品,总是能让用户快速的增长,那么「用户增长」是一个能力。

但增长是一个复合结果。我们可以继续细分,自己做“增长”的时候,是使用的数据分析、市场调研、广告投放还是资源整合?每种的占比大概是多少?

细分之后,可以找到更具体的能力,能力地图也就可以绘制的更细致、准确。


除了自己回顾成果,也可以借助同事、朋友的力量。回想一下,别人总是喜欢找你帮忙解决什么问题,或者别人认为你突出的能力是什么。

别人愿意来找你解决问题的前提,自然是因为你展现了相应的能力

比如虽然自己的销售业绩不好,但是其他的同事甚至领导却喜欢找你分析销售方案和客户。那么可能自己其实不适合直面客户,幕后的方案制定、分析指导才是能力所在。

通过回顾成果,可以让上一步绘制的能力地图更加全面、完善,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也会更加客观。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能力圈也好,能力地图也好,都不能代表你的真实能力。再精细的地图,也可能有所遗漏、错误,和真实的地域有所偏差。

所以不用纠结是画圈还是画图,重要的是通过能力圈思维了解我们自己的能力和不能。

对于能力圈的界定,查理·芒格也有自己的方法,不过我觉得芒格的方法更适合确认能力边界。



3找到清晰的边界


沃伦·巴菲特曾说:

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 5 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查理·芒格也说:

你必须弄清楚自己有什么本领。如果要玩那些别人玩得很好、自己却一窍不通的游戏,那么,你注定一败涂地。 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只在能力圈里竞争。

两个老头的话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自知之明」。

相比于能力圈的大小,是否有自知之明、能否确认能力圈的边界更加重要。

用巴菲特的「画圈」和老曹的「回顾」方法界定能力圈之后,我们能力地图的版图已经比较清晰了,但是在边界上还是比较模糊的。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可以用芒格的方法。


提到能力圈边界的时候,查理·芒格这样说: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那么你已经出界了。

这句话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两个字:「反问」。

在界定能力和遇到事情的时候,反问下自己,对于做这件事情,做到要求的程度、取得要求的成果,心中是否有所疑虑。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自己可能已经处于越界的边缘了

什么叫有所疑虑?说的通俗一点,就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会不会慌。


拿游戏举例。

假设你刚出新手村,正在广阔的地图上肆意地蹦跶,结果突然看到一个 100 级的精英怪兽朝你冲过来,你会不会慌?想不想逃?



那种慌张的感觉,就是遇到的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越界的感觉。

把这种慌张的、越界的感觉不断减少,不断反问自己「使使劲能不能打过」,那种使使劲能打过的怪兽、解决的问题,就是能力圈的边界。


刚出新手村,100 级的怪兽打不过,正常。那么 50 级呢?打不过,打不过。

好,30 级呢?20 级呢?还打不过。没关系,再降。

15 级呢?嗯,自己使使劲能打过,可能还得吃上两瓶药回血。

好,15 级就是当前自己的能力圈边界了。遇到 15 级怪兽的时候没有那么慌了,因为你知道它干不掉你,相反,你使使劲还能干掉它。

那么在地图上蹦跶的时候,就不要跑到超过 15 级的地方,以防暴毙。

换句话说,当下的你能点亮的能力地图,就是 15 级以下的地方。

这个安全的领域,是自己探索出来的


工作也是类似的道理。

比如,让你设计一个 logo,宣传新品要用。你会慌吗?

  1. 你说,我会 PS、AI,设计一个 logo 小意思,不慌。

  2. 你说,我不会 PS,但我知道创可贴之类的工具,设计一个 logo 也没问题,不慌。

  3. 你说,我啥也不会,但我会安排一个人去做。

注意,我们在说「能力」,所以前两个「你」是有能力做一个 logo 的,而第三个「你」虽然能得到一个 logo,但设计一个 logo 绝对不在「你」的能力圈之内。


现在这个问题改一下:你要设计一个新 logo,设计费用 200 万。你会慌吗?

会。

那么,20 万呢?2 万呢?2000 呢?

嗯,使使劲能设计个值 2000 块钱的,那么价值 2000 元的 logo 就是你的能力地图的边缘地带。

这个边界应该足够清晰了。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我怎么知道自己能不能打过 15 级的怪兽、做 2000 元的 logo 呢?

