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行迹-鲁迅公园以及多伦路

鲁迅公园是 上海 市内一处比较有名的公园,这里建有鲁迅先生的墓地,所以称为鲁迅公园。这个公园挨着虹口体育场,有3号和8号地铁直达,交通方便。
鲁迅公园相对来说不是很大,里面也是有一座 大湖 ,几座桥梁将各处联系在一起。而在大门附近还有些游乐设施。
去这个公园次数在3次左右,差不多也是在春季去的,因为赏花。
多伦 路是距离鲁迅公园不是太远的一条路,整条路不是很长,不错在上世纪2、30年代这里聚集了不少的文艺界的名流,所以比较出名。

鲁迅公园建造甚早。早在19世纪末,这里已为公共租界工部局所属 四川 路(今 四川 北路)界外靶子场,后来划出一部分建成公园,1905年建成并开放,初称“新靶子场公园”,1922年改称为虹口公园。因有广阔的体育运动场地,常被军队、警察作为操练和阅兵的场所,最早使用公园的是租界的准军事组织万国商团, 上海 周围政治、军事形势一有风吹草动,万国商团就入园操练。
1932年4月29日,在虹口公园内发生了“虹口公园炸弹案”事件,轰动全国乃至东亚。 朝鲜 抗日义士尹奉吉向主席台投掷炸弹,炸死占领军司令白川、 日本 侨民居留团团长河端,炸死 日本 驻华公使重光葵、驻沪领事村井、占领军军舰队 长野 村、师团长植田、领署书记官友野。此案激起了 上海 市民的抗日情绪。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 上海 ( 中国 地界)沦陷,虹口公园全部被日军占领,并改名为“新公园”。由于此地是 日本 侨民居住集中的地方, 中国 人很少敢去公园。原公园靶子场东南部,则被 日本 人改建为“ 日本 上海 神社”,用来作纪念和追悼侵华日军战死官兵的灵堂。
抗战胜利后,公园即由 中国 政府接管,改名为“中正公园”,但民间仍称它为虹口公园。新 中国 成立后,将公园和体育场分开,命名为虹口公园和虹口体育场。
1956年10月,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到虹口公园内。1988年虹口公园正式改名为鲁迅公园。

















多伦 路修建于1912年,虽在理论上隶属华界,但却是当时 上海 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的产物。 多伦 路全长550米,呈L字型,东、北两端都与 四川 北路(1945年以前称北 四川 路)交汇。这条小街曲折幽静,街边的小楼风格各异。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
然而这条外观看似平凡的观光景点,它却是 中国 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二十世纪初文化界重地,也是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名流曾经工作与居住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了鲁迅、茅盾、瞿秋白、丁玲等。
如 今的 多伦 路面清目秀,凸显了沿街建筑的特色风貌。两侧的博物馆、展览馆、古玩字画、书屋文苑、茶室 吧廊则成为国内外宾客怀旧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消费的好去处。“名人雕塑广场”、“名人足迹路”、“民间收藏馆”、“艺术馆”、“博物馆”。在引进 上海 古玩商店后,又吸引了“藏书票收藏馆”、“苏韵阁”、“筷子博物馆”( 多伦 路191号)、“金泉古币博物馆”( 四川 北路203弄35号原汤公馆)、“ 南京 钟收藏馆”( 多伦 路193号)、“文风奇石藏馆”( 多伦 路189号)等等一批极具个性的民间收藏馆,形成了“文博街市”的主体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