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南虫记·江油·养马峡·20180902(二)

2018-11-26 11:02 作者:刘大鸭蛋  | 我要投稿

    第二天的路线与第一天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所以前期路边的植物都是拍过的,省了很多时间。

    耐寒的食蚜蝇一直在活动。

黑带食蚜蝇 Episyrphus balteatus

    国内最常见的食蚜蝇之一,相比管蚜蝇,有过之而无不及。腹部的斑纹很有特色,没有近似种,不太容易认错。

    幼虫肉食性,是真正的食蚜蝇,与鼠尾蛆之流不一样。

    农田边缘有几丛竹子,竹叶上偶尔能找到一点快乐。

莲草直胸跳甲 Agasicles hygrophila

    不是本土生物,农学那边引它进来防治空心莲子草。就现在的情况来说,它的寄主基本局限于莲子草以及其他非本土的苋科植物,没有对本土植物造成明显的伤害。

    虽然它停在竹叶上,但竹叶并没有被啃食的痕迹。

    再走几步,我又看到了叶子上的寄蝇,泪,拉了下来。

华丽鹞寄蝇 Eophyllophila elegans

    存疑。

    体形细长的种类,虽然名里带个猛禽的字,但成虫完全不具捕食能力,只能恰点粥。幼虫的寄主以鳞翅目昆虫为主,鳞翅目的羽化率那么可怜,很大程度上与寄生昆虫有关。

    虽然已经快到午饭时间了,林荫下的气温还是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勤勉的昆虫在蕨叶上游猎。

绿点益蝽 Picromerus viridipunctatus

    益蝽属比较好看的种类,跟书上写的不太一样。肉食性种类,但没有猎蝽那么强的的捕猎能力,一般只能搞定几条蠕虫。

    然而,蕨类植物上基本不太可能找到鳞翅目或者叶蜂的幼虫,如果它懂植物分类,觅食可能要容易一些。

    接下来,我以为我随手拍了一只普通的苍蝇,鉴定的时候才发现,这货居然是个奇行种。

二叉箭叶鼓翅蝇 Toxopoda bifurcata

    我只能说,它跟我以前见过的鼓翅蝇没有一根毛是相似的。当我排除了蝇科、沼蝇科、水蝇科、花蝇科、瘦足蝇科等一系列近似类群之后,看到鼓翅蝇科,我上升到了新的境界。

    本属与鼓翅蝇科大多数种类的气质差别非常之大,硬要描述的话,就是它太大了,也比普通鼓翅蝇健壮很多(参考蛋白质女王)。此外,它的胫节是弯曲的。

    说这么多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正常人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绝对不会联想到鼓翅蝇科。

    偶尔能见到几棵蔷薇,蔷薇上有一位老朋友,种月季的人应该跟它很熟。

红条三节叶蜂 Arge nigrinodosa

    大名鼎鼎的月季茎蜂,就是三节叶蜂科Arge属的成员。图中的雌性成虫正在向蔷薇的嫩茎内产卵,其幼虫啃食蔷薇属植物茎内部的组织。

    国内比较常见的月季茎蜂其实指的是列斑黄腹三节叶蜂和蔷薇三节叶蜂,这两种的胸部腹面都是黑色的,本种则并非如此。

    三节叶蜂的触角真的只有三节,但第三节特别长。

    长蝽总科的不常见种类有时也会在不怎么热的时间出现。

褐色钝角长蝽 Prosomoeus brunneus

    既像长蝽,又像缘蝽的种类,东亚特有属,有效的记录主要在我国和日本,日本的图片跟我这张差别有点大,但本质上还是同一种东西。

    除了分类学资料之外,关于此类昆虫的行为与分布研究均极少,国内的分布只能精确到省,还不怎么全。

    我又走到了第一天经过的刺蒴麻丛,花还开着,访花的昆虫不少,但大多数都是昨天拍过的,只有一只蛱蝶是新来的。

小红蛱蝶 Vanessa cardui

    常见种类,除南美洲和南极之外,几乎遍布全世界。拥有令人惊叹的续航能力,可以长距离迁飞。其幼虫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寄主包括接近十个科,这种能力是它们得以广布世界的原因之一。