探索,尝试。打不打的过,试一下就知道了嘛。

当然是从低级往高级尝试,不断的探索自己能力的极限,不断的反问自己,去找那种有点慌的感觉。


蒙田说:「如果想纠正自己的无知,必须先承认它」,能力圈也是类似。

扩大能力圈也好,稳固能力圈也好,都要先确定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承认有些事情是自己看不懂的、做不到的、解决不了的,做到有自知之明之后,才能找到扩大和稳固能力圈的方向。

不过,在扩大和稳固能力圈之前,我们需要先防止自己陷入能力圈的误区之中。



4能力圈的3个误区


对能力圈的认知误区老曹我总结了三种:

  1. 把结果当能力

  2. 把见过当能力

  3. 认为能力圈一成不变

如果你有更好的或者不同的看法,可以留言讨论。

我先说第一种,把结果当能力。


4.1 把结果当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取得的结果,并不是自己能力带来的,而是有很多外部因素影响,甚至是走狗屎运。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三个人坐电梯从一楼到十楼。一个原地跑步,一个做俯卧撑,一个用头撞墙,他们都到了十楼。

「有人问他们是怎么到十楼的?

「这个说我是跑上来的,那个说我是做俯卧撑上来的,还有一个说我是用头撞墙上来的。」


查理·芒格评价某些成功的 CEO 的时候也讲过类似的话,他说:

他是一只坐在池塘里的鸭子,人们抬高了池塘的水位。

让三个人到达十楼的、让鸭子升高的,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客观环境。

想一想,牛市的时候人均股神,自己买的股票也涨的不错。但自己真的有选股炒股的能力吗?

想一想,彩票中 500 万的人,真的有挣 500 万的能力吗?

抛硬币次数多了,还能连着扔出 17 次正面呢。(参考:连续抛10000次硬币,揭秘彩票黑幕!)

把结果当能力,那么结果就是凭运气挣的钱,最终又凭自己的实力输掉。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上一节还说可以「回顾成果」来界定能力圈,现在又说「不能把结果当能力」,那么成果和结果的区别是什么?

客观上看,成果和结果极其相似,但含义是不同的。

结果就是结果,无论做了什么,做没做什么,最终取得的就是结果,不是自己所主导的。

成果是自己通过能力获得的,换句话说,自己可以通过付出能力,来影响甚至主导最终的结果。

再说简单点,「结果」不一定能重复获得,但是「成果」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重复获得。



比如,不用电梯自己也能爬上十楼,比如,即使不是牛市也能炒股赚到钱。那么爬楼和炒股就确实是自己的能力。

在界定能力圈的时候,可以想一下,自己能否重复取得类似的结果。能,就是有能力,否则就没有相应的能力。


4.2 把见过当能力

我有一个朋友,开民宿的,有天和我讨论起做抖音的事情。

我找了几个同城的民宿账号给她看,她看了一眼说:

「哎呀,不就是对着镜头唱唱歌嘛,不就是拍拍海边的风景嘛,不就是去采采茶叶嘛,我肯定做的比他们好。」

过了一个多月,我问她抖音做的怎么样了,她说:

「哎呀,现在太冷了穿不了漂亮的裙子,天气不好拍的视频不好看,山上风那么大没办法开直播...」

所以到现在,一个视频都没有拍出来、一场直播都没有做起来。


我相信你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这样的同事:

  • 一个事情看一遍,就觉得自己懂了;

  • 既然懂了,就觉得自己就能执行了;

  • 既然能执行了,就觉得自己能做的超级棒。

但是真把事情交给他的时候,要么做不出来,要么做的完全不对。

这些人就是把「见过」当能力。


前美团 COO 干嘉伟曾经把人员分成三种:

  1. 野生纯天然

  2. 见过好体系

  3. 建过好体系

第一个「见过」,是见识过、经历过,但是没有实操过,不懂背后的逻辑,却自以为懂了,一上手可能直接就掉坑里,或者进到死胡同出不来。

第二个「建过」,是建设过、主导过,能够解决遇到的问题( 地图上的 BOSS ),避开所有的大坑,找到合适的路径,从零开始建成一个体系、操盘一个项目。

只有真正建设过、建成过,取得了成果,才能说自己真正有相应的能力。

老曹知道,屏幕前肯定有的同学不服:我是没做过,但你怎么知道我做不成呢?你不能说我没有能力啊。

很简单,有能力就去做嘛,取得成果,点亮地图,别人自然不会质疑你的能力。

你学到了一个方法,你怎么知道这个方法适合你自己的情况呢?你怎么知道自己能够因地制宜的去使用它、改造它呢?

