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京盾的资料搜集与制作
维京时代的人们,经常用一种把手在中间正面有盾帽的圆盾。这种盾牌一般也被称为维京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维京龙头战船侧边挂着的花花绿绿的盾牌,还有那个年代的盾墙战术。

目前,最知名的盾牌残片是在挪威高克斯塔(Gokstad)沉船遗迹周围发掘出来的,高克斯塔盾牌(以下简称高盾)的拼接照片如下图所示。高盾的直径接近92cm,是由单层木板拼接而成。高盾的木板只有6-10mm厚,而且其边缘更加的薄。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在丹麦的特雷勒堡(Trelleborg)遗址中发掘了一些木料残片,拼接厚也成为了一面几近完整的圆盾。特雷勒堡盾牌(以下简称特盾)是由7块木板拼接而成,直径85cm,盾牌厚8mm,到盾牌边缘仅厚5mm。上面还残留有白色和蓝色的花纹,如下图所示。

维京盾的提手部分,提手一般较长,特盾的提手为一个2.1cm直径,长35cm的近圆柱,虽然看起来是个短提手,但是因为其下端不规则的形状,很容易被怀疑为提手断裂。另一方面,高盾的提手几乎和盾面直径等长,拉脱维亚的Tira遗址也出土了几乎和盾面直径等长的提手。
至于提手的宽度,以一只手能握住为宜。值得一提的是,在冰岛人的《结拜兄弟传奇》(Fóstbræðra Saga,也叫Sworn Brother Saga)中提到在争斗状态下,其中一方将斧头与盾牌紧握在一起,让斧头藏在盾牌后面,在拉近距离后,扔下手中的长矛,从盾牌背后抽出斧头结果了对面的故事。如果要让盾牌背后还能腾出空间握住一个斧头,提手应该不能太粗。
通过对高克斯塔(Gokstad)遗址、奥斯伯格(Oseberg)遗址与丹麦的特雷勒堡(Trelleborg)遗址等遗址中盾牌的发掘,整理与分析,可以总结,维京盾直径一般为80-90cm,鲜少见小于70cm直径的案例。盾面的厚度大小不一,从4mm到30mm都有。拉脱维亚的Tira遗址发现的盾牌在表面覆盖了一层生皮。高克斯塔(Gokstad)遗址的盾牌边缘由细密的小孔,但是没有发掘出类似小铁钉等物件。包括瑞典的比尔卡(Birka)遗址在内的多处遗址发掘出盾牌上供皮带穿过的铁环。

以上就是搜集的大部分信息。
后面就开始制作自己的盾牌了,在切割了一块胶合板后(因为纯木板拼接较为困难,所以这次用了个比较省事的方法),将周围与盾牌中心打磨,如下图所示:

打磨后在表面蒙一片布料,用胶粘住

等胶干后,在上面画出定位孔与花纹的基本形状,这次我选取的是奥斯伯格(Oseberg)遗址和相关考古资料(奥斯伯格挂毯)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的盾绘作为设计方案:

在盾面上画好基线,选好定位孔并打孔。

磨光盾帽,制作提手

将提手先通过粘接的方式,粘在盾牌上,之后再反面通过钉钉子的方式进行加固

番茄炒鸡蛋盾绘,并在外层包裹牛皮边条

固定盾帽

在背带环缝制背带,就完成了

最后放个“艺术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