    小红蛱蝶的出现预示着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就要到了,但天仍然是阴的,气温稍有升高,不明显。

    刺蒴麻的叶子上还有吃饱喝足的蜾蠃在休息。

安东尼沟蜾蠃 Ancistrocerus antoni

    存疑,蜾蠃亚科的资料不是很全,这种小型种类也很难分辨。

    这个系列写过很多蜾蠃,它们的习性也说过,我就不重复了。

    作为胡蜂总科的一员,蜾蠃是有尾针的,别摸。

    拍完蜾蠃,我发现主路左手边有一条昨天没走过的岔路,本着随便逛逛的心情,我进去转了转。

十星瓢萤叶甲 Oides decempunctatus

    拟态瓢虫的大型叶甲,跟瓢虫很容易区分,它的触角太长。

    头上有一只小蜂总科,可能在等待叶甲产卵,小蜂再把自己的卵产在叶甲的卵内,完成一次拟寄生。而叶甲摸不到后脑勺,拿小蜂一点办法都没有。

    如图所示,成年的叶甲仍然能吃树叶。

    小路尽头是一条溪,溪边有蜻蜓。

吕宋灰蜻 Orthetrum luzonicum

    老熟雄性,灰蜻属少见的全身灰色的种类。与之相似的线痣灰蜻,尾部颜色和翅痣颜色有所不同。

    本种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分布相当广泛,南方的一些城市里也不难看到。

    走回主路的过程中,我在嫩叶上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

暗宽胸蝇虎 Rhene atrata

    若蛛,种名存疑。宽胸蝇虎的复眼排列和头胸部形态很独特,不容易认错。

    体长只有2mm,毛还没长齐,我也只能靠运气定种。

    正在享用它的猎物,可能是个双翅目。

    再往前走,就到了第一天拍到斐豹蛱蝶的那个花坛了,第二天当然还是会有斐豹蛱蝶。不止如此,秋英的叶子上还多了一只蝽。

钝肩普缘蝽 Plinachtus bicoloripes

    听说今年秋天北京有很多刺肩普缘蝽,我以为我那天拍的也是,然后发现并非如此。这两个种的区别看名字就能猜出来。

    这个属跟棘缘蝽很接近,所以当时有人拿北京拍到的图问我是不是棘缘蝽。当然,普缘蝽腹面的颜色与棘缘蝽有很大的差别,黄成这样的缘蝽其实很少见。

    过了一会,昨天出现过的姬蜂虻好像又出现了。

佛顶姬蜂虻 Systropus fudingensis

    虽然看起来很像,但我仔细对照过,9月2日记录的姬蜂虻与9月1日的记录不是同一个种。二者比较明确的区别有是前胸侧面的前两个黄斑在本种中不相连,而在弯斑姬蜂虻中,二者明显相连。

    看到这货的时候仍然称得上情绪稳定,然而,五分钟后,再次看到姬蜂虻的时候,我落泪了。

黄角姬蜂虻 Systropus flavicornis

    来,大家来找茬,这两个种有什么不同?

    其实我也是写推送的时候才发现这个问题的,刚开始我也觉得这两个东西是一路货色。

    在相同的时间地点记录如此多的近缘种是不正常的,我个人认为,相关的分类学文献可能有问题,至少在四川一带,这些种类可能存在种间杂交,如果确实如此,那么这些不同的类型应当被当作变种而非种或亚种来对待。当然,还有可能是环蛱蝶那样的情况,长得很像但确实不怎么能杂交。

    它与上一种的主要区别有两个:跗节颜色不同;本种翅膀基部前后的两个黄斑有一条极细的黄色条带连接,上一种没有。

    我哭了,你们呢?

    就在此时,一只体型很大的蝴蝶停在了山崖下面的灌木丛里,我当时还没有发现姬蜂虻的蹊跷,高高兴兴地继续拍照去了。

黑脉蛱蝶 Hestina assimilis

    拟态斑蝶的类群,但本质上并不是斑蝶,没有毒。拟斑脉蛱蝶装得更像一些,本种的拟态完全不走心,红斑都长出来了。

    不太给面子,它停下的位置都是我走不过去的,所以没拍到清晰的照片。

    目光回到主路,草丛上仍有苍蝇停落,我忽略了拍过的种类,因此,照片里的苍蝇越来越奇葩。

追寄蝇属 Exorista sp.