最终还是要自己亲自去试过,才能知道这个方法的局限和优势所在,才能清晰这个方法的适用条件,才能验证自己会不会用、能不能用这个方法。

做成了,才能说自己是真正掌握了这个方法,有使用这个方法的能力。从「见过」变成「建过」,从知道变成能做。

否则就不要把见过当能力。


4.3 认为能力圈一成不变

一个能够 100% 确定的事实是,世界的运转不会因为我们个人的意志而改变。

世界一直在变,而且变化越来越快、变得越来越多。永远都会有新鲜的事物出来,也永远都会有沉入海底被人遗忘的事物。

想要更好的适应世界,我们只能优化、升级自己的能力圈,否则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成为默守陈规的人。


前段时间《指环王》重映,评价很差。

是电影变了吗?不是,是看电影的人变了。

很多人说年轻人不懂欣赏,其实不是,是我们这些「中老年人」不懂现在的世界了。

想一想,你看京剧的时候是不是昏昏欲睡?这是「国粹」哟,老一辈也说我们不懂欣赏的哟。

这就是现实。

我们早晚会被世界抛弃,会被后辈超越。我们能做的就是优化、升级自己的能力圈,别被这个时代落下,至少也别落的太远。


但是很可惜,很多人却认为能力圈一成不变。大概有两种体现:

  1. 能力圈不需要扩大,不需要升级,

  2. 已有能力圈没有盲点,也不会退化。

对于第一种不需要太多讨论。世界一直变化,落后就要挨打,想要不被落下,能力圈就得扩大。

对于第二种,很多人往往会忽视,或者说,重视不够。


玩游戏的时候,探索过的地图是被点亮了,但是不久之后,这片地图还会被战争迷雾重新覆盖。

我们只能知道迷雾下的地形是什么样的,但是迷雾之下有没有出现新的 BOSS,有没有隐藏敌人的部队,不知道。

也就是说,这片曾经点亮的地图成为了半未知的状态,我们的能力圈出现了盲点


有个玩笑话,说人生的知识巅峰是高考结束的那一刻。

这其实是实话,我们在高中学到的知识,成为自己能力圈的知识,由于缺乏练习、巩固,慢慢地都退化了,重新被战争迷雾笼罩了。


举个例子。

有次周末早上大雾,我说:「今天是个好天气啊,可以出去玩。」

夫人就问我说:「你看天气预报了?」

我说:「大雾之后是晴天,这在初中地理就学过了。」

类似这样的知识,就是缺乏实践、疏于应用、懒于回顾,被战争迷雾覆盖后,成为了遗忘的区域。


不只是知识会遗忘,能力也会退化。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领导?

曾经是优秀的产品经理,做出过极其优秀的产品、业绩,但是和他沟通的时候,却发现他对用户、对市场、对产品的理解漏洞百出,感觉就是一个傻B。

为什么呢?

产品经理升职做管理之后,不再直接设计产品、调研用户,也没有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心思用在了办公室政治、完成 KPI 、和其他部门争资源或者甩锅上,产品能力圈没有扩大,反而退化了。

所以能力圈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扩大,更需要稳固。

怎么做?继续往下看。



5「飞行模拟」稳固能力圈


还记得在第一节中我对能力圈的 3 个理解吗?其中第三个是:能力圈不是扩展,而是发展、生长。

但是很多人在发展能力圈的时候是急躁的、盲目的,把发展变成扩展。

怎么急躁?还没有稳固好自己原有的能力圈,就急着去扩展。


5.1 稳固能力圈是发展的前提

查理·芒格曾经这样说:

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最好的策略是掌握专长。一个医生,既是肛肠科的、又是口腔科的,谁敢找他看病?

