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正经乐教《四时读书乐.夏》的成曲考量

2022-06-29 21:25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四时读书乐.夏》的成曲考量

儒鼎 南风


    《礼记》中有云:“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四时的节气,皆有历代文士,引以为教。李白有四时《子夜.吴歌》,翁森的作品《四时读书乐》,也是同样的主题。都是随着四季来陈述,时节的情况,以及潜心玩味的奥义。早上有示范,《四时读书乐.春》。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它的成曲的节奏就是轻快活泼的,那是呼应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所以有这样的安排。那么,《四时读书乐.夏》


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夏天会给人的感触,还是轻快活泼的吗?夏天通常气温比较高,所以能够调剂人情的乐音,是以舒缓为主旋律的,这才是正确的呼应。所以一开始,在“修竹压檐桑四围”一句,就已经安排节奏是比较缓慢的。乐曲是文字的升华,诗文是语言的提炼。天地周旋,万物行径,故有旋律。人不能自外其中,所以为音。旋律便能陈述,非语言的感触,而周详天地。


在《四时读书乐.夏》的文句中,读过第一句;第二句:“小斋幽敞明朱晖。”晖是早上的阳光,在这里已经看到了日出。第二句看到日出,那代表第一句,是在清晨之前。第三句昼长,第四句夜深,其实已经过了一天。然后当中,有应时的昆虫跑出来,就是蝉跟萤火虫。蝉鸣于夏天可听,萤火虫于夏夜可见。这几个都是简单的判断。不可以把节奏与旋律的感应,错过了人情与天心的可能。要禁止装模作样与文不对题的作品,尤其是在教育渠道里!语文与字句,有意义要成曲入耳心,当然有它一定的要求,这个在《礼记.乐记》里都有。


比如说,有人分析字音,方便为旋律来服务。呈现出旋律乐音与歌舞,来祭祀天地心,那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奥义。人心上达天心,能够呼应与时俱进,这就是究境①,终极目的地!


然后对于这个,凭着长短的调节,就可以作出新旧曲风的变化。《论语》诗教传,有集中的主题论述。又汉朝亦有丰富的典籍整理。那唐朝中,就非诗仙白居易莫属了。而近代里,就是明朝皇子朱载堉的《乐律全书》,这些都是经典层次的内容。


附带一个现代的例子。这个月,不就高考吗?高考的作文, 它一定会跟你要求,不准套作!因为套作,是没有程度的东西。那套调,不是一样的东西呢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真的!又如果,只是读了几本闲杂书,那当然不会有东西。杂书三百份,是比不上经书一卷的!重量不一样呀! 



《二程遗书 》卷十八


       天下有多少才,只为道不明于天下,故不得有所成就,且古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今人怎生㑹得?古人于诗,如今人歌曲一般,虽闾巷童稚,皆习闻其说,而晓其义,故能兴起于诗,后世老师、宿儒,尚不能晓其义,怎生责得学者,是不得兴于诗也?


古礼既废,人伦不明,以至治家皆无法度,是不得立于礼也,古人有歌咏以养其性情,声音以养其耳,舞蹈以养其血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 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难。


    不要在那些芝麻蒜皮上多功夫,不要去那些,致远恐泥的羊肠小径 !歌诗才是正确的乐教之奥!


(例证一)子路: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 孔子说:“读了许多书,让他干工作,却完成不了任务

;让他搞公关,却完成不了使命。这样的人,书读得再多, 又有什么用?”


(例证二)近代,纪晓岚,在主持四库编整时也说:早岁受书

,即学歌咏,中间奋其意气,与天下胜流相倡和。受书、歌咏,奋发意气。


(例证三)早一点的明代,那就参照阳明的《训蒙大义》和甘泉的《大科书堂训》,都是歌之、歌诗的,没有诵什么事。


(例证四)又唐皇《帝范》中有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文化复兴时,当以何为向学?昭昭若然已。


还有一个典故,我们知道乾隆帝一生作诗四万多首,是中国历史上作诗最多的人,相当于兩千多名唐朝诗人的总和, 可以说是相当多了,但尴尬的是这些都没有什么价值。乾隆以為的詩,方向可能是錯誤的,所以無人流傳。又科举中,以格律诗为必考的,就是乾隆的下令。钳制人心,斷絕時況,而溺於自封自是,导致国力落後,国格崩坏,是不是?


纪晓岚晚年讲「余尝谓古人为诗似难尚易,今之人为诗似易实难。余自早岁受书,即学歌咏,中间奋其意气,与天下胜流相倡和,颇不欲后人」。这个歌咏事实上是没有任何难度的,是因为有人走错路了,要改所以好像会难?举一个我编制过的例子,司马光的《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语音的流变。那普通话到底能不能符合古代诗文的要求?这个问题,一些推广吟诵的,他们自己去绕弯,去白費力氣啊。事实上,隋唐之际的官方人员考证,在官方文书就有陈述说:“皇帝老爷,咱们要考证这个汉朝的语言,考证不出来啊!”当时就已经考证不出来了,这是有历史文书记录的。一些人没有证据,巧立名目,穿凿附会的东西,真没有需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一块。


前一段时间就有人问我说,问题是:

(A)这些作法,它是怎么样流传的?它是有这传人吗?

(B)又如果,没有人教的话,自已随便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去歌咏,会不会有问题呢?

(C)那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接触到歌咏,这样的一种形式,针对这些问题,您觉得应该如何解决呢?