    动物志记录的追寄蝇没有腹部完全红色的种类,以色列有近似种的图片,们的,所以我目前也不确定

    翅脉和气质都还算是接近追寄蝇。

    草丛里有蝗虫在跳,我看了看,没有翅膀,好像是个若虫。我不会鉴定若虫,也没有认真拍,随手拍了一张。

郑氏蹦蝗 Sinopodisma zhengi

    检查照片的时候,我发现,它不是个若虫,是个本来就几乎没有翅膀的成年蝗虫。

    大多数无翅蝗虫类群生活在东北、西北或者高海拔的西南山地地带,但本种所在的秃蝗亚科则偏好亚热带低海拔湿润地区,两广一带是本属的分布中心。

    本属在四川的记录很少,我定这个种的原因是它的分布比较靠西(重庆东南部有分布),而且后足腿节的黑色环纹在同属其他种类中不常见。

    在露水比较重的地区,没有翅膀反而是一种优势。

凹肩辉蝽 Carbula sinica

    8月28日我在太白公园记录的红角辉蝽与本种非常相似,但触角、胝区和小盾片都有所差别。算了,我自己也记不住当时那只红角辉蝽长啥样,鉴定的时候还专门回去看了一眼。

    小型蝽类,很容易与二星蝽属混淆,但二星蝽属没有星的种类并不常见。

    这个个体的肚子很肥,可能是要产卵了。

    半翅目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小型昆虫,但偶尔也能看到大家伙。

黑竹缘蝽 Notobitus meleagris

    大型缘蝽,背面有金属光泽,常见于毛竹等大型竹类上,但偶尔也吃点其他的食物。

    近似种很多,鉴定时要留意触角长度和腿部各节的形状和颜色。

    很不给面子的种类,镜头对上后不久就会逃跑,想要拍清楚,经验和运气缺一不可。

    这↑里↓就是前一天回头的地方了。

    再往前走,有两条岔路,一条绕过山丘,继续向前,应该是主路,另一条径直上山,像是一条死路。我决定先上山看看。路边树木高大茂盛,遮光很好,有很多蛾子。

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与散纹夜蛾和某些金翅夜蛾很像,但翅膀上的斑纹有微妙的差异,胸腹和足的被毛也不同。

    本种是常见的菜园害虫,农业技术人员为了除掉它,想了很多巧妙的办法,然而,技术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它还是那个它。