 通往成功的常规路径是掌握一门专长。巴菲特和我走的不是这条路,我们的路不适合大多数人……我们是成功了,但运气占很大因素。

什么是专长?

用能力地图来解释,就是对于自己领域内的东西特别熟悉,能力地图内没有被迷雾覆盖的盲点,能力地图不能说被 100% 点亮,也得点亮了 80、90%,能独自解决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

换句话说,自己的能力圈足够稳固,能够作为自己成长的「地基」。


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没把自己的工作吃透,却急躁地去发展能力圈。地基不牢,基础不牢,结果自然是失败的。

要么是能力不够,无法消化新的能力;要么是累积不够,无法负担新能力的支出。

就好像新手村的任务还没做完,就着急去下野外副本。结果等级也不够、技能也不熟,死了几次后连买药、修装备的钱都没有了。

所以在发展能力圈之前,先要把自己当前的能力圈稳固好。

怎么稳固呢?可参考查理·芒格的方法。


5.2 芒格的方法:飞行模拟

游戏里面点亮的地图会被战争迷雾重新覆盖,特别是一些战略要地,被覆盖之后导致信息缺失,很有可能让自己的局面陷入被动。

怎么办呢?有两个应对方法:

  1. 派小兵出去巡逻

  2. 定期插眼

两个方法的目的都是尽可能保持地图的点亮状态,防止被战争迷雾覆盖。

我们也可以把这两个方法用在稳固能力圈上,总结成四个字,就是查理·芒格建议的方法:飞行模拟


驾驶飞机,需要熟练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并且进行大量的严格训练,以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因为飞行员的一个错误判断、操作,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灾难。

但是不可能让飞行员一直在天上练习,成本太高;也不可能给飞机人为的制造故障,那样太危险。怎么办?用模拟器进行飞行模拟。

简单的说,就是在地面上去模拟飞机的操控,和遇到的各种问题,来巩固飞行员的技能。

因为不用上天,所以成本低、安全,而且能提高训练效率,无论是技能掌握的不熟练,还是有问题应对的不够好,都可以重复模拟训练,直到熟练掌握为止。

所以 110 多年前就有了飞行模拟器,并且一直使用、改进、发展到今天。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创造了世界航空史奇迹的 3U8633 航班迫降事件。

根据民航空教中心分析,整个迫降过程中有 36 次犯错误的机会,每一个错误都是致命的,但是刘传健机长一个错误都没有犯。

刘传健机长不但凭目视驾驶飞机,手工操控降落,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进行了特别多特别多的安全考虑,比如在放下起落架之后,还给自己留了 20 多海里的速度余度,防止落地过程中发动机突然停机。

刘传健机长牛 B!

3U8633 航班能够安全降落,除了刘传健机长过人的心理素质和超强的飞行技术,模拟训练也是功不可没。

根据相关的采访,空军的飞行训练中,玻璃爆裂后的处置是必须进行模拟训练的科目。

玻璃爆裂是小概率事件,很多飞行员飞一辈子也不会遇到,但是一旦遇到了却不会处置,那就是机毁人亡。训练的时候也不可能在天上让飞机的玻璃爆裂,所以就要模拟训练。

刘传健机长作为飞行教员,进行过很多次玻璃爆裂的训练指导。所以,处理玻璃爆裂的问题,绝对在刘传健机长的能力圈之内。

但是,3U8633 航班的玻璃脱落问题更加严重,是从来没有遇到过、模拟过的情形,处在了能力圈的边缘。

幸运的是,刘传健机长使了把劲,把这个能力圈边缘的问题解决了。

刘传健机长牛 B!

飞行模拟能够在复杂的飞行驾驶中被广泛应用,说明是极其有效的,我们当然也可以把这种方法用在稳固能力圈上。

怎么做呢?


