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题目中显性要求解读(3)
8、语言精练、简明(简洁)、扼要
这几个词都是对语言的要求,综合起来,就是简单明白,抓住要点,没有多余的内容。答题时不仅要答对,而且用语要简洁,一定要找最合适的字词作答,而不是仅仅把意思答出来就行,很可能同一个意思,换个冗杂的句子或词语表述,就没有分。
做题时尽量在遵循资料原意的基础上,保留核心词汇,去掉无关修饰词。用更少的字表达同一个意思,如“没有”可用“无”来表现,“远远超过”可简洁为“远超”,“符合法律规定”可简洁为“合法”;用上常见的省略用语,如“公共厕所”可简化为“公厕”,“社会工作人员”可简化为“社工”。
要注意的是这种简化一定不是自己生造的,而是社会常用语。而且无歧义。
9、语言流畅
“流畅”的意思就是文通字顺,没有语病,符合我们语言表达习惯。这要求多见于论述题。涵义为用语规范,不生编硬造;用语准确,不以偏概全,不偏激;用语连贯,有逻辑性。这是一个比较低的语言要求,一般人都会做到。
10、语言生动、有感染力、通俗易懂
这要求常见于写讲话稿中。因为讲话是人对人、面对面的说话,和书面公文不同,要多一些口语化的东西,少一些书面化的表述,因此,在作答中,要注意讲话用语不能太生硬,要通过一些生动的表述来提升公文的感染力,比如讲要加强团结,可以说“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起垮台”,等等。
这个要求对语言精炼的要求不高,更强调生动形象。我们可把自己想象成讲话者本人,写时要有讲话的感觉。
11、用语得体、语言得体、语言符合身份
“用语得体”指语言符合身份,分寸适度。这要求常见于贯彻执行题,有的题目,在答题时,为我们设置了特定的身份,如,题干给定的身份为高校普通的工作人员,问针对高校的学术腐败现象该如何解决,如果给出的对策为完善法律法规,就明显不符合身份的要求。再如:“上级部门来W市考察,请你根据给定资料2,就W市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探索,写一份汇报提纲。”“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做这种题时,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什么身份,场景实际怎样,面对的是下级、上级还是平级,亦或是群众、媒体,扮演好角色,注意语言的分寸适度。对于没有身份设定的题目,我们就以公务人员的身份作答,不要开启“上帝模式”天马行空,乱提一些不可能的对策。