这些问题说一下。诗文就是语言的浓缩,在许多诗文中,先排除掉,无病呻吟的吟风弄月,内容有符合教育意义的,再来探讨。比如说《诗经》当中的《关雎》,它是端正男女情谊的诗歌,有这内在质能,它才有资格成为经典。


那么古代的乐曲,乐师可不是那么多,《论语》当中《微子篇》:“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都有记载的。那么,总而言之,汉儒在《礼记.乐记》等等经文中都有整理的。接着讲下去,也是有很多的内容。说一下有没有传的问题:


(A)大家会知道一个人,叫做叶嘉莹。叶嘉莹早年在台湾的辅仁大学任教的时候,她也专门讲诗文,她有明白的说过,这个吟诵,没有传承的。那后来,就某些特定的需要,所以会多餘的包装?这就沒有讨论需要了。关键是这吟诵没有传承。


(B)《礼记.乐记》里面,有告诉人们如何成曲的。有文字记录的。 


(C)语言是为沟通存在。那不能沟通的,有构成语言的功能吗?这是第一点(C-1)。 


那第二点(C-2),古代并没有语音的证据。《论语.八佾篇》里有言:“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没有证据就不要说。所以在六合之外,却大发议论的,那很明显就违反了儒家的道路。变成虚无飘渺的自说自话,只能是致远恐泥的小道。


古人就有隐微的范例②。心感而言之,言之以文,文以陈义,指有事物,生活动态符合时节,便有旋律。心理有感触想说话,说话能沟通,使用准确的字句。铺陈的内容干涉道理,能行气便有声音,动态的经过就有旋律的展现,就本文开头的一段引用,经典里说。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以农立国的我们,天时节气的体验,就是我们的立人精神。


文章的进行,会有文义上的要求。起承转合,这就是天时,四季时节给人的感触,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春耕翻土,夏耘是育苗增长,秋天转成收获,冬天储藏是整合。所以,按照人心感应天心的时节,古人把它美化到文字艺术上,就有行文写诗的一个规律,叫作起承转合。


那么天地万物,只要它有行动,产生位移,就一定会有声音。那么人,只要生命存在,就会有感应,周身的血液运行,就会有生气。不管是透过琴、箫、鼓、筝,笛,鐘或是文字、礼仪,都可以來做表現。在鸿蒙状态底下的冥契感应。其实就是乐自心中来的狀況。每个人都有也都会,就是程度和方向不太一样而已。 


《论语.子张》当中会讲:“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那么如果你的人心是通天心的,你自然一切得宜合乎时势,在理论上,天人合一,就是这样子的。



那么近几年,就有人硬要拘泥文字,来编制造作,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没必要。档次又上不去。所以,又会引述,唐皇《帝范》中有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那取法皮毛呢?少年皮毛,则中国皮毛啊,是不是?


那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融汇贯通,古今皆宜,雅俗共赏的文化内容。要记取历史的经验,清朝中后期,闭关锁国,格律诗 ,八股文,文字狱等等,都是需要被反省的东西。 



   再来西洋文化中,拼音字有比不上汉文解读的地方。就是西洋人认为,音乐和文字是分别的。汉文化中,汉字形音义三合,汉字又表现了客观世物的一定形象。只有表音功能的文字,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又在字音與状声词之間,也是統合一致的人心感应,是直接了客观的情绪③。


例如,喵喵是猫,在漢文裡此声音、字型、意义是三者相连一致的。外语meow,meow,却是cat。字音是一种,单词是拼凑的,所代表的意义又是另一個發音cat?这個字音?並不干涉客体猫,這就是一个分割的例子。


反过来说,因为猫的叫声,不是catcat,而是Meow。人們耳朵聽到的,也都是喵喵聲。怎么这个物种的命名是cat呢?


因为,英文的形音义,三者是不一致的关系。然而,人为的语言,在比拟形容的时候,却能不干涉客体?很明显的就是一种支离!不能直接的支離性描述。因其定义,不能干涉这生物的客观现象。



乐曲一定有旋律,这是来自人心的感应,直接化合的样貌。因为人是活的生命,就会动。是行动才能确实生命。只要诚心不自欺,学乐具有马上接触,马上解读,即刻认知,即刻响应的特性。这是不学而能,人皆有之的大道!而且惟乐不能为伪,真心灵明的天心,照耀人心就会有这种特性。这是礼教达不到,乐教才有的路径。


    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有学者提出说,乐经并没有失传,因为《诗经》就是乐经。从这个论点再反推回去,那是不是又佐证了汉文形音义三合的真实样貌?


再说一点。现代的我们其实都被媒体资讯给影响了!因为十八世纪以来,世界文明,蓬勃发展核心动能,一时间之间不在黄土之中。日不落帝国,又工业革命,电视发明等等,都是在英国人欧洲身上。所以他们,当然会基于他们的需要,来重新解读文化的脉络。


十八世纪以后,英国人、美国人开始编造说,他们有亘古的历史。这个也不怪别人,英国人讲英国话那是正常的,美国人讲美国话,那也是正常!那你自己人,需不需要对自己的文明有高度信仰,以及融会贯通的程度呢?这个也是必要的。


诗有旨意,乐有曲境,文章当中也有道理。在肢体的行动中,同样包含了用意与血气!所以诗文成曲,乐音动身力行,是有一定的连结。并不是像拼音字文化中的陈述,有着分离,不能会通不一致的状况。须臾不离的,方是常道。歧出怪异的,便非经常。人心通天心,也是一定会有旋律的感触。 


松子花。老师,这里面我有以下几个地方,有点不明白:

①究境?究境,就是探究終極的目的地。

②古人就有隐微的范例?

③直接了客观的情绪?


正经乐教《四时读书乐.夏》的成曲考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