5.3 飞行模拟的应用

查理·芒格是这样说的:

「大多数软科学专业学院应该更多地使用最好的商业刊物,比如说《华尔街日报》《福布斯》《财富》等等。这些刊物现在都非常好,可以承担飞行模拟器的功能:它们报道的那些事件往往有错综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各个学科的知识来加以分析。

「而且这些刊物有时候能够让学生学到新的成因模式,而不仅仅是复习原有的知识……在商业界,我认识的那些判断能力非常强的人,他们也都用这些刊物来维持他们的智慧」。

芒格面对的主要是商业界,所以会建议用《福布斯》《财富》等商业期刊作为飞行模拟器。

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找我们自己的飞行模拟器。这个模拟器必须是能调用我们当前的大部分能力,甚至是略微超出我们当前的能力圈的。


比如做平面设计的,可以收集优秀的、大师的或者知名机构的作品,尝试去分析设计思路、进行复刻。大师做一个 logo 凭什么值 200 万,自己怎么去做出 200 万的价值。

比如做运营的,发现竞争对手上线了一个活动,可以去尝试分析他们的思路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环节,存在什么漏洞,如果自己做会怎么做,如果自己的产品要做类似的活动又该怎么做。


通过飞行模拟,不断的熟练技能,唤醒沉睡的知识,就像派出了巡逻小兵一样,让被迷雾覆盖的地图重新点亮。

而且在不断的模拟训练中,也可以总结一套事情的处理流程,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快速应对。


比如通过分析资料、请教他人、模仿练习,自己完成了一个价值 200 万的 logo 的模拟设计。在模拟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做和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可以固化下来,成为自己的一套操作流程。

虽然现在只能做 2000 块钱的 logo,但 2 万、200 万的 logo 模拟设计的多了,有自己的流程了,真正遇到的时候心里也不会太发慌,一使劲可能就做成了。

遇事不慌,处变不惊,不就是因为对于要处理的问题胸有成竹吗?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是在「飞行模拟」,要当成自己真的在设计 200 万的 logo,真的在策划一个活动。要真的动用我们的所学,调用能力圈内的一切技能,去把设计、活动完整的做出来才可以。

不能仅仅是动动嘴皮子,说要这样做那样做,然后不行动。这样就陷入了「把见过当能力」的误区,起不到稳固能力圈的作用,失去了模拟的意义。

能力圈稳固之后,就可以考虑发展能力圈的事情了。



6发展能力圈


上一节提到,很多人在发展能力圈的时候是急躁的、盲目的,把发展能力圈变成扩展能力圈。

急躁的表现是没有稳固好自己的能力圈就去发展新的能力,那么发展能力圈时的「盲目」是什么表现呢?

跳脱出自己的能力圈,去追求不切实际的能力,就好似搭建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一样。


6.1 没有本事,别轻易出圈

巴菲特和芒格是这么说的:

巴菲特说:

显而易见,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投资者都应该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芒格补充说:

如果有这个本事的话。否则,最好别轻举妄动。

巴菲特表示赞同,并且说:

你要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是别勉强,别逼自己,非想要更高的能力,甚至脱离客观现实。



所以发展能力圈不是放弃自己专长,盲目地跨出能力圈去做不擅长、去做没做过,而是基于自己的能力,在学有余力、行有余力的前提下,围绕自己的能力圈去发展,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增长。

怎么发展的?探索,突破。

到达能力地图的薄雾区域,然后跨出一步,就能点亮新的地图。

如果这一步跨不出去,说明能力不够,或者方向不对。

还是以游戏打比方。


新手村的探索度达到 100% 了,新手村提供的经验、金币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了,想要去更大的地图怎么做?

如果有任务指引,那没说的,按任务做。就好像现实里面有高人指点我们的探索和发展方向。

如果没有任务指引,没有人指点呢?那就要在各个方向上尝试,看哪条路上的怪兽自己使使劲能打过,然后就走这条路,去更大的世界。

工作、学习也是类似,思考下这两个问题:

  1. 当前的工作能力有哪些是需要补足的?

  2. 自己的人生规划上想要发展哪些方向?