鹰三角尺蛾 Zanclopera falcata

    当地比较常见的种类,不给面子,飞走了。

    前两年在保护区看了十次甚至九次这货,已经不觉得新奇了。

    夜行性的蛾类在白天会躲避阳光,一般见于树荫或者叶子的下表面。有些种类不怕水,可以直接停在岩石上。

清镰须夜蛾 Hypena indicatalis

    髯须夜蛾属中比较常见的种类,这个属种类繁多,形态多变,比较统一的特点就是向前平展的下唇须,某些镰须夜蛾亚科的成员也有类似的下唇须,形状稍有差别。

    拟态枯叶,能看出来的一般也不稀罕这点肉。

    林下有不少悬钩子,悬钩子上有蛾子的幼虫。

中桥夜蛾 Anomis mesogona

    本种的幼虫资料不多,形态近似超桥夜蛾,但超桥夜蛾幼虫以锦葵科植物为食,本种取食蔷薇科植物,以悬钩子为主。

    本种幼虫在西南地区很常见,我在很多地方都见过,这可能与四川人不喜欢在悬钩子上打药有关系。

    裳夜蛾亚科的幼虫很有特色,一般来说,夜蛾科幼虫有三对分节的胸足和五对腹足,最后一对腹足在身体末端。

    而裳夜蛾亚科(现在归入裳蛾科了)就不一样,它们的前几对腹足有退化的倾向,有时只有2~3对腹足。本种腹足退化不明显,但第一对腹足不发达,不能用来爬行。

    没过多久,走到了山丘顶上,没有大路了,尽头是一户人家,院墙很高。走出林荫没多久,路边就跳出了不太一样的蝗虫。

青脊竹蝗 Ceracris nigricornis

    正在脱粪.jpg。

    很常见的种类,可能只要是南方有竹子的地方都能找到。养马峡竹子不多,因此这货也不太常见。我接下来去的两个地方都有很多竹子,那里的竹蝗,堪称泛滥,每天都能看到十万甚至九万只被路杀的竹蝗,真实。

    跟稻蝗的差别极大,不在同一个科内(稻蝗属于斑腿蝗科,竹蝗在网翅蝗科)。二者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竹蝗体型更大,头顶更尖,触角黑色(顶端黄色),稻蝗的眼后纹不延伸到复眼前方而竹蝗的眼后纹向前延伸到额顶。

    此外,二者翅脉不同,但一般人应该不回去研究蝗虫的翅脉。

    那户人家的门口有个场院,地上有一只环蛱蝶。

珂环蛱蝶 Neptis clinia

    看不到反面,所以鉴定基本靠猜。不过珂环蛱蝶正面还是可以认的,前翅中室的白色条斑形态比较独特,跟近似的小环蛱蝶之类的稍微不太一样。

    环蛱蝶这个东西,只看书是没有意义的,就是把蝶类志里的字都背过了,在野外看到它仍然不能一眼认出来。

    还是要自己鉴定一下,体验一下那种脱发的感觉。

    虽然没有大路了,但旁边有条阴暗的小路,我决定再去小路里找找乐子。

犬大蚊亚属 Tipula (Pterelachisus) sp.

    树干上假装枯叶的大蚊,不给面子,刚接近就飞走了。

    这个亚属的翅膀上有白色斑纹,很独特,与针大蚊亚属类似,但后者停落时一般不会把翅膀交叠在腹部背面。

    我觉得大蚊属在未来可能要被拆,现在这个属太奇妙了。

    沿着小路走了几步,发现路边有个排水渠,还有很多装着水泥的麻袋。

大优角蚱 Eucriotettix grandis

    刺翼蚱科的常见种类,侧面前中足之间的角是鉴定特征,同属不同种类之间,角的形状不同,常见于阴凉潮湿地带。

    蚱总科的三个科是根据这个刺(或者说,前胸背板侧角)的有无和形态来划分的,从发达到不发达的顺序是:刺翼蚱科,短翼蚱科和蚱科。

    再往前走,有很多植物,拍完之后,发现自己来到了溪边,有蜘蛛。

棒络新妇 Nephila clavata

    未成年的雌性蜘蛛,斑纹与成年个体不同。非常常见,国内大多数地区都能看到。

    因为体型大,结的网也夸张,日本神话故事中的络新妇也就莫名其妙地跟它联系到了一起。

    其实这货很怂,完全没有咬人的胆量。如果那什么妖怪放出来的蜘蛛只有这种水平,它恐怕搞不到我的脑袋。

    在溪边转了转,没有乐子,我决定往回走。重新走排水渠的时候,我在秋海棠叶子上拍到了一只蛛蜂。

蛛蜂科·无中文名 Agenioideus sp.

    蛛蜂亚科,蛛蜂族。本属全北界广布,欧洲、美洲和日本的种类都有比较完善的记录,但国内的记录我至今没有看到。有个老哥在做蛛蜂科分类,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但好几年了,我看不到论文。快把论文发出来吧,我都等不及了。

    蛛蜂分类我不是特别了解,我自己分辨不同的蛛蜂,主要依靠翅脉、腿上的刺和中胸背板的形状。当然,颜色也是很重要的。

    我以前写过蛛蜂科猎杀(或者说,麻醉)蜘蛛以喂食后代的习性,这里不再重复,其实不同蛛蜂的同类行为也有所差异。有的蛛蜂会把蜘蛛的步足都卸下来,确实很有胡蜂总科的风格。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西南虫记·江油·养马峡·20180902(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