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读红楼梦 | 第六十七回真伪辨析

2023-09-23 13:58 作者:同读红楼梦  | 我要投稿

各位朋友大家好,本期谈一谈第六十七回的真伪问题,《红楼梦》版本十分复杂,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想和各位分享。

我认为严格意义上讲《红楼梦》应该是只留下了七十八回半,在早期抄本中第十七、十八回没有分回,第六十七回很多人都怀疑是伪作。第六十七回可能是后人续写的,虽然是续写的,但也未必不符合曹雪芹原意,只是漏了一些具体内容,因而只能算作半回。在分析第六十七回可能会漏掉哪些内容之前,我们先谈一下这一回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程乙本序言里提到:

是书沿传既久,坊间缮本及诸家所藏秘稿,繁简歧出,前后错见。即如六十七回,此有彼无,题同文异,燕石莫辨。兹惟择其情理较协者,取为定本。


程乙本在程甲本的基础上,修订后重新刊印,据程伟元介绍,他经过几年的搜集,得到了很多种抄本,这些抄本互相有出入,有歧义,比如第六十七回,回目名是一样的,内容却各不相同,他也无法分辨哪个版本正确,只能根据前后关系,选择较符合情理的一个版本作为定本。

程伟元搜集到的抄本很全面,有庚辰本和蒙府本都没有的第六十七回,早期抄本,本本卷额带有脂砚斋的批语,一些读书人则十分喜欢这样风格的版本,而现在我们却看不到这些版本了。我想程伟元和友人高鹗,可能是在朝廷的指使下修订了《红楼梦》,而后又销毁了带有诸多碍语的古抄本。


现存的六十七回分为繁版和简版,繁版比简版多了三千多字,因有较大的逻辑问题,且行文风格与后四十回相似,大多人认为繁版是后人续作,而简版则是在繁版基础上进行优化的版本,虽然有所改观,但也有很多不合情理之处。

在这一回薛家正讨论柳湘莲和尤三姐的事,为二人的命运而感伤,薛姨妈正准备报答柳湘莲的救命之恩,薛蟠一见面也挂有泪痕,谁知一家子见了从虎丘带来的一堆小玩意,就开始有说有笑的,其乐融融,显得十分无情。


在繁版中薛宝钗说柳湘莲和尤三姐,这是前生命定,活该不是夫妻,接着又提醒薛蟠不要忘记招待一路辛苦的伙计们,又对着薛蟠的小像傻笑。看了这个版本,我才明白薛宝钗为什么会那么惹人厌,有谁会喜欢这样冷漠无情的人呢?曹雪芹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十分细致,经得起反复琢磨,而程本续书则矮化了薛宝钗与花袭人,把她们的形象简单塑造成了藏有心机之人,并竭力贬低这样图上进的女子,这思想上就落了下乘。

薛宝钗信命,她对金钏自尽的冷漠,一方面是源于她命由天定的信念,一方面也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在礼教文化中,自尽是不孝的行为。她虽然去安慰王夫人,但也拿出自己的新衣服给金钏入殓,她并非是毫无怜悯之心的人。在这回,这边薛家的人刚听闻尤小妹自刎,和柳湘莲出家的消息,那边就忙着分东西,张罗薛蟠的婚事。曹雪芹有必要这么安排吗?


第五十五回花自芳的女人还要将亲戚做媒,说于城南蒋家,袭人哭的死去活来的,袭人的母亲刚过世不久,她这回就开始带着贵妇范了,还要跑去探望凤姐,在门口无意偷听到尤二姐的事,好一顿狐疑,接着又以准姨娘的身份和凤姐友好互动,交代这点子故事,除了能体现袭人富有心机还能体现什么呢?

同时袭人偷听也不合逻辑,六十七回介绍袭人因知道贾琏出门,便想着去凤姐那儿问安,不巧这时候突然听到了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事。而六十八回则说,凤姐心下早已算定,只待贾琏前脚走了,就立张罗起来,将尤二姐骗入贾府。可知凤姐在贾琏出门前,就已经得知尤二姐的事了,而不是在贾琏出门之后。


这一回大段的描写,很是繁琐,却没有多少有价值的细节。第四回门子提到冯渊与英莲的事,贾雨村感叹了一番,便把这事略过,接着和门子商议如何处理案子。【甲戌眉批:使雨村一评,方补足上半回之题目。所谓此书有繁处愈繁,省中愈省;又有不怕繁中繁,只有繁中虚;不畏省中省,只要省中实。此则省中实也。】

曹雪芹创作时,详略得当,有很多不写之写,一些较为繁琐的地方,对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后面剧情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不像这一回什么事都讲的一清二楚,这么写反而让作品失去了机锋。

第二十二回,贾宝玉在史湘云和林黛玉两处不讨好,受了委屈,大哭后写了首偈子,怕人看了不解,又填了一支《寄生草》。


宝钗看其词曰: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庚辰双行夹批:看此一曲,试思作者当日发愿不作此书,却立意要作传奇,则又不知有如何词曲矣。】

曹雪芹本意是要创作《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传奇脚本,是能在戏台上演出的,不相干的人物从头到尾都没有一句话,就如贾政贾赦前面一句话都没说过。后面四十回流水账一般的故事,也没有什么复杂的人物互动,连电视剧都没法改编,更别说在戏台上演出了。


纵观前八十回的回目名,大部分只交代书中对应的两处小细节,读者从回目名基本看不出这一回写得是什么故事。然而第六十七回,及后四十回,基本上是从回目名介绍的两件事展开的。见土仪颦卿思故里,闻秘事凤姐讯家童这回,也叫馈土物颦卿思故里,讯家童凤姐蓄阴谋,主要讲的是薛蟠分东西,和凤姐得到消息这两件事。这一回看似写了很多内容,实际上并没有讲多少事。

况且颦卿也不是曹雪芹的一贯称呼,反而是那些批书人经常这么称呼林黛玉。就如第五回开生面、立新场这样自夸性质的回目名,更像是畸笏叟的习惯用语,第六十七回的回目名也应是旁人所题。


曹雪芹叙事手法变化多端,从石头的视角不断切换,言有尽而意无穷,不像续书那样平铺直叙,把要义全写在回目名上,随意泄露精华。后四十回只看回目名就可以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很多内容都是无关紧要的,并非是一句不可少了。

按批书人的观点,《红楼梦》最终回数应该在110回左右,而不是一百二十回。

第四十二回

【庚辰回前批: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第三回

【蒙侧批: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月上窗纱人到堦,窗上影儿先进来",笔未到而境先到矣。[应知此非伤感,来还甘露水也。]】

程伟元提到他搜集的各类抄本,第六十七回的回目名是相同的,只是内容上有所出入,因而我认为在原稿中,应该存在回目名介绍的这两段故事,而其它内容,或被作者删去,或者部分遗失了。后人则在回目名和残稿的基础上,补全了这一回内容。


鸡蛋越挑越小,这一回的毛病也是越挑越多,反之,把它当作真的,就会越看越顺眼。比如很多人也喜欢后四十回的内容,这是很正常的,如果一开始就把后四十回当成假的,心里的怀疑只会越来越多,一点也看不下去,越觉得后面的故事写得乱七八糟,简直是狗尾续貂。

这一方面是先入为主、爱屋及乌的心理在作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续书和前面的内容确实有较大出入。

第六十七回除了上面说的一点瑕疵外,我觉得总体上写得很好,虽然故事内容并不多,但写得十分饱满,除了漏掉了一些信息外,我认为这一回是较符合作者原意的。


同读红楼梦 | 第六十七回真伪辨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