在需要补足和发展的方向上,探索处于自己能力圈边缘的问题,找到突破口,解决掉它,就获得了打开新的能力地图的钥匙。

以 B 站 UP 主「手工耿」举例。


6.2 「手工耿」的例子

4 月份的时候,手工耿做了一个懒人洗碗餐桌,有一个叫「吃了六碗粉」的网友写的评论特别好:

从最开始只是一些基本的切割和焊接,做出一些精美但不实用的东西,到后来一步一步开始有或复杂或简单的机械结构,再到后来电的引入,一直到现在,说实话这台洗碗机不仅真的实用,其内部原理实际上包括了很多机械传动与机电控制的知识。

……

评论的后半段有些夸张,但第一句说的还是很实在的。

手工耿的作品就是一步一步成长的,从模仿三爪拉马设计的螺丝瓶起子,到竟然能跑的肥皂盒汽车,作品的跨度十分巨大。

而且不仅仅是制作的作品,视频的拍摄和制作也是在进步,最开始就是手机录一条,后面开始有场景的衔接,甚至会设计相关的剧情,能看出在视频上也是下了工夫的。


手工耿的能力圈是一步到位或者一下子扩展的吗?不是。是在这三、四年的时间里一项一项的探索、突破、发展的。

简单、大致的画下手工耿能力地图的发展路径。


发展的起点:最基础的能力圈,切割焊接 →

想要让作品动起来 → 探索突破 → 进入机械传动地图 →

想要让作品自己动起来 → 探索突破 → 进入电控地图

每一次能力圈的发展,都是在当前能力圈的基础上,去找自己的方向和需要补足的能力,然后突破并发展的。

手工耿了解全部的机械设计知识了吗?没有。掌握全部的电气控制技能了吗?没有。

在机械和电气的地图上,手工耿还有很多没有探索的黑暗地带,但是因为他的探索、发展是在他专长的能力圈基础上,所以新增加的能力立刻就能作为新的生产力,创造作品、增加收入。

他的能力圈是从地面生长起来的,有地基的,不是空中楼阁。


所以,想要稳妥、有效的发展能力圈,就需要思考下这两个问题:

  1. 当前的工作能力有哪些是需要补足的?

  2. 自己的人生规划上想要发展哪些方向?

在需要补足和发展的方向上,探索处于自己能力圈边缘的问题,找到突破口,解决掉它,获得新的能力。

如此,能力的发展才是连贯的,能够让自己持续增长、不断进步的。


如果为了发展而发展,就会急躁、盲目,变「发展」为「扩展」,导致新的能力和自己的实际条件割裂,看似能力圈扩大了,得到的却是空中楼阁。既对自己当前的能力没有助益,新的能力由于缺乏实践、应用的环境,还会遗忘掉。

切记,发展能力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工作。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能力圈里面去做事。


6.3 发展能力圈,是结果,不是原因

这篇不太有趣的文章能够看到这,我想你大概是希望能够发展自己能力圈的。

那么,你为什么想发展自己的能力圈呢?

老曹以为,发展能力圈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内、外两种因素:

  • 内在的意愿。

    比如对新的能力有强烈的兴趣、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益。

  • 外在的压力。

    比如家庭生活、工作业绩、社会地位的压力等等。

不过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因素,最终都会回归到内在因素:自己心里必须真的想要去改变、去发展,才会有发展的动力

如果一个人失去希望了,躺平了,那么再大的外在压力也无法让这个人去改变。

只有自己真的去做了,才会慢慢的有结果,能力也会慢慢的增长。

所以很多时候发展能力圈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那么,你为什么想发展自己的能力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应该是:我需要发展能力圈。

而是:我想要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工作。在我想要的东西前面,有问题阻挡着我,现在我需要想办法解决掉这些问题。

当问题被解决掉,自然而然就获得了和问题相匹配的能力。


但是很多人会急躁,总想像别人一样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然后就会变得盲目,去追求不切实际的能力;空中楼阁倒塌之后更加焦虑,因为自己投入了精力却一无所获。

张一鸣讲发展速度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希望可以高速增长,但不应该让增长焦虑影响到你。

其实这句话也可以用在能力圈的发展上:「我们希望能力圈可以发展,但不应该让发展焦虑影响到你」。

想要收获粮食,就不能拔苗助长。

想要每天更多金蛋,就不能杀掉下金蛋的鹅。

焦虑对于达成结果没有任何帮助,行动才可以。


查理·芒格有句话说的别好:

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

是的,我们只要每天都聪明一点点就够了,我们的能力圈只要每天都发展一点点就够了。

只要我们每天都在进步,我们的能力圈终将发展的健壮而强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开始行动吧。


12000字,讲透「能力圈」:界定、发